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20: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24届高三年级12月百校调研测试
历史 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 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上山遗址最早距今1万年左右。考古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考古学家发现了几片夹碳陶片,并在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发现了许多稻壳和稻壳的印痕。遗址还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组合、石锛和石斧。下列关于上山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②有大量的粮食剩余 ③已经培植水稻 ④处于定居阶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A. 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 革故鼎新 D. 天人合一
3.《明史》卷74《职官三》载:“■■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朝政失得,百官贤佞……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 “凡日朝,■■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 “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皆预焉”。 ■■处的官职是
A. 内阁首辅 B. 按察使司 C. 监察御史 D. 六科给事中
4.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全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很难找到第二个,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景象完全不同。这一差异能够反映
A. 多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B.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D. 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5.1917年,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校徽图案寓意深厚。其中的“1898”是为了纪念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癸卯学制” D. 京师图书馆
6.以下是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图案简表。这套人民币展示了
正面 背面 装饰图案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故宫窗棂飞天飘带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①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 ②蒙藏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③新中国社会建设风貌 ④革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2023年5月28日,在飞机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首次商飞圆满成功并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下列有关新中国交通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 B. 1992年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
C. 20世纪末进入高铁时代 D. 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8.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这一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写入党章的是
A. 中共十八大 B.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九大 D.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9.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右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A.11世纪建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 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C. 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D. 先进的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10. 读英国剑桥郡11—13世纪庄园变化表。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英国
年代 大庄园百分比 中庄园百分比 小庄园百分比
1086年 58% 34.2% 7.8%
1279年 23.5% 38% 38.5%
A. 封建割据势力不断加强 B. 封建庄园经济日益解体
C.《大宪章》保障贵族特权 D. 王权扩大获得有利时机
11. 某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了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航线,并最终于 1869年完成修筑通航。该运河位于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最近的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下列历史事件由这一思想指导的是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13.一位政治家评论 20世纪 30年代的某一个事件时说:“这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德法意召开慕尼黑会议 B. 纳粹德国闪电袭击波兰
C.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D.日本退出国联
14.1964年,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国际评论双方:“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说明当时
A. 法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 B. 法国逐渐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 两极格局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D. 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15.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A.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元史》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 驿站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古代治国良策 B. 元朝专门设立站户来承担徭役和赋税
C.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D. 驿站极大便利了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
17.下列对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所包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进口商品(部分) 关税税额/两
1843 年前 1843 年后 1858年
棉花/担 1.74 0.4 0.35
棉纱/担 2.41 1 0.7
布(本色)/匹 0.37 0.1 0.08
布(漂白)/匹 0.64~0.7 0.15 0.08
大呢/丈 1.24 0.15 0.12
A. 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海关 B. 中国中心的白银贸易网形成
C. 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 D. 沿海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
18. 汉志商道是公元5—6世纪时期古代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条著名商道。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会了使用更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学会了写字,创造字符,开始书写自己的语言。阿拉伯人身边有好几种宗教,他们扬弃了原始多神崇拜之后,也没想接受当时相互竞争的各式教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开始寻求自己的信仰。据此,汉志商道的发展
①为别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路的重要补充
③扩展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下图是 16世纪西欧主要国家的物价指数变化情况(16世纪初的物价指数是1),该图折射出
