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学情检测试卷
高三历史
本卷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要求。
1.下图所示为良渚遗址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图1良渚古城的外廓结构示意图 图2良渚古城及外囿水利系统结构图
A.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手工业技术较为先进
C.社会组织能力较为强大 D.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
2.秦及汉初的尚书是宫廷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与尚冠、尚衣、尚食等合称“六尚”,办公地点尚书台位于大内。东汉时,尚书台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际成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古代史学家概括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反映出东汉( )
A.分权降低行政效率 B.国事与家事的兼管 C.三公九卿制度瓦解 D.行政中枢制度异变
3.东晋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郡县”,安置流亡人口。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民,不算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基于此,东晋及南朝历代都实行土断,即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取消一些流寓郡县。这一政策( )
A.体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B.有利于增加政府租税赋役
C.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 D.刺激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4.在行政方面,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B.促进了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存在着一定权力制约机制
5.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A.明清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市镇繁荣
B.市镇发展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明清江浙地区小农经济瓦解是市镇增多的重要原因
D.明清江浙新兴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推动了社会转型
6.下表摘自《东北亚政治格局与晚清外交政策的演变》,据此可知,晚清的外交政策( )
19世纪70年代 “联日”“以东制西”,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
19世纪80年代 “联俄制日”政策,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
1899年以后 “联美英制俄日”,美国在华势力扩张
A.受国际影响缺乏连续性 B.试图维系天朝上国地位
C.与时俱进并且成果丰硕 D.理念成熟步入近代外交
7.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其中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交通银行等三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没收。”此次币制改革( )
A.推动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出现 B.有利于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C.会导致极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D.促进国内外市场交互式发展
8.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地,党和政府在反对家庭暴力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1937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立即发布《妇女工作大纲》,特别将“注意发动与组织劳动妇女”作为共产党妇女工作的路线:明确规定,应该对广大劳动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进行艰苦繁杂的教育工作,动员和组织工作。该政策的实施( )
A.贯彻了三三制原则 B.缘于革命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增强了民族战争的社会力量
9.下表为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西德、苏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表。据此可知,中国这一时期( )
A.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B.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
C.国民经济的不断改善 D.意识形态的对抗强化
10.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 )
A.减小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B.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有利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D.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11.“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世。即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 )
A.推动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发展 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C.扩大了古代文化的传播范围 D.促进世界性法律的出现
12.十二世纪开始,西欧各国的大中城市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像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布拉格大学等,以“地名十大学”方式命名,被誉为“居住僧侣的村庄”。早期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居住场所,依托所在城市。这一现象表明( )
A.城市自治运动开始兴起 B.宗教教育渐趋衰落
C.市民阶层文化需求增强 D.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13.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该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推动了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 D.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14.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一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一现象( )
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表明社会生产竞争已趋于规范化 D.消除了自由主义弊端
15.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苏联宣传画,图中“苏联”对“美国”说:“最好别惹我!”它反映了( )
A.经济滞胀冲击美国霸权地位 B.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态势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D.苏联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6.地理大发现以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弱势文化的萎缩与倒退,甚至消亡。今天在世界舞台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期望展示自己的文化个性魅力。但实际情形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材料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 )
A.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 B.维护文化的多样化 C.反对西方文化的融入 D.推动政治的多极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其中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秦献公时,“为户籍相伍”,商鞅在此基础上改革,“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一般分为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前者包括秦人和外来人,后者包括贵族、爵籍等,奴隶等贱民没有户籍。商鞅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据《商鞅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整理
材料二 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宋朝建立伊始,就着手整修版薄户籍,根据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实行城镇的“坊郭户”和乡村的“乡村户”分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又根据有无常产划分主户和客户。乡村无田产的佃户和贫民被称为客户,不在征税之列;有田产者依据田产多寡划分为五等以征收田赋、科派力役。城镇“坊郭户”中的客户主要是城市贫民,主户主要是工商业者。城镇主户根据房屋及其他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十等,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户籍管理的认识。(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他批评当时“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1901年后,他又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主张。他认为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并评价梁启超对民族国家的认识。(6分)
19.【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
材料二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五千年来许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如武王伐纣之牧野之战(今河南省卫辉市北)、秦末巨鹿之战(今河北平乡)、汉末官渡之战(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等。与战争相关,以黄河为主要意象的边塞诗也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 立法情况
1848年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 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 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1900年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城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的统一实践与要求下,中共中央同意在大城市设立二级政府,1954年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建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样,上海建构了“二级政府加街居管理”的新体制。新中国对上海城市社会进行了单位化重组,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国家统合大量物质和精神资源,职工即单位人在单位中获得有效管理。如此一来,国家又通过街居体制实现了对无单位归属的社会成员的管理。至此,在街居体制之下,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前所未有的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上海基层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位管理为主,辅之以街居管理的。
——摘编自郭圣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其层级结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特点和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单位化管理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城市管理的因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