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8 14: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
A. 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 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2. 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 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B.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C. 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D. 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3.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
A. 完善税收制度 B. 放松民间控制
C. 推动商业发展 D. 增加财政收入
4. 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 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 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 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5. 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原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 (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 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C. 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 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6.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呈递大清太后一封国书,祝贺其诞辰,中华民国官员也前往贺寿。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时,大清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
B. 此事纯属虚构,因大清已被推翻,并无皇帝或太后
C. 袁世凯假借溥仪名义祝贺自己就任,为称帝作准备
D. 保皇派与中华民国官员相联络,企图拥立溥仪复辟
7. 荣德生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西方列强对日绥靖政策 B. 民族资本家的救亡意识
C. 声讨国民政府无能卖国 D. 提议建立权力制衡体制
8. 下表为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该表所示国民政府旨在( )
A. 调整工业结构 B. 赢得抗战胜利 C. 巩固官僚资本 D. 积蓄剿共力量
9.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反映的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D.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10. 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反映了( )
A. 文化:交融 B. 王国:兴盛 C. 人口:迁徙 D. 文明:多元
11. 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 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 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 《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2. 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27年建立的罗马帝国 B. 公元16世纪后的奥斯曼帝国
C. 十五世纪百年战争时的法国 D. 十九世纪后半期统一的德国
13.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到亚洲从事贸易。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舆论缘于( )
A. 自由主义 B. 重商主义 C. 民族主义 D. 帝国主义
14. 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5.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形势图,由此可见( )
A. 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 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C. 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D. 欧洲均势局面得以实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婚姻观
材料一二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并说明。
17.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身与外部世界
观点一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观点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9世纪欧洲崛起的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
A. 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 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始出现,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前提,至于土地兼并现象是否普遍,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尚未掌握政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变法,无法得知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 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B.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C. 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D. 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可知,秦汉时期取名出现了以武、勇、霸、雄、胜、广、兴、奋等字和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来命名的新取向,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这种命名取向体现了积极进取、崇尚武力以巩固政权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据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不能体现战争频发,并且这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战争不频繁,排除A项;材料陈述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没有提及其他思想,无法体现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汉朝并未采取军功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
A. 完善税收制度 B. 放松民间控制
C. 推动商业发展 D. 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持,租庸调也无法很好的实行,影响到政府税收,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了税制改革,改革后,两税法以资产多寡为征税依据,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A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两税法后,政府放松了民间控制,但这是影响,不是政府改革目的,排除B项;税收改革目的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 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 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 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C项正确;“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不能体现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原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 (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 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
C. 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 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5年至1892年(中国)。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关税占比不断提高,传统的封建赋税(田赋、厘金)占比变化不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打开国门,无法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田赋占比变化不大说明农村经济没有日趋凋敝,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呈递大清太后一封国书,祝贺其诞辰,中华民国官员也前往贺寿。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时,大清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
B. 此事纯属虚构,因大清已被推翻,并无皇帝或太后
C. 袁世凯假借溥仪名义祝贺自己就任,为称帝作准备
D. 保皇派与中华民国官员相联络,企图拥立溥仪复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的时间是1912年3月,双方存在一定的往来,并且依然使用皇帝名义,反映了当时民国刚刚成立,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A项正确;材料“大清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表明当时民国虽然建立,但依然允许大清皇室运作,且材料信息详实,并非虚构,排除B项;袁世凯称帝在191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大清太后”表明当时跟中华民国官员联系的并非保皇派,而是皇室成员,排除D项。故选A项。
7. 荣德生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西方列强对日绥靖政策 B. 民族资本家的救亡意识
C. 声讨国民政府无能卖国 D. 提议建立权力制衡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可知,以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勇于承担责任,共同抗争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B项正确;荣德生认为,中国政府“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但这并未体现国联本身的态度,也无法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西方列强对日绥靖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声讨国民政府,而是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救亡意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体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为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该表所示国民政府旨在( )
A. 调整工业结构 B. 赢得抗战胜利 C. 巩固官僚资本 D. 积蓄剿共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和1942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37、1942年”可知,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的需要,重工业比例有所提升,故工业结构是因为战争而调整的,B项正确;A项中的“工业布局”与表格信息无关,材料所述状况不是为调整工业结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也不是为了巩固官僚资本,排除C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没有剿共,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反映的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D.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活动结束时,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占比超过90%,占据当时企业的绝对总数,反映了当时国家以和平赎买等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但其与公私合营等无关,排除A项;到1950年初,我国通过接管官僚资本企业,以此为主要基础,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其与公司合营等无关,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占比逐步下降,并非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反映了( )
