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普通高中共同体第二子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普通高中共同体第二子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7: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第二子共同体高三大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民族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
时期。宗族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商末以前,嫡长子继承还基本是自发的,并未自
觉确立为制度,“兄终弟及”在商仍时有发生,到了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到了
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由此可知( )
A.宗族制度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点 B.宗法制度是西周特有的政治制度
C.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D.嫡长子继承制在商周时期完备成熟
2.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
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
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
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 )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 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
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 D.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
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这些新变化的根源源于( )
A.民主平等的观念出现 B.科举制规模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清仁宗实录》(1816 年)记载:“尔(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
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
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
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材料反映了( )
A.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B.清仁宗缺乏长远的谋划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C.清王朝经济形态的封闭性 D.清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5.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 年 6 月 21 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
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 26 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
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 )
A.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 D.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
6.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只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范德
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第三个战场,即中缅印战场;曾景忠将滇缅战场定位为中国
抗日战争的“西线战场”。关于滇缅战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人观点实际上相互背离
B.滇缅战场是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派生
C.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掩护盟军的撤退
D.入缅作战后缅甸借机独立
7.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
会中之一物。……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严复旨在强调
( )
A.体育盛会可以健体强国 B.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变革
C.变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儒家思想影响国运兴衰
8.蔡和森 《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1921 年 2 月 11 日),《新青年》第 9 卷
第 4 号“……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
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说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立于不败
之地者,全在综合此两点耳”。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
A.中体西用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新民主主义理论》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9.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
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 1918 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
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棒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
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又“不可实行”。陈独秀前后看法的转变表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B.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化
C.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 D.欧美列强对中国政策发生了转变
10.1928 年 7 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
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推动该成果取得的直接因素是( )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国民政府推行改订新约
C.国民革命对帝国主义的冲击 D.帝国主义对中国政策的调整
11.一战爆发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
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
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以上事例表明( )
A.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近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C.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D.政治家决定了外交的手段
12.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
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新政( )
A.标志着革命时机成熟 B.客观上阻挡革命的潮流
C.走向主观意识的反面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3.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后,约公元前 2900 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
大,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戴头冠,穿褶裙,孔武有力。
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
民众。这些情况表明( )
A.西亚地区国家已经产生 B.苏美尔地区的刑法严酷
C.该地有完善的官僚系统 D.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14.1518 年 3 月 21 日,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
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
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此材料能获取的信息是( )
A.新航路的开辟由此开始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麦哲伦远航探险的动力 D.西班牙国王炫耀国威
15.一些学者不满意用“世纪”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
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
世纪”的理念,将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
纳入 19 世纪的范畴。19 世纪“长世纪”内涵的正确理解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开始出现
C.19 世纪欧洲国际政治地位变化
D.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16.“……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
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
上没有竞争力”。普京认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姓的购买力低下
B.科学技术发展滞后
C.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D.苏联体制的后遗症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本卷共 4 大题,共 52 分。
17. (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
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政治上建设"律令制国家
",文化上以唐朝为荣,史称"唐风文化"时代。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
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
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
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
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
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
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
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
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及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唐朝,指出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5分)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18.(1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
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
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 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
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
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
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
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
1834 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 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
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 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
20 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
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到 19 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
中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8分)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19.(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 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
社会之责任, 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
计, 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 不应畏缩, 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 年 10 月 21 日)
材料二 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 苏维埃政权既没有系统的规划, 也不从事冒险活
动。它不是按固定的计划办事的。它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它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 但
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为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 它可以轻易
地退却, 而且它经常这样做。因此, 如果对方掌握足够的武力,并表示准备使用武力时,
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1946 年 2 月 22 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 511 号
