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统测试题历史(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统测试题历史(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16: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统测历史
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共本题共16小题,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吕思勉先生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系血统相承续,因而兄弟为一家而父子非一家,于是有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兄终弟及延续至部落联盟末期的理由在于部落联盟的首领既要有政治方面的才干,又要有做军事统帅的能力,所以大多数由那些年长而有威望者担任。这可以用以研究( )
A. 继承制度发生变化 B. 血缘集团内部权力传承
C. 宗法观念开始产生 D. 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变动
2. 战国时期,秦国使用半两钱,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使用布币,燕国使用刀币。这些钱币的形制特点说明了( )
战国时期秦国 战国时期楚国 战国时期魏国 战国时期燕国
方孔半两钱 蚁鼻钱 布币 尖首刀币
A. 货币使用和流通广泛 B. 铜铸币成为主要货币
C. 诸侯国经济相对独立 D. 诸侯国内部政治动荡
3. 如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 )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项,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费。
A. 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B. 土地兼并影响国家的财政
C. 封建小农经济持续衰退 D. 封建土地买卖趋向合法
4.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说明南宋( )
A. 积贫积弱现象露出端倪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中枢权力运行发生异化 D. 边防军事压力更加严峻
5. 如表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
儒生 省思
唐甄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吕留良 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
钱大昕 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
A. 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D. 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6.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反映了当时( )
A. 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 D. 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7. 《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 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 D. 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8. 1942年,晋察冀边区指示,必须加强政权工作中党员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教育,使之养成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习惯和民主主义作风。该指示( )
A. 利于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B. 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 促进了“三三制”的贯彻实施 D. 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9. 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B.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跨度与过渡时期一致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过渡时期完成任务相同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领导阶级相同
10. 据1993—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户数 (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 (亿元) 营业额 (亿元) 商品销售额(亿元)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A. 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C. 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 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1. 《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 没有受到神学影响 B. 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
C. 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D. 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
12. 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当时这一转变( )
A. 削弱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导致了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变革
C 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
D. 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13. 下图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技术革命的成因 B. 圈地运动与劳动力转移
C. 工人运动的影响 D. 价格革命与物价的变化
14.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 欧洲人和非洲人 B. 亚洲人和非洲人 C. 亚洲人和欧洲人 D. 欧洲人和拉美人
15. 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 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 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16. 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 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 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 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 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
——邢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持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载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因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 《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 领地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6年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及钢铁进口
年份 铁矿石 铁及钢进口
产量 (公吨) 出口量 (公吨) 出口值 (元) 出口量占产 量百分比 量 (公吨) 值 (元)
1933 1154641 593175 2397231 51.37 534324 81617088
1934 1178190 857566 3161635 72.79 617093 86072202
1935 1650441 1316045 4809849 79.74 627744 74347369
1936 1839830 1302704 5008661 70.81 646474 92455772
——摘自《中国矿业纪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表格内容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上述表格内容,以近代钢铁领域为例说明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境遇。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统测历史
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共本题共16小题,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吕思勉先生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系血统相承续,因而兄弟为一家而父子非一家,于是有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兄终弟及延续至部落联盟末期的理由在于部落联盟的首领既要有政治方面的才干,又要有做军事统帅的能力,所以大多数由那些年长而有威望者担任。这可以用以研究( )
A. 继承制度发生变化 B. 血缘集团内部权力传承
C. 宗法观念开始产生 D. 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题干展现了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在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延续及其原因。兄终弟及是血缘传承,体现了血缘集团内部权力继承,B项正确;继承制度变化、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变动这些提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主旨也是兄终弟及的自我发展完善,排除AD项;宗法观念存续于父子之间,且材料没有呈现对比,不能说明宗法观念开始产生,排除C项。故选B项。
2. 战国时期,秦国使用半两钱,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使用布币,燕国使用刀币。这些钱币的形制特点说明了( )
战国时期秦国 战国时期楚国 战国时期魏国 战国时期燕国
方孔半两钱 蚁鼻钱 布币 尖首刀币
A. 货币使用和流通广泛 B. 铜铸币成为主要货币
C. 诸侯国经济相对独立 D. 诸侯国内部政治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国使用半两钱,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使用布币,燕国使用刀币”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各国货币形制不一,不利于各国经济往来,侧面反映了各国经济联系相对较弱,经济相对独立,C项正确;不同形制的货币在不同诸侯国使用,只能说明其在各国使用,无法说明“流通广泛”,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各种形制的货币在各国的使用情况,“主要货币”无从得出,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内部政治动荡”说法错误,且通过货币形制无法体现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C项。
3. 如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 )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项,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费。
