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7 10: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漯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尽管从唐朝初期到唐朝后期,科举入仕者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大士族一方面通过科举延续其政治;另一方面则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仕途,恩荫入仕的数量较科举入仕者数量更多。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统治力量有限 B.贵族政治色彩较浓
C.权贵升迁途径多元 D.士族依然垄断政权
2、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记载 出处
“至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明代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明代宋濂《元史》
A.统治者重视流民问题治理 B.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百姓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D.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3、某学者在研究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缺乏进行工业革命所必须的煤炭、铁等原材料
二、进口商品大多与民生无关
三、封建政府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能够自给自足,对海外贸易依赖性较小
该学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新的经济因素艰难发展的原因 B.对外贸易入超的原因
C.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 D.海禁政策出台的原因
4、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辞职,带领7名知青创办青年茶社,卖大腕茶。他还创办背年综合服务社,一年后发展为北京大栅栏贸易货栈,经营全国1000多种商品,员工发展到130多人。尹盛喜的创业活动( )
A.反映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B.利用了市场经济建立的契机
C.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 D.丰富了乡镇企业振兴的经验
5、清初,东北和蒙古地区属于“禁地”,但随着“闯关东”和“走西口”的浪潮,“山西洪洞大槐树”传统在内蒙古、“山东小云南”传说在东北广泛流传开来,这将地域认同扩展到长城以外。这种“认同”( )
A.得益于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 B.利于清代国家版图的奠定
C.有效地解决了清初边患问题 D.出于满汉文化的相互借鉴
6、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中维新派曾对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度和妇女守节习俗进行批判,主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离异自由,革除童养媳陋俗;认为婚姻应该是双方自愿,两情相悦才行。可见,维新运动( )
A.促进了民主思想的盛行 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革新 D.遭到了顽固势力的抵制
7、据统计,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为数很少,国人对马克思也鲜有听闻和了解,而五四运动发生后,宣传和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却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名字成为和政治势力分割不开的名字,马克思的学说成为代表新锐思想动向的强劲思潮。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揭示了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C.致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动摇了中国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8、194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收复的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进行民主建设。据此可知,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旨在( )
A.提升人民解放军的城市管理能力 B.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物质基础
C.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进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尝试
9、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00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出土成组成套的越国青瓷乐器,既有越式的缶、鼓座等,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这说明( )
A.诸侯权威遭到贵族严重挑战 B.越国未能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C.青瓷礼器成为越国墓葬的必备品 D.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
1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垄断殖民地贸易本来是为了本国产业的利益,可实际上不但没有发展哪怕是一点点本国产业,反而削弱了本国产业……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的利润率……但却是为了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小阶层的小利益,伤害了这个国家所有其他阶层和所有其他国家所有阶层的利益。”这一观点( )
A.阐述了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 B.揭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贪婪性
C.揭露了海外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D.论证了平等国际秩序的合理性
11、中世纪,由基督教主教为国王施加冕礼,成为欧洲国王确立统治权威的显著标志,这也是“君权神授”基督教政治理论的具体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世俗王权逐渐走向衰落 B.基督教为王权合法性提供支持
C.教会对社会进行严格思想控制 D.国王作为封臣必须效忠于教皇
12、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每当五一劳动节、马克思诞辰、巴黎公社运动爆发日等重要纪念日,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都会组织演讲、辩论、唱歌等活动,吸引民众直接参与。这些活动( )
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促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D.促进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3、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
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 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 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14、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 )
A.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 B.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
C.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 D.说明当时共和制不健全
15、美国1787年宪法设置了具有双重目的的两院制代议制度,以众议院为既能代表大州利益又能代表民意的机关;以参议院为既能代表小州利益又能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的机关。这一设置( )
A.仿照英国的议会制度 B.体现了政治势力的妥协
C.避免了暴力事件发生 D.遏制了政治的腐败问题
16、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工作中心转到城市建设上来
C.对“左”倾错误全面反思 D.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7、真正能够体现契约自由精神的当属罗马法的诺成契约。诺成契约制度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
A.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B.说明了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D.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
18、如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 公元1077年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在风中向教皇忏悔) 1309—1377年阿维农之囚(在此期间几任教主都是法国人,而腓力四世也趁机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19、《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18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新消费主义”。即民众之间相互模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开始购买“体面商品”,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开始购买“奢侈品”。导致此种消费现象产生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基本体现出消费的从众心理
