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公布。报告指出,中国新
石器时代晚期,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等都呈现
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A.农业革命的出现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流行多人合葬幕
D.文字的开始使用
荒)
2.西周初年,实行五服制,“邦内句服,
要
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
荒
要
宾侯
邦外
成、狄荒服”,形成了以周大子直接
戒
侯
控制的邦内甸服为中心的国家结构形
海
邦外
邦内甸
邦外
海
态。这制度()
…邦外…
宾
要荒
A.冲击了宗法分封秩序
宾
B.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蜜
C.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
荒
D.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3、东晋及宋、齐、染、陈各朝先后在其管锫地区内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批州、郡和县,后世
称为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流民。北魏时期,拓跋政权也在南北交争地带设置新
都县或侨州、侨那。据此可知,魏晋时期设置桥州、郡县的主要目的是(
A,争夺农业人口
B.加速民族交融
C.扩展统治区域
D.维护中央集权
4,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妇,
倘真能“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学
说意在()
A.提侣个性自由、思想解放
B.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贤之道
C.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D.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米、棉纱、棉布、钢铁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
情况。其中乙是(
年份货物
甲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米
B.钢铁
C.棉纱
D.棉布
6.1894年7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取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山,但是
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从侧而证明()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B,巾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7.毛洋东指出,“国民革命的日的,是解放被压迫的民众,不止是解放农民…不过农民解放
是一个枢纽。农民的解放如果实现,其实也就是各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此论()
A,阐明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B.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C.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同农民问题相结合
D意在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要求
8.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下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25000
221431
12
动
人
2[0000
10
14735
150H00
10229
8
年均增长率
万
10000
7073
5000
2135
1810
0是
657
虹
0
年份1982198719901995200020052010
1982一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