A. 地中海地区经济衰败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D.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20.右图大本钟是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第三高的独立钟楼。钟塔的原型建造于 1288年至1290年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1859年,大本钟监制完工并投入使用,塔钟室的内部是一座16 英尺高的极其复杂装置,包括杠杆、滑轮和齿轮。每个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2012年,经下议院确认通过议案,大本钟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下列有关大本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筑风格深受东正教的影响
B. 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
C. 体现英国浓厚的君主制传统
D. 加快了伦敦市民的生活节奏
21. 司马光治史“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翦伯赞提出,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三位史家观点的共通之处是
A. 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B. 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
C. 发挥历史研究的教化功能 D. 强调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2.(20分)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 长城沿线主要民族 史料
① 突厥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 ——《资治通鉴·唐纪九》
② 蒙古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部分)》(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局背景。列举一例跟长城相关的英勇抗战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抗战时期长城的新内涵。(6分)
23.(20分)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历史记忆和叙事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 1204 年,作为法国宫廷收藏室以收藏古典绘画与雕刻而闻名。16世纪以来,卢浮宫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藏品持续增加。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法国共和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搜集 18世纪的伟大作品,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博物馆简史》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
①碑文故事 碑文用古埃及象形字、埃及草书和希腊字母三种文字书写。直至19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商博良等人最终由碑文上的古希腊文字入手, 破解了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埃及学基础。据碑文记载,该石碑刻于公元前 196年的古埃及王朝,碑文内容是祭司对托勒密五世的庆贺之词
②归属之路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法国士兵发现石碑。1801年,英国战胜法国, 石碑作为战利品之一移交英国,1802年入驻大英博物馆。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1993年以来埃及多次呼吁将石碑归还,但一直未实现。2022年埃及学创立200周年,开罗博物馆展示了“罗塞塔石碑”的赝品
材料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辛亥革命博物院,馆内基本陈列展览如下。
展览名称 基本概况
①共和之基 第一展厅 晚清中国 第二展厅 革命原起 第三展厅 武昌首义 第四展厅 创建共和 第五展厅 辛亥百年
②为天下先 第一部分 汉口沿江大道租界区街景 第二部分 武昌起义群雕 第三部分 孙中山铜像 第四部分 江流浩荡 1911—1949—1978
③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 鄂军都督府旧址原为清湖北咨议局局址,1909年开始修建,1910年竣工。咨议局平面布局为“山”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是一幢典型的西方议会大厦式建筑。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后在咨议局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纪元”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碑文故事”,概括当时埃及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罗塞塔石碑“归属之路”。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武昌首义”的含义。根据材料三中的展馆设置,概括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8分)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铜雕塑—“铸剑为犁”
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花园
苏联于 1959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
观察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浙江省2024届高三年级12月百校调研测试
历史 试题卷
一、选择题 Ⅰ
1. B【解析】材料中出现稻壳表明已经栽培水稻,③正确。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信息表明处于定居阶段,④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①错误。距今1万年左右还处于原始农业时期,不可能有大量的粮食剩余,②错误。
2. B【解析】材料侧重“立君为民”,“天下”指的是“民心”,得民心谓王,失去民心谓亡,桀纣暴虐丧失民心所以汤武取而代之是顺民心,不是弑君,B 项正确。
3. D【解析】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职,地位低权力大,与材料信息吻合,D项正确。内阁首辅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按察使司是明代“三司”之一,主管一省司法,督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4. A【解析】唐代胡人满京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民族密切的表现,宋代《清明上河图》“千汉一胡”主要是因为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北宋政权形成对峙,民族关系相对紧张,A 正确。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的发展,无法解释民族关系,B 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是因为程朱理学,不能解释民族关系的变化,C错误。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加强主要体现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且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D错误。
5. B【解析】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B 正确。京师同文馆设立于1862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于1909年,“癸卯学制”始于1904年,A、C、D均错误。
6. A【解析】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工农像等信息体现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①正确。拖拉机、火车、水电站、汽车、飞机、轮船等信息体现社会建设风貌,③正确。延安宝塔山、井冈山体现革命精神,故宫窗棂、飞天飘带、文字体现优秀文化传统,④正确。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 1947年,西藏自治区建立于 1965年,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②错误。
7. D【解析】到 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 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D项正确。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A错误。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B错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C错误。
8. C【解析】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C正确。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A错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B错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D错误。
9. D【解析】班图人较早掌握了冶铁技术,随着人口迁移,冶铁技术传入南非地区,D正确。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 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A错误。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B错误。玉米是美洲的作物,C错误。