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市场扩大 D.主要影响是社会矛盾的激化
20、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就会到来。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关于这一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考察历史 B.旨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旨在说明改变斗争方式的必要性 D.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根本改变
21、唐朝宰相薛元超以门荫入仕,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诗人章孝标中进士后,作诗抒怀:“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C.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D.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22、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当局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 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
23、《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 )
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学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24、抗战部队中有大量的“地方军”,其中来自云南的滇军作战英勇令日军胆寒,被称为“南蛮兵”“猴子军”。右图即是滇军60军在某次战役中的进军示意图,对该战役评判正确的是( )
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斗争目标 D.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荼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三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
——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有利条件。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阶层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尤其在实践方面继承和完善了前代的羁縻和朝贡制度。清王朝从文化标准出发来看待“华夷之辨”,延续“夷夏互变”“华夷一体”之说,遵循“天下之治”的三项原则:有德者治天下,圣人并非出自一地;华夷一体,无华夷中外之分;以文明论种族。清世宗亲自编撰《大艾觉迷录》一书,将以上三项原则昭告天下。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首先“开眼向洋”,向国人介绍海外及各国现状,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期望通过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而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思想精英则开始跳出华夷两分的“天下观”,指出中国之外还有万国的事实。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时,“天朝大国”威望扫地,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思想精英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国,而且是其中羸弱的一国。康有为和梁启超率先提出学习西法,“以夷变夏”,使中国从世界的一国,变成世界的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鸦片战争后“天下主义”的变化及其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第三章历史上的“中国”诸问题
一、历史上的“中国”
二、关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讨论
三、主体民族问题
四、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
五、历史上“中国”诸问题研究需要有新的发展
第四章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
一、平等相处、友好交往论
二、对立、冲突和不平等论
三、共同促进中国历史发展论
——摘编自李振宏《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大约1500年,当西方开始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使开始让位于全球的统一,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感地移居到了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在一起的世界。到19世纪时,他们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帝国、在经济上以股份公司控制了全球。他们还享有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变成了全球的典范。西方文化等同于文明,非西方文化开始被认为天生地低劣。这种西方的霸权在19世纪时不仅被欧洲人而且被非欧洲人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它被认为几乎就是种授的,是事物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唐代大士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延续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恩荫做官的人较科举入仕者更多,这表明唐代政治血缘贵族色彩较浓,故选B项;A、C两项错把唐代选官制度有利于贵族阶层解读为中央权力弱化、权贵升迁途径多,故排除A、C两项;科举制凭考试而不凭门第选拔官员,使得不少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治,故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流民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元代建立之初,屯田开荒、制定户籍制度、归还逃亡农民的土地,这些措施体现了统治者注意控制人口,防止流民问题激化,故选A项;B、C项分别错把材料中的控制人口等解读为限制土地买卖、百姓负担沉重,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只体现了元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未显示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的过程,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对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缺乏”“无关”“未给予足够重视”等词,均显示明清对外贸易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对外贸易仍长期居于出超地位,且材料也未显示入超,故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是明清对外贸易,而不是科技,故排除C项;D项错把对外贸易解读为海禁政策,故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尹盛喜辞职带领知青创办青年茶社和北京大栅栏贸易货栈,促进了城市个体、私营经济形式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经营方式并非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改革的产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考查清朝的统治。根据材料,东北和蒙古地区随着中原移民传说的渗入而接受中原文化,深化了文化认同,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利于清代大一统的国家版图的奠定,故选B项。材料中的地域认同与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无关,故排除A项;“有效地解决了清初边患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中原文化对东北、蒙古地区文化的冲击,无法体现满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故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维新派曾对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度和妇女守节习俗进行批判,主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离异自由,革除童养媳陋俗;认为婚姻应该是双方自愿,两情相悦才行,这些揩施的提出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以后革除陋习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也无法体现遭到顽固势力的抵制,故B、D两项错误。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考查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题干“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为数很少”“五四运动发生后,宣传和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却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学说成为代表新锐思想动向的强劲思潮”,这表明五四运动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社会态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故选B项。救亡和启蒙的矛盾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有,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基础,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治理。