A. 文化:交融 B. 王国:兴盛 C. 人口:迁徙 D. 文明:多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千纪后,巴比伦使用阿卡德语,之后埃及以及整个中东都在使用这种语言,反映出周边国家、民族政治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阿卡德语的使用,反映了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阿卡德语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继续使用,无法反映兴盛的王国,排除B项;人口迁徙不是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不涉及多元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 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 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 《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和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成文法典,相较于习惯法,其法律条文成文化和透明化,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与平民的抗争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乙无关,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出台时,罗马并不是帝国时期,且距离进入帝国时期还有几百年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27年建立的罗马帝国 B. 公元16世纪后的奥斯曼帝国
C. 十五世纪百年战争时的法国 D. 十九世纪后半期统一的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德国)。这一主张赞成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这一观念最早出现在英法百年战争后,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统一符合题干要求,D项正确;公元前27年还没有此观念,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可以说是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和伊斯兰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明,是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没有进入民族国家阶段,排除B项;十五世纪百年战争时的法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统一,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到亚洲从事贸易。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舆论缘于( )
A. 自由主义 B. 重商主义 C. 民族主义 D. 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年(英国)。结合所学可知,“重商主义”强调白银是财富的象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项正确;“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排除A项;“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排除C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排除A项;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B项;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形势图,由此可见( )
A. 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 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C. 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D. 欧洲均势局面得以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德国受到明显削弱,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兴民族国家出现,波兰复国,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说明这时期民族国家纷纷建立,C项正确;多极化的趋势出现在二战后,排除A项;这时期欧洲并没有丧失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一战并未使欧洲各国的实力得到均衡发展,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婚姻观
材料一二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并说明。
【答案】(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联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
(2)示例一: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
理由: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
示例二∶宋代理学发展的相关材料。
理由: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贞洁观念,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婚姻观趋于保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现象:根据材料材料二中的“一婚之千余缗”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根据材料二中城市布局、商业发展可知,材料二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联系:结合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婚姻观念变化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史实,从门第观念变化、科举制发展、理学的兴起等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一: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
理由: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
示例二:宋代理学发展的相关材料。
理由: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贞洁观念,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婚姻观趋于保守。
17.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
【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示例1: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一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溯源
第二节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
一、订立商律
二、刑法的变革
三、民法的编订
第三节晚清法制的近代化
示例2: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一节晚清社会经济巨变
第二节晚清工商制度变革
一、设立商部
二、工商业法规的制定
三、工商社团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工商制度的近代化
示例3: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一节西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晚清教育制度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制度的开创
第三节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中国)。设问要求补充清末新政的概念界定,可以从清末行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界定清末新政,可以表述为: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现代研究(中国)。材料中该;论文作者整理了对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也包括90年代以来的研究,有国内的研究,也有国外的研究,通过研究现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及“前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也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国)。如果选择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一系列清末新政时期通过的法律,从清末新政时期法律的渊源、清末新政中法律制度的内容和清末新政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工商业制度的法律,从工商业法律制度的背景、工商业法律的内容和工商业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结合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教育制度的法律,从改革教育制度的背景、革教育制度的内容和革教育制度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题目:国家记忆——60年代国防科技
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在60年代,我国国防尖端项目的发展,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结合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美国敌视封锁、中苏关系破裂)、经济困难、“左”倾错误等相关史实,进行撰写。如: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身与外部世界
观点一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观点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9世纪欧洲崛起的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材料一认为欧洲的崛起是欧洲自身发展的成果(而亚非拉作用微不足道)。此观点是片面的。
材料二认为欧洲的崛起(不仅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亚非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观点看到了欧洲自身作用,又看到了外部作用,是正确的。
我认为,欧洲崛起首先是自身发展的成果。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科学在推动思想解放的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等。
欧洲的崛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结果,亚非拉文明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东方文明的传入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如四大发明等,近代以来东方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和市场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自身和外部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19世纪欧洲。首先,分析材料内容,观点一描述了欧洲崛起主要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观点二描述了欧洲崛起是自身发展与亚非拉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15—19世纪欧洲崛起的史实,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的角度,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二是正确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殖民扩张、四大发明、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相关史实,进行评析。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评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