A. 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B. 土地兼并影响国家的财政
C 封建小农经济持续衰退 D. 封建土地买卖趋向合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项”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私人的土地买卖关系,说明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排除B项;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持续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态度,合法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4.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说明南宋( )
A. 积贫积弱现象露出端倪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中枢权力运行发生异化 D. 边防军事压力更加严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可知,在北宋和平时期,为了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宰相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偶尔发生战争,为了提高效率,统筹安排,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而南宋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体现了南宋战争频发,边防军事压力更加严峻,D项正确;积贫积弱局面早已显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B项;中枢权力运行发生异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 如表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
儒生 省思
唐甄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吕留良 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
钱大昕 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
A. 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D. 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清代早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儒生否定天子的神圣性,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17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尚不够便利,中国清代早期出现的反专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本质上的差别,清初思想家并未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明显影响,排除B项;清代早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传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封建等级制度并未瓦解,排除C项;材料中只能看出挑战君尊臣卑思想,未提及对其他传统伦理道德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反映了当时( )
A. 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 D. 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材料“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可知82岁高龄的李昂新,一心向学,到老不止,仍想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是清末新政时期,说明清末新政推动了社会观念变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留学生主要来源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李昂新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不能说明他改变了中西体用观,且“国人”的表述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 《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 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 D. 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从题干提取地点“广东”,提取攻打对象“逆夷”,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A项正确;太平军没有在广州一带活动,“清政府”不符合外来侵略,排除B项;黑旗军在台湾反抗日军,排除C项;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2年,晋察冀边区指示,必须加强政权工作中的党员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教育,使之养成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习惯和民主主义作风。该指示( )
A. 利于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B. 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 促进了“三三制”的贯彻实施 D. 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42年中国。1942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晋察冀边区指示,必须加强政权工作中的党员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教育,使之养成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习惯和民主主义作风,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三三制”的贯彻实施,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B.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跨度与过渡时期一致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过渡时期完成任务相同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领导阶级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于1949年到1956年,而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B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主要有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过渡时期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1993—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户数 (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 (亿元) 营业额 (亿元) 商品销售额(亿元)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A. 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C. 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 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93年—1995年(中国)。据材料“1993—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积极发展私营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营业额和商品零售额增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也逐渐发挥作用,B项正确;仅从个体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并不是计划管理调控的成效,排除C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 没有受到神学影响 B. 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
C. 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D. 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千纪前期(两河流域)。据本题材料“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不能随意推翻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的意见,说明两河流域政治多变的状况,专制王权尚未形成,C项正确;据史实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受到了神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印欧人迁徙影响古代两河流域专制王权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最早确立”民主政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当时这一转变( )
A. 削弱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导致了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变革
C. 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
D. 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6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打破了人们对基督教会的迷信,削弱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A项正确;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导致了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变革,排除B项;13、14世纪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排除C项;17世纪-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技术革命的成因 B. 圈地运动与劳动力转移