材料表明,中共中央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其目的是建立革命秩序、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实行民主建政,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故选C项。A项属于方法途径,不是目的,故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军事方面,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在江苏无锡发现的战国时期七座越国贵族墓中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说明中原文化对越国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该墓葬属于诸侯还是卿大夫,排除A项;题干中信息不能确定仿中原青铜乐器是否为越国铸造,排除B项;题干中仅有七座战国墓葬作为例子,不能说明青瓷礼器是必备品,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亚当·斯密反对垄断殖民地贸易,反对为小阶层的小利益伤害所有阶层的利益,这是在表达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必要性,故选A项。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排除B项。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并不反对殖民扩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国际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主教为国王施加冕礼,成为国王建立统治权威的重要标志,“君权神授”基督教政治理论也为国王统治提供重要的支持,故选B项。中世纪世俗王权是呈现逐渐强化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社会的思想控制,排除C项。中世纪欧洲国王与教皇之间并非封臣与封君的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各种纪念日,通过民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形式,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其目的是在民众中更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1922年,中共二大上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合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信息,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科目,学习光学、电学等西方科技,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中陈虬强调学习西方科技,与“西学传播渠道”关系不大,且材料未提及陈虬观点被付诸实施,不能得出促进西学有序传播,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教育内容改革,未直接提及科举,间接与科举考试内容而非程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当时封建势力对陈虬观点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其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A项正确;宋教仁被刺杀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反袁的革命势力,排除B项;宋教仁在1913年就被刺杀,而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而材料强调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作用,排除C项;国民党可以获得多数席位,说明共和制比较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众议院为既能代表大州利益又能代表民意的机关”可知,众议院代表大州利益和民意,根据材料“以参议院为既能代表小州利益又能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的机关。”可知,参议院代表小州利益,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由此可见美国的两院制下兼顾大小州利益,代表民意但是又有所限制,这实际上体现了政治势力的妥协,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两院制下,议会上院是由贵族组成,议会下院由平民组成,尤其包括资产阶级,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避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两院制遏制腐败问题的信息,政治腐败问题主要靠权力制衡来实现,材料仅仅涉及立法权,没有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解读材料可知这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A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根据材料“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可知大跃进片面讲数量,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1960年强调“质量和品种”,体现了中央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而不是对“左”倾错误全面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在诺成契约中,当事人间的合意成为契约成立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缔约的一切形式都被省略了,这适应了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罗马法注重程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D项“日渐消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关系的不断演变,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教皇为皇帝加冕,两者相互利用,互相推动,卡诺莎之辱体现了教权高于王权,阿维尼翁之囚体现了王权高于教权的趋势,D项正确;第一幅图反映的是王权来自于上帝,君权神授理论强化了教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的情况,排除B项;14、15世纪欧洲教皇与教会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
19、答案:C
解析:由题意,“导致此种消费现象产生的历史事件”,指的是工业革命,因此C项正确;A在20世纪初,排除;B“从众”错误;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故D项排除。
20、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民主政治趋于完善,材料旨在说明改变斗争方式的必要性,即工人可以通过合法政治斗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争取权益,C项正确;材料着眼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排除A项;当时历史运动要解决的课题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铲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D项错在“根本”这一说法,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以进士擢第”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宰相薛元超通过门荫制度走入仕途,薛元超作为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的入仕方式仍然很羡慕;材料“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的大致意思为进士及第比当十政现任官还要光彩(唐代官员有任期,任期满后应转官,即调动职务和机构,十政即转了十次官,一般说来应升成高级官员了),这等于将我的马鞍镀上了金以后,我乘着它闪光发亮地出了长安。当我的马渐渐走近扬州城时,早点报知扬州的百姓们,洗净眼睛来观看我这新进士的丰采。由此可知,唐朝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D项正确;材料也提到了通过门荫制度入仕,且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并非强调科举是官员选拔的最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而是进士出身的官员的声望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诗赋的内容,无法得出唐朝科举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可知,清朝初期政府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以及关内人口迁往东北,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缓解清朝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关内人民迁移东北是人口膨胀的结果,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A项;这一举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并未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排除B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但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当时人们“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这说明封建传统积习太深,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的评价,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台儿庄战役的意义。A.根据图中“台儿庄”这一地名可知该战役是指“台儿庄战役”,A选项所指向的是”淞沪会战“,故A选项错误;B.该选项所指向的是”忻口会战”,故B选项错误;C.该选项所指向的是”百团会战“,故C选项错误;D.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对日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故D选项正确。
