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二)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 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据《后汉书》记载:“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所以朝廷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致其权重。据此不能得出,州牧的设置( )
A.主要原因是刺史权力过小 B.客观上削弱了中央集权
C.设立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 D.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3.据史书记献:“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关于侨置郡县的设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寄托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感 B.能够有效解决侨土冲突
C.给东晋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 D.利于流入地区经济开发
4.《东京梦华录》中载:“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宴饮。”该材料可直接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政府重商政策松动 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5.《廿二史札记》卷35《明代宦官》记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宦官权力日益膨胀 B.君主集权程度加强
C.官员丧失廉耻之心 D.皇帝权力渐趋衰落
6.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居于此传统,咸丰皇帝面对列强提出“公使进京”的要求,宁愿以全免关税的代价来换取列强取消此项要求。这( )
A.反映了咸丰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B.实际上阻断了与西方的交流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7.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在甲午战后以来有了明显的改变。180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且以日文居多。这反映了( )
A.时局变化影响传媒发展 B.出版机构趋新善变
C.救亡之路出现新的趋向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8.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改选后党外人士担任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个举措( )
A.适应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旨在解决根据地的困难 D.利于开明绅士主导敌后抗日政权
9.下表为1950~1956年中国科普协会相关工作数据,这些工作( )
时间 科学演讲/场 科学展览/次 宣传品种类/种 宣传品数量
1950年8月~1953年2月 15000 450 120 40余万
1953年3月~1954年12月 21000 1450 1051 600余万
1955年1月~1956年2月 12000 1200 1849 700余万
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打破了列强的技术封锁
C.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D.壮大了科技研究的力量
10.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四川宁江机床厂承接国内外订货的广告——“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该广告的刊登( )
①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②助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③体现了对外贸易日趋繁荣 ④说明对外开放深入内地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1.苏美尔文明是公元前4500~前2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部兴起的古代文明。作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进入有史时代的首个文明发展阶段,苏美尔人在农业产生、社会组织、文艺科技及文字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辨,自成体系。从材料中直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苏美尔文明( )
A.体现出鲜明的原生性 B.取决于地理环境变化
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奠定西亚文明的基础
12.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2.2倍,英国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该时期物价的变化( )
A.引发了新一轮殖民扩张 B.推动了西欧的社会变革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
13.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等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这些思想家( )
A.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 B.旨在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
C.借中国文化抨击封建统治 D.倡导科学理性的时代精神
14.下表为某时期英国进出口分类统计表,该现象( )
类别年份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单位:100万英镑) 工业制成品(单位:100万英镑)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74 173.4 23.7 47.1 205.3
1884 169.0 24.6 59.6 196.6
1894 156.4 30.6 75.3 173.5
A.说明了霸主地位的丧失 B.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
C.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D.是英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物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两个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苏联的成功源于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
C.苏联的成就牺牲了人民利益 D.苏联建设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16.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金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5年,清廷诏谕:“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即着闵浙总督监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卷215,“光绪十一年九月庚子”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中央—边疆”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王朝此诏谕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和新中国的边疆治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4分)
18.(12分)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兴学育人之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 主要事迹
范仲淹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办学堂、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李渭 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人,著名的理学家,其任官期间,廉洁自守,尊爱百姓,晚年在家乡设“中和书院”讲学,兴学黔中,开黔北学风,使黔北文人蔚起,代不乏人。
田秋 明朝贵州思南府城人,官至广东布政使,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贵州教育先贤,其功德卓著,业绩昭然,尤其是在贵州单独开科取士上,功不可没,此后贵州人才四起,一改贵州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
蔡元培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革新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使得北大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他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创办了多所学校,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张桂梅 当代中国教育家,现任中国妇联副主席。情怀教育,心系学生,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73.5%降至61.5%,歌剧院、音乐会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各阶级一直保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严格界限逐渐被打破。金钱开始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人们更多的是以金钱而不是以家族出身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物。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妇女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不断上升,男人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家务。人口也在快速向城镇聚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开始疏远乡村,甚至厌恶乡村。瓦特和史蒂芬逊等人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对技术研究的投入。
——摘编自叶培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4分)
20.(12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纪功石刻里说:“乃今皇帝,壹家天下”“诛乱除害,兴利致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怒,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汉书·贾山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限。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节选自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分别概述以上材料对秦始皇的评价。(3分)
(2)你认为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说明。(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