C. 工人运动的影响 D. 价格革命与物价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信息“据此判断”,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下图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660年至工业革命前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是逐渐增长,到工业革命爆发时达到顶峰;而工业革命后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呈下降趋势。据此可知工业革命前后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趋势,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前是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后是机器生产,由此可以判断此位学者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技术革命的成因”问题,A项正确;题干主旨是“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而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美国是一个典型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 欧洲人和非洲人 B. 亚洲人和非洲人 C. 亚洲人和欧洲人 D. 欧洲人和拉美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6—18世纪美国。结合所学,16世纪到18世纪后期美国独立前,欧洲国家对北美进行殖民入侵,很多欧洲人因此来到北美。同时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因此16—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主要是欧洲人和非洲人,A项正确;亚洲人开始大量移民美国是在19世纪后期,排除B项、C项;拉美人大量移民美洲是在20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5. 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 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 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德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的思潮。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从侧面折射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家亟需休养生息,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道家思想对德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道家思想并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 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 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 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 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67年的美国。根据材料“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可知,这些学者强调了中华文化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两河流域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中心论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由此可见,这些主张意在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的结论,排除A项;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
——邢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位卑权重;职权扩大;服务皇权;缺乏监督。
简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巡按御史的腐败不可避免。
(2)变化:呈现渐进性;制度化;权威性。
意义: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现代化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得出巡按官位卑权重;根据“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得出职权扩大;根据材料“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可得出服务皇权;根据“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得出缺乏监督。第二小问简评: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巡按侵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巡按御史的腐败不可避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时间线索可得出呈现渐进性;根据材料“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可得出制度化;权威性。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现代化建设。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持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载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因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 《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 领地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答案】18. 依法治国;司法独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
19. 社会状况:各州对待奴隶法律制度不同;公民的范围有限;阶级矛盾尖锐;南北矛盾加剧。
影响:政治上,延续了美国种族歧视的政策,不利于缓解国内阶级矛盾;不利于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维护了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北方工业的发展,南北矛盾加剧,为南北战争的发生埋下伏笔。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34年—1857年(美国)。据材料“德雷德·斯科特上诉和联邦最高法院判词“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可知美国依法治国;司法独立;从材料反映的实质,可得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据材料“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可得出“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34年—1857年(美国)。据材料所述,德雷德·斯科特这样的黑人奴隶的存在,以及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可知各州对待奴隶的法律制度不同;阶级矛盾尖锐;据材料“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可得出“公民的范围有限”;结合所学知识,蓄奴问题导致南北矛盾加剧。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34年—1857年(美国)。据材料所述,从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6年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及钢铁进口
年份 铁矿石 铁及钢进口
产量 (公吨) 出口量 (公吨) 出口值 (元) 出口量占产 量百分比 量 (公吨) 值 (元)
1933 1154641 593175 2397231 51.37 534324 81617088
1934 1178190 857566 3161635 72.79 617093 86072202
1935 1650441 1316045 4809849 79.74 627744 74347369
1936 1839830 1302704 5008661 70.81 646474 92455772
——摘自《中国矿业纪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表格内容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上述表格内容,以近代钢铁领域为例说明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境遇。
【答案】(1)该史料属于档案类史料,真实性强。
价值:可用于研究中国钢铁业出口特点;用于研究中国近代钢铁产业的落后性;可用来说明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落后;反映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外贸易对中国进行剥削;可用于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状况。
(本问最高得分5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中国铁矿石大量出口,钢铁进口量价值极大,相近吨位的铁矿石出口值和钢铁进口值相差悬殊,中国近代钢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近代中国(钢铁领域)成为帝国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经济贸易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3——1936年(中国)。
根据材料“摘自《中国矿业纪要》”可知,该史料属于档案类史料,是政府的相关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真实性强。
价值:根据材料“铁矿石、铁及钢进口”可知,材料中描述的铁矿石出口所占比重与铁及钢进口的相关数据,可用于研究中国钢铁业出口特点;根据材料中信息,中国的铁及钢需要大量进口,可以用于研究中国近代钢铁产业的落后性;根据材料中信息,我国出口的铁矿石比重逐年增加,出口初级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落后;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出口值远远少于进口值,需要出口大量原材料来换取工业制成品,这可以用来反映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对外贸易对中国进行剥削;根据材料信息,从总体进出口的商品品种与数量来看,可用于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状况。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3——1936年(中国)。
根据材料“1933——1936年,铁及钢进口从81617088至92455772”可知,中国铁矿石大量出口,钢铁进口量价值极大,相近吨位的铁矿石出口值和钢铁进口值相差悬殊,说明中国近代钢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铁矿石出口占比从51.37到70.81,而进口铁及钢进口从81617088至9245577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钢铁领域)成为帝国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经济贸易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古今中外,道路交通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东方,明朝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延续了明朝重视河运的传统,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在西方,曼彻斯特的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统治者要重视道路交通的优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英国)。首先,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重视京杭大运河的疏浚,所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和材料二近代英国修建曼彻斯特的运河等,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可得出论题:古今中外,道路交通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材料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和近代的英国采取的重视交通的措施,论证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统治者要重视道路交通的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