10. D【解析】材料中 13 世纪剑桥郡的大庄园大幅度减少,小庄园大幅增加,表明实力较强的封建大领主减少,给王权扩大提供了有利时机,D正确。大领主减少,小领主增加说明封建割据势力力量不断被分散,A 错误。14—15 世纪庄园经济日益解体,B错误。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一方面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奠定“有限王权”的传统,与此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材料不能反映,C错误。
11. B【解析】苏伊士运河开通于 1869年,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位于②处。
12. C【解析】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成功实践,C正确。宪章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工人运动,A 错误。巴黎公社不是由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的,B错误。五四运动开始时还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也没有以夺取政权为目的,D错误。
13. A【解析】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新的世界大战,这是绥靖政策的顶峰,A 项正确。
14. C【解析】“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指的是随着战后欧洲复苏,法国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欧洲崛起;“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苏关系破裂,体现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维护独立自主的愿望。两者体现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C项正确。
15. A【解析】材料强调“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中间水平的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强调经济水平与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A 项正确。
二、选择题Ⅱ
16. A【解析】中国驿站制度起源早,元朝发展和完善了驿站制度,但并非首创,A项符合题意。
17. D【解析】材料显示 19世纪 40—50年代中国进口关税税额不断降低,这是自《南京条约》“关税协商”之后产生的后果,税额降低便利列强商品倾销,冲击沿海家庭手工业,D正确。19世纪 40—50年代,列强没有完全控制中国海关,A 错误。中国中心的白银贸易网形成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关税税额降低不代表财政收入的下滑,C错误。
18. A【解析】汉志商道在阿拉伯西部沿海,从空间上不可能有利于阿拉伯帝国对印度北部地区的征服,此外阿拉伯帝国7世纪中期起才大规模向外扩张,8世纪征服印度西北部的信德,④错误。
19. C【解析】图表显示出 16世纪左右西欧主要国家物价指数变化较大,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C正确。图表中显示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大西洋沿岸,只有意大利是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和意大利物价指数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地中海地区经济衰败,也不能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A、B错误。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形成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D错误。
20. C【解析】英国采用君主立宪制,钟面底座上的题词及大本钟的更名等信息表明英国浓厚的君主制传统,C正确。钟塔是哥特式建筑风格,未受东正教影响,A错误。大本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B错误。时钟的出现能够体现出工业革命后时间观念增强和生活节奏加快,但大本钟本身不会加快生活节奏,D错误。
21. B【解析】材料中司马光强调编史专取跟国家兴衰和民生治国等相关,章太炎认为读史有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的作用,翦伯赞写历史文章尽可能打击反动统治,三者都强调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B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
22.(1)变化:原诸侯国间的长城拆除;北方长城连在一起并得以加长。(2分)原因: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修长城,防范北方匈奴。(2分)意义:有力地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促进了长城以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
(2)选择①。举措: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军事打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安置降服的东突厥部众;设置安西、北庭、单于都护府等加强管理。(4分)
选择②。举措:设理藩院;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军事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接收土尔扈特部回归。(4分)
看法:【示例1】长城是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发展;长城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伟大创造,人类文明瑰宝。长城不能完全阻隔民族之间的交流。长城见证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血泪,其修建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会激化社会矛盾。(4分)【示例2】不修长城体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多元智慧,促进民族和平交流交融;不修长城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修长城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民本思想。(4分)
(3)背景: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危机。(2分)抗战史实: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或长城抗战);1937年平型关大捷。(2分,任答 1 点)新内涵:中华民族的象征(或民族团结的象征)。(2分)
23.(1)表现:卢浮宫博物馆由君主专制的象征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基地,从而体现社会民主化;从封建君主的私有财产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中心。(2分)原因: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艺术和博物馆本身的发展。(4分)
(2)文化特点:希腊化。(2分)评析:罗塞塔石碑的归属过程见证了近代英法殖民掠夺的罪恶,导致被殖民地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对埃及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罗塞塔石碑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存,丰富了人们对古埃及文化的认识;同时英法等学者的研究促进了埃及学的发展及传播。(4分)
(3)含义:首次举义成功,十多个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共和政体的确立。(2分)重要意义:制度进步角度—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4分)民族复兴角度—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推进近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2分)
24.【示例】20世纪人类为追求和平不懈努力
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财产代价,人类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反思战争的基础上人类为追求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联在争取和平的道路上作出了诸多努力,但“全体一致”原则使其难以真正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1945年,50个国家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1946年成立海牙国际法院,审判战犯,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20世纪后半期美苏两极对峙,以冷战的方式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铸剑为犁”传达了人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20世纪以来,人类为维护和平作出巨大努力。但是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和平依然任重道远。(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