材料三 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 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 并
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很清楚, 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未
来, 同苏联政府建立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看作对手, 而不
是伙伴。
——1947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的乔治·凯南化名 X先生,
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节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认为战后能领导世界的理由。(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对苏主张的不同及原因 。(7
分)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文件 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
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
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
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42年 1月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地主应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
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
纳。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工业化开辟道路。
1982年 1月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
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
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
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的生产责任制。
2005 年 12 月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 自 2006年 1月 1日起废止《农业税
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全部免征牧业税,农业税废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业农民”任选至少三个时期,自拟论题,进行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牡丹江市第二子共同体高三大联考试题
历史试题答案
1.C 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据材料“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索到原始
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商末以前,嫡长继承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商末才正式确立
嫡长继承制”可以看出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多个历史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连
续性,C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不仅是原始社会晚期,排除 A 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特有的政
治制度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所示时期是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项。
2.D 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
可以看出士族实力强大威胁皇权,D项正确;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
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A 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特有的”信息,排除 B 项;士族具
有地域性的表述以偏概全,排除 C项。故选 D 项。
3.C 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类题。时空是宋代。原因类设问尤其是根源,首先考虑经济
角度,据材料“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可以
看出这些社会新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故 C项正确;D 项表述不清晰,排除;材
料中没有与民主相关的信息,A 项排除;B 项是材料的表现,而不是根源故选 C 项。
4.C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据材
料“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可以看出清朝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项正确;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从制度或经济角度思考,排除 A 项、B 项;材料所示没
涉及到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排除 D项。故选 C 项。
5.A “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严重破坏,由
此得出 A 项正确;东南互保目的维护各自的地方利益,而不是清政府的统治和清政府灵活外
交的体现,所以 B、C项错误,也不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标志,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湖
北军政府成立,是地方独立的标志,所以 D项错误。
6.C 两人观点有互证部分,所以 A 错误;滇缅战场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派生,所以 B
项错误;缅甸是二战后 1948 年独立的,并不是借此事独立的,所以 D 项错误。中国军队入
缅作战是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畅通,掩护盟军撤退所以 C 正确。
7.B 运会联系材料是世界潮流,并不是体育盛会,所以 A 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派,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他的宗旨是变法,结合材料可知世界形势改变,中国也要顺势而改变,所以 B项正确;中日
之间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并不是指变法的漫长过程,所以 C项错误;材料中圣人并非孔
子,所以 D项错误。
8.C 中体西用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所以
A,B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理论》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所以 D 项不全面,毛泽东思想
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符合材料,所以 C项正确。
9.B 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长期以英美为学习榜样。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
反对既存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倡导民族自决,受到中国知识界的欢迎。然而随着巴黎和会
的召开,威尔逊一些列主张根本无法实现,中国知识界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效仿英美
转向苏俄。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时代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
10.B 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
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
取得了一定成果。
11.A 材料中“袁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
利的机会……”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A正确,BCD 不符
合材料主旨故不选。
12.C 根据材料可知,新政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客观结果却加速封建王朝的
灭亡,因而与推行新政的主观意识相左。
13.A 根据两河流域判断为西亚地区,根据材料“有一个统治者,戴头冠,穿褶裙,孔
武有力。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
产品的民众。”可以体现出国家已经产生,故选 A。与材料主旨不同,B 和 D 错误。古埃及是
非洲,C 错误。
14.C 时间不符,A、B 错误。根据材料“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
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C 正确.与此
材料主旨不同,没有体现。D错误。
15.D 开辟新航路是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的标志,时间不符,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同,
B和 C错误。根据材料“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
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长世纪”的理念,将 1789 年
法国大革命一直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 19 世纪的范畴。”故选
D。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16.D 依据材料可知,普京认为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俄罗斯现在的经
济困境。其余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17(13 分)
(1)特点:以唐朝为中心;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
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政府的推动(4分)
成因: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明开放;对相对落
后的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4分)
(2)变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思想文化专
制。(5分)
18(14 分)
(1)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6
分)
(2)表现: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等。举措: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和福
利体系;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治理环境污染,注重立法规范(任答三点)。(8 分)
19(13 分)
(1)“和平与道义”;政治地位,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的国家利益;称霸世界
的战略 (6分)
(2)不同:材料二中,美国对苏联保持足够的压力,阻止苏联继续扩张,但没有提出
“遏制”一词;材料三中,明确了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已是对手而非伙伴,正式提出了“遏制”
苏联的政策。(4分)
原因: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对“冷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符合美国在战
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已正式开始。(3 分)
20(12 分)
示例:
论题: 农业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2分)
阐释: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问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
盾,当时的任务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后确立了“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 1931 年制定的土地路线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翻身的农民积极参加
到革命队伍,为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我们的革命力量壮大,农村革命根据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地巩固扩大。(3 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双减双
交”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样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也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和群众基础,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3 分)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改变了人民
公社时期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权,调动了农民生
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创造的条件。(2 分)综上所述,
根据每个时期的矛盾任务不同,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解决农业问题,为中国革命和
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所以农业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示例仅做参考,并不唯一,可以从农民问题作答如 “农民问
10—12 分 观点明确,史论紧密结合,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 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
比较准确
4—6 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
够准确
0—3 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准确
题的解决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表述成文,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QQABZYoQogCAABAAABhCQQHICEKQkAECCIoOhEAIIAABA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