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2024学年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时空观念:知道“两个凡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和拨乱反正。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对比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联系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02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03
课程标准: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航
历史背景
第1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2部分
拨乱反正
第3部分
第1部分
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
“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错误
材料1:国家政权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严重削弱。作为政权支柱的人民解放军被搞乱了;公安、检察、司法机关这些专政的主要工具被“彻底砸烂”了……仅中央、国家机关副部长和地方副省长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即占总人数的75%左右。……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全国被株连的群众达1亿人。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材料2: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241美元(新加坡4430美元,香港4240美元,韩国1520美元),世界排名117位之后,属贫穷国家。……“文革”中,我国少培养100多万大学生和200多万中专生。我国出现了长达十年以上的“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文盲和半文盲达2.3亿人。
——《世纪伟人邓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2
1977年,“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阶级斗争为纲
“两个凡是”实质:
“左”倾错误的继续
材料: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学好文件抓住纲》 1977.2.7
3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材料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
材料3:1963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此文打印出来后,毛泽东修改时,加注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该文原稿现保存于中央档案馆
材料4: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识拓展
实践与真理
思考探究
比较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彻底纠正了“ 左 ”倾思想错误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第2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
时间
(1)
1978年底
内容
(3)
地点
(2)
北京
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相关史事: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1933年2月
“第一落”
1933年6月
“第一起”
被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下放江西
1966年
“第二落”
恢复副总理职务,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工作。
1973年
“第二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
1976年
“第三落”
7月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8月选举邓小平等人为副主席。
1977年
“第三起”
2、意义:
(2)
会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
(1)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
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3部分
拨乱反正
三、拨乱反正
1、时间:
1978(真理标准讨论)—1981年
2、概况:
1977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7年冬,高考得到恢复。
1980年
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1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1977年冬 高考制度的恢复
彭德怀元帅和陶铸副总理得到了平反
邓小平在追悼会上为彭德怀致悼词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
55万名右派被改正;
300多万名干部的冤案得到平反;
2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
70多万人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
440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
两亿多受冤假错案诛连的人得到解救。
3、意义: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巨变: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三次巨变: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救国-醒过来
建国-站起来
强国-富起来
本课小结
当堂练习
1.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伟大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经济特区的建立
B
A
当堂练习
3.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文章写道:“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_______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材料中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 )
A.现代化建设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平反冤假错案 D.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4.1978年5月11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这篇文章历时七个月修改,增删十数次,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理论界,新闻界人士数十人。此次大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为党确立新的思想路线奠定基调。该基调是( )
A.反对迷信,提倡科学 B.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A
C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2024学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