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5 11: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第三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
分钟。第I 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第I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鸟纹——对太阳的崇拜,从史前开始出现,太阳的象征三足鸟纹(三足乌)屡屡出现在汉 墓壁画、画像石等之上。新石器时代有了蛙纹崇拜,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添加了桂树、 嫦娥、玉兔捣药等等,但“蛙——蟾蜍”作为月亮形象的核心这一点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下图所示为唐代的月宫故事铜镜。材料可用丁说明
A. 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 B.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的传承性特点 D. 古代中国的区域联系日趋频繁
2. 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
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
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A. 农耕文明的拓展 B. 民族融合的初现
C. 南北物种的交流 D. 区域经济的协同
3.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一条连绵不绝的河流,历史分期则是学者后来的观察。对于中国古代 史,人们习惯上以大的王朝更替进行历史分期,却不计形式上同一王朝中的异质性。比如 在论及唐宋变革时,多将唐与宋各自视为一体,来比较其间的差异。唐代的情况暂且不论, 至少不应把两宋捆绑在一起,笼统论之。如此要想揭示并解释南宋以后的历史走向与社会
转型,则有相当的困难了。该学者旨在
A. 说明历史研究要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B. 揭示唐宋变革论的立论缺乏逻辑与价值
C. 论证王朝更替无法解释历史变革与发展
D. 强调历史分期应当尽量避免标准的僵化
4.明代航海家马欢作为翻译多次随郑和出海,其著作. 《瀛涯胜览》记载:“若宝船到彼(古里
佛,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先将带去锦绮等货,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收
执……毫厘无改……毫厘无差。”该记载可说明当时
A.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私人海外贸易得到朝廷允许
C. 中外友好平等交流 D. 中国同亚非建立起广泛联系
5.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按察使黄遵宪提出“取租税、讼狱、警察之权分之于四方百姓”,
允许百姓“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等主张。他还利用时务学
堂、南学会进行了地方自治的实践。这些主张和实践意在
A. 争取地方官员支持 B. 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C、减少维新变法阻力 D. 传播西方政治思想
6.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天津出版《庸言报》第一号,其中“建言”栏所刊内容全是针
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通论、专论、杂论、讲演等文稿。梁启超在《庸言报》各栏目上所发
表文章类型统计如下图(单位:篇)。这反映了当时
梁启超《庸言报》发表文章类型图
A. 知识分子建设新政权热情高涨 B. 民众启蒙成为学者关注重点
C.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之争激烈 D. 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7,有材料记载,中央苏区的二期公债120万元任务不但超额完成,而且临近偿还期群众自动
发起“退还公债”运动,不要政府偿还,极大地补充了革命战争经费,也缓解了苏区的财
政压力。这
A. 体现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B. 反映了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C. 奠定了赢得民族战争的物质基础 D. 展现了大生产运动的群众风貌
8. 下图是1945年的版画《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对该版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内蒙古自治区即将成立的盛况 B. 革命统一战线下中共扶助农民
C. 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D. 全面抗战路线下军民团结合作
9. 以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学界加大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研究,并取
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依据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下列研究主题排序压确的是
① 敌后作战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② 解放城市及恢复经济发展牛产
③ 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 ④ 捍卫国家安全与出兵决策研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0.1956年1月,鸟孜别克族的色力木各来百货店挂出新招牌,新疆乌鲁木齐市的私营工商业
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图)。据此可知
A.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划得到落实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
C.乌孜别克族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行公私合营有利于民族团结
11.2022年G20 峰会上,印尼满怀喜悦地向全世界展示了雅万高铁的建设成果。作为中国印尼
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月,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最离设计时速350公里,连接印尼
首都雅加达和万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这反映
了电国
A. 以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为外交中心 B. 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借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D. 致力于推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12.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927年英国历史学 家威廉·塔恩 亚历山大是传播希腊文化、在近东广大地区从事改革的斗士。亚历山 大的东侵给近东带去文明与进步。
二战前的德国学者 亚历山大是半人半神的英雄,毙希特勒所鼓吹的“北方民族”的代表。
二战后一些学者 亚历山大精于算计、是不择手段加强自己权势的野心家。希腊人统治 者和近东居民之间只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历史环境造就了亚历 山大及其成功。
A. 历史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客观 B. 文献史料应与文物史料相互即证
C. 历史研究受到学者所处时代的影响 D. 多元史料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13.1243年,伦敦市民被英王亨利三世取消选举市长的权利,直至付出1000磅罚金才重新获 得该权利;1285年后,伦敦城又被英王爱德华一世直接统治13年,直至付出2000马克罚
金才恢复权利。这反映了西欧
A. 封建王权强化与城市自治发展 B. 封建领主衰落与市民阶级壮大
C. 商品经济发展与庄园经济瓦解 D. 城市政治独立与民族国家兴起。
14. 有史书描述说,他们在果阿、红海口和东非设立了永久性的堡垒 到达马六甲并从那里北 上进入中国本士,东行到香料群岛中心——安汶,从而创建了一个帝国, 一个依靠火器和 海上霸权威力,以及交替使用战争与掠夺贸易维持的第一个商业殖民帝国。该描述中的“他
们”指的是
A. 阿拉伯人 B.葡萄牙人 C. 西班牙人 D. 英国人
15. 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
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
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
A. 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 B. 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
C. 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D. 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
16. 埃及科学知兴的发起者之一、语言学家塔闼维(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张, 埃及文化在好几个世纪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时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亲”;
在希腊——罗马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又成为伊斯兰文化
的支柱,帮助把文明传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闼维那个时代,它依然保持着力量和光荣。
据此推知,塔闼维意在
A. 强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B. 推动非洲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
C.强调埃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最要源头 D. 揭示阿拉伯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7.19世纪中期,在欧洲人眼里,非洲内陆仍是“蛮荒之地”,欧洲人绘制的非洲地图都留有大片的空白。但到19世纪末,非洲内陆便精确地出现在非洲大陆的地图上。这一变化根源于
A. 三角贸易的深入开展 B. 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
C. 政府推动的探险活动 D.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8.1946年10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将“法兰西帝国”易名为“法兰西联邦”,宜称法国与殖民地在“权利、义务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把殖民地分成四类:海外省与海外领地、联系领地(多哥、喀麦隆)、联系成员国(印支三国、摩洛哥、突尼斯)、归并地.这一做法
A. 在根本上改变了殖民帝国的性质 B. 受到了印巴分治事件的直接影响
C. 放弃了宗主国对领地的支配地位 D. 反映了法国维持殖民统治的企图
