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文昌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文昌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6 18:34:39

文档简介

周口市文昌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学者意在( )
A.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 B.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
C.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000年前(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据本题材料“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所以该学者意在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A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排除B项;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2.战国时期,地方官每年年初要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垦田、赋税、户口、仓储等数字写成文券上报国君,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材料可用于考证
A.户籍制度的严密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考核制度的形成 D.基层管理的加强
2.【答案】C【详解】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的君主可以根据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任免,这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所以可以考证官员考核制度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核制度,和户籍制度、行政效率以及基层管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
3.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3.【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
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多而不精。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使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北宋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并且兵员多可知,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士兵多并且待遇优厚,无法体现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虽然兵士待遇优厚但也只是能养家糊口,不涉及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北宋虽然兵员多,但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结果多是失败,不能说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5.【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造纸术传入欧洲,代替了原来的书写工具,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文化从贵族教士阶层推广到普通大众,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造纸术传入欧洲只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条件,并不是起推动作用,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工具在于宗教思想,并不是具体的造纸术,排除B项;造纸术与地理大发现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6.【答案】D【解析】 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来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
7.《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这一条关系重大。以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使用的军队就是根据这个条约早已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7.【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为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提供便利,故选C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不涉及驻军,排除A、B项;《九国公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1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国共阶级矛盾,因此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而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因此采用能够吸收各阶层力量的三三制,所以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非阶级斗争的推动、抗日根据地的扩大,B项正确,排除A、C项;中共二大上中共就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做了准确分析,当时并没有采取三三制,排除D项。
9.1951年12月,毛泽东提出:“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C.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建国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9.【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要确保国家安全需要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与材料中“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不符,排除A项;工业化包括建设重工业和轻工业,但与材料中“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国防工业”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没有涉及人们群众的建设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一直保持“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 B.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
10.【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古代雅典,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的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虽然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公共职责,但官员候选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接受任职资格审查。这些规定旨在( )
A.强化公民权利 B.维护城邦政治
C.减少官员数量 D.确立宪法权威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不论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官员必须接受任职资格审查和宣誓仪式,这些规定是为了保障城邦的稳定,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候选人需要按照法律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旨在维护城邦稳定,并非强化公民权利,排除A项;材料反映官员需接受任职资格审查,并未减少官员数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并不是确立宪法的权威,而是规范官员行为,排除D项。
12.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是( )
A.古代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腊
12.【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将其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印度社会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翻译的目的是“使这类既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能用德语看懂《圣经》”。这一做法( )
A.推动理性精神繁荣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天主教会统治 D.彻底打击了天主教会
13.【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丁·路德以德语翻译《圣经》,根据“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能用德语看懂《圣经》”可知马丁·路德的这一做法使德语系的民众能够聚集在一起,有理由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理性精神繁荣是在启蒙运动中,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所以他并不是在强化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C项;“彻底打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4.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7—20世纪中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C.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D.近代国际秩序演变
14.【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7-20世纪欧洲。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一战后的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标志着国际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可见题干中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排除B项;《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主要论述与战争有关的国际法问题,不符合近代国际秩序演变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当地时间2022年9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宣誓登基成为英国新君主,他承认自己继承了“巨大的遗产”和通过君主制的“重大责任”,以下属于查尔斯三世“重大责任”的是( )
A.形式上可任命新一任首相 B.在国家财政困难时决定增减税收
C.拥有国家最高的行政大权 D.在议会召开时决定立法是否通过
15.【答案】A【详解】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其在形式上可任命新一任首相,A项正确;国王没有税收权,排除B项;国王统而不治,并不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排除C项;国王并不能决定议会立法通过与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民以食为天,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为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1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国际组织的宗旨“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 ③ 世界粮农组织的宗旨“实现所有人的粮食安全,确保人们能够定期获得充足的优质食物,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一致,C项正确;①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其宗旨实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排除A项;②为关贸总协定,其宗旨实现贸易自由化,排除B项;④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隋唐经济制度线索图示
——摘编自张群玲《以图示史 看图论史——从隋唐制度看制度史复习策略》
根据隋唐经济制度线索图示,任意选取一个合理的角度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7.【答案】
示例一
观点:从北魏到隋唐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阐述:隋初经历了长期动乱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对租庸调制进行调整。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征税时间逐渐固定。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农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经济繁荣,唐朝国力强盛。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民、农业问题是国家繁荣强盛不可缺少的条件。
示例二
观点:两税法有利也有弊。
阐述:进步性:改变了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的税制,取消了一切杂税,收税时间固定,使过去混乱的赋役制度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扩大了税源,有助于国家收入的增加。局限性: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土地兼并更加盛行,激化了阶级矛盾。
总之,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是一次重大进步,但也存在弊端。
18.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8分)
18.【答案】 
(1)基本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2分)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分)
(2)特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2分)
观点: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主张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新文化。(4分)
(3)评价:积极性: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形成多元思潮争鸣的繁荣局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局限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能在工农群众中普及新文化;没有与政治运动有机结合;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犯了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错误。(8)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为了垄断对外贸易,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经济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10分)
19.【答案】
(1)因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或工业革命的进行);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的需要;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8分)
(2)影响: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品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世界贸易格局变化。(10分)周口市文昌中学高三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狩猎经济是以杀害其他生命来满足人类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敌人的一种原始经济。但是通过农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学者意在( )
A.说明农业革命的意义 B.宣扬多元一体发展理念
C.强调文明产生的条件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战国时期,地方官每年年初要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垦田、赋税、户口、仓储等数字写成文券上报国君,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材料可用于考证( )
A.户籍制度的严密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考核制度的形成 D.基层管理的加强
3.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多而不精。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使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6.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7.《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这一条关系重大。以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使用的军队就是根据这个条约早已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9.1951年12月,毛泽东提出:“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C.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建国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0.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一直保持“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 B.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
11. 在古代雅典,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的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虽然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公共职责,但官员候选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接受任职资格审查。这些规定旨在( )
A.强化公民权利 B.维护城邦政治
C.减少官员数量 D.确立宪法权威
12.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流域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是( )
A.古代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腊
13.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翻译的目的是“使这类既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能用德语看懂《圣经》”。这一做法( )
A.推动理性精神繁荣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天主教会统治 D.彻底打击了天主教会
14.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7—20世纪中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C.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D.近代国际秩序演变
15.当地时间2022年9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宣誓登基成为英国新君主,他承认自己继承了“巨大的遗产”和通过君主制的“重大责任”,以下属于查尔斯三世“重大责任”的是( )
A.形式上可任命新一任首相 B.在国家财政困难时决定增减税收
C.拥有国家最高的行政大权 D.在议会召开时决定立法是否通过
16. 民以食为天,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为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体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隋唐经济制度线索图示
——摘编自张群玲《以图示史 看图论史——从隋唐制度看制度史复习策略》
根据隋唐经济制度线索图示,任意选取一个合理的角度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8.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为了垄断对外贸易,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经济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