25、答案:(1)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
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有利条件: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发展理念的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
(3)内在联系: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荼习俗”可知,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根据材料一“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根据材料一“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及所学可知,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影响:根据材料一“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及所学可知,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可知,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根据材料一“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及所学可知,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可知,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及所学可知,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根据材料二“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可知,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可知,新发展理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
(3)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等方面说明。
26、答案:(1)原因: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深远影响;民族交融的持续深入发展;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2)变化:由文化上的华夷两分法转变为民族国家视野;由突出自身优势转变为学习他国长处。
意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增强了民族国家意识;提高了救亡图存的自觉性;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清朝前期,统治阶层接受和推行儒家‘大一统天下主义’”可归纳出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延续‘夷夏互变’‘华夷一体’之说,遵循‘天下之治’的三项原则”可归纳出民族交融的持续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2)变化:根据材料“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思想精英则开始跳出华夷两分的‘天下观’,指出中国之外还有万国的事实”可归纳出由文化上的华夷两分法转变为民族国家视野;根据材料“康有为和梁启超率先提出学习西法”可归纳出由突出自身优势转变为学习他国长处。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增强民族国家意识、提高救亡图存的自觉性及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27、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自秦朝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
阐述:秦统一六国,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至长城,南到南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代在秦代疆域的基础上,在西北设立西域都护,中央政府正式直接管辖新疆,在西南夷及南方越族聚居区设立郡县,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国家分裂但是民族交融出现高潮,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的突厥、回纥、南诏、靺鞨等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代结束了长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实现了全国大统一,民族交融掀起新的高潮,行省制度的设置以及台湾和西藏归属中央政权,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较大发展;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蒙古、新疆、东北、西南、青藏及台湾等地加强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总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也必然会实现。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但是民族交往不断,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族逐渐形成;秦汉时期,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北民族的发展和汉代对外贸易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而北方的汉族又大量迁人江南,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促使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和定居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中原与东北的靺鞨、北方的突厥、西北的西域、西南的吐蕃和南诏等地交往密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也促进了国家的繁盛;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边疆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明清时期,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地的管理,民族之间交流不断,促进明清经济文化繁荣。总之,民族之间虽有战争,但是民族交融从未间断,共同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答题任务“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其次,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如“中国自秦朝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并结合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性概括和升华。特别注意,严格落实题目中的“要求”,做到规范答题。
28、答案:示例1:
观点: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评析: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和狭隘的。全球化是文明动态碰撞与交融的过程。西方文明因为更早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在生产力上进步更快,所以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世界的其他地区人民。如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其他地区人民的模仿。但其他民族的文明在全球化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美洲的高产作物,它们的传播导致了全球人口大爆炸,为西方工业革命奠定了劳动力基础;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为西方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的借鉴。因此,文明没有高下,亦没有支配与被支配之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取长补短,发展出适合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示例2:
观点:我认为“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领先地位”这一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
评析:经济上,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扩散到欧洲其他地区,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随着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进一步传播到了广大亚非拉地区,客观上推动了这些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的转型。政治上,17—19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相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并逐步完善,开创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新的政体形式,为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借鉴。思想上,14—l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不断发展,自由平等、民主理性等逐渐成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念。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近代化转型。由此可见,1500年以来,由于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率先实现了近代化,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领先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