19. 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发言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1960年缅甸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降低了联合国的威信”。同年,古巴谴责篡夺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蒋介石集团。这表明,当时
A. 中国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 B. 不结盟运动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善世界秩序 D.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之下,因各种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而断交了7年的沙特 阿拉伯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伊朗之所以会谈判,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这表明
A. 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 B. 大国博弈竞争影响国际关系
C.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民族矛盾的和解 D. 儒家文化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第Ⅱ卷
材料解析题(21题20分,22题18分,23题12分,共5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 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延 设有蹴鞠,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弯阔踏鞠”的景象。自张骞通西域后, 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甸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 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 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那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 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 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
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 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 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 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 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地区而言,先沿 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 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 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
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凛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体育运
动的意义。(10分)
22.(18分)某班学生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也参与进来。
第一组同学搜集到的有关“近代早期世界贸易”的资料: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 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 扩大使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非洲的 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
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城市。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第一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简述近代早期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4分)
第二组同学搜集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料: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百分比
年份 国别 1750 1800 1830 1880 1900
英国 1.9 4.3 9.5 22.9 18.5
德国 2.9 3.5 3.5 8.5 13.2
美国 0.1 0.8 2.4 14.7 23.6
中国 32.8 33.3 29.8 12.5 6.2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第二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概述表格中英国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
因。(6分)
第三组同学搜集到“全球化历程”的资料: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 化 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 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仍
然不断深化向前。
——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 3)根据第三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任选两个“全球化波次”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
求:写明时间,时段清晰,史实准确)(8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 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 “宅兹中国” “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 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
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 “和融万
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
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 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 馆以全景方式,早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
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
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一)高三年级
第三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 A D C B 6—10 A B D D A 11—15 D C A B C 16—20 A B D C B
二 、材料解析题
21 . (20分)
(1)背景: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流频繁;汉匈战争促进了民
族融合;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与发展;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3点即可)
特色:开放包容的精神;军事色彩;与汉代文明进程发展相适应。(4分,2点即可)
(2) 特点:以向西方学习为主,少本土创造;由“救亡图存”逐渐转变为“关怀人性”;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以立法加强推进;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5分,3点即
可)
意义: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强兵御侮,民族振兴;有利于
塑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5分,3点)
22. (18分)
(1 )表现: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贸易增长;世界贸易范围扩大;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4分)
(2)趋势:18世纪中叶以来稳定增长,19世纪80年代后下降。(2分)
原因:增长: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2分)
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没有充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机器;美德
崛起的冲击。(2分)
(3 )第一波次: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史实: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
界贸易的扩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
第二波次: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史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 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
制度化的方向发展。(4分)
第三波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实: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普遍确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
司的活跃、国际金融的扩展等。(4分)
23. (12分)
示例:百年探索、不屈抗争——观看“民族觉醒”专题有感(2分)
鸦片战争后不久,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别倡导从器物、政治制度层向学习西方,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 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更是使中国 人民经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 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国民革命、开 辟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考验后,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
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8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之艰辛、漫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高涨,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中华民族终于开启了伟大复兴之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