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17:0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学情调研考试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023.12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且要求的)。
1.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
A. 形成成熟官僚体系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 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2. 《盐铁论》记载了桑弘羊与贤良方正就专卖制度的辩论经过,桑弘羊认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并以此作为盐铁官营、均输、榷酒政策的理论依据。汉代专卖制度的实行(  )
A. 淡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激化了矛盾导致王朝覆灭
C. 推动了工商业迅速发展  D.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 先秦士人往往以道义为己任,怀揣拯救社会的理想,汉帝国也在具有强烈用世意识的士人群体支持下得以建立大一统帝国。及至魏晋,士人阶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甚至放纵桀骜,被称为“魏晋风度”。此“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儒家思想的彻底异变  B. 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 个性解放的时代先声  D. 士族专权的政治现实
4.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载:“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材料反映(  )
A. 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 政府规范商品贸易
C. 苏湖已成产粮中心  D. 市民用水依赖汴河
5. 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
A. 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B. 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C.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D.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 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 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 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7. 下图为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  )
A. 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 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8. 右图所示为创作于1936年的一幅漫画《再会罢!北平!》(为北平某著名学校设分校于川湘所作),该作品揭示了(  )
A. 女性成为抗战的重要依靠力量
B. 北平在日军占领中遭受重创
C. 日军侵华使中国高等院校内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壮大
9. 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工业体系趋于完整  B.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C. 工业布局优化调整  D. 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10. 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这一批示(  )
A. 意在强调中国需要重视对外交流  B. 推动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 有利于拓宽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  D. 推动了“一边倒”政策的不断调整
11. 下表为《1978—1988年中国工业化指数(部分)》。下列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变化状况
乡镇企业数量 从150万个到1 890万个
农村工业总产值 从515亿元到7 020亿元
农村工业就业人数 从2 800万人到9 500万人
农民总收入 从87亿元到963亿元
村镇企业总资本存量 从230亿元到2 100亿元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 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积极性
C. 乡镇企业带动城乡整体发展  D.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活力
12.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 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B. 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D. 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13.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14. 在《国富论》中,斯密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自利行为有没有合理性?斯密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个人的逐利之心,在“看不见的手”推动下,会通过分工合作,造福他人。这一主张缘于(  )
A.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 理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C. 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兴起  D. 欧洲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5.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巴黎公社的体制,这表明巴黎公社(  )
体制 主要特征
政治体制 “议行合一”,体现为公社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十个委员会
经济体制 建立组织生产的工人协作社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
文教体制 “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建立免费、普及的世俗教育体制
司法体制 选举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还组成民事法庭与军事法庭,审案要体现公平正义
社会体制 中央的责任在于统辖国家民生政务,地方政府自主治理基层内部事务
A. 以践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使命  B. 践行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C. 形成了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权结构  D. 铲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下图是二战后美国GDP增长率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50、60年代政府强化国家干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 70年代经济持续减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
C. 80年代后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时代潮流
D. 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平稳,增加福利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下令将坊墙撤除,由此形成了“街市结合”的城市体制。城市当中,店铺日夜均可经营。宋代坊郭户籍政策是政府对商人对城市做出贡献的奖励,这样一来,商人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城市经济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亚的驻军到边疆就地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清末民初,在处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五族一体”或“五族共和”思想,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国。”……针对边疆治理所提出的政策方略,孙中山在其撰写的《治国方略》一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实业的十项建议中,其中的第一项“开发交通,修筑铁路十万英里”,第八项“灌溉蒙古新疆”和第十项“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区域性发展和建设问题,为导向的。
——摘编自吕朝辉《当代中国新地边弧:浪漫旅游联系研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并回答,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边疆治理的新思想。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清末
民初边疆治理思想,除查阅 治国方略 外还可以查阅哪些类型的文献 (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漫画《“良民”塑像》
注:《“良民”塑像》是画家丁聪在昆明惨案(1945年12月1日)的发生只有两周后,为上海《周报》第25期《昆明血案实录》制作的封面漫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良民’塑像》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退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因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6分)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如东等四校)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2. D 3. B 4. A 5. A 6. C 7. B 8. C 9. C 10. C 11. D 12. B 13. B 14. B 15. C 16. A
17. (12分)
(1) 积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经济类型;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传统等级观念松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任答四点得4分)
消极: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2分)
(2) 特征:经济功能占主导,由封建领主统治逐渐发展到城市自治等。(2分)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城市为争取自治权而斗争。(任答两点得4分)
18. (14分)
(1) 作用:加速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人口和技术的流动,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6分)
局限:材料一属于学者论文,不是一手史料,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
(2) 新思想:主张五族一体(五族共和),注重团结边疆民族和维护国家统一;注重从交通瓶颈、发展难题和移民开发等方面解决边疆所面临的区域性发展和建设问题。(4分)
文献史料:孙中山个人文集、孙中山书信、报刊、回忆录等。(2分)
19. (12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在欢欣鼓舞声中,和平的曙光看似已经从战争的阴霾中破云而出,然而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实行黑暗统治,在经济上贪婪掠夺财物,实行思想专制,同时在军事上接管日占区,积极准备内战。(4分)
漫画中,撬开这个人的脑壳,就会发现他颅腔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大脑上已经被盖上了“检查讫”的官方大印。为了防止他看到不该看的现象,一幅涂黑了的眼镜被架在他的鼻梁上。金钱塞住的耳朵使他不仅闭目,而且塞听。他的嘴巴也被挂上了一把巨大的锁头,足以让那条不安分的舌头不会有只言片语从紧闭的唇间漏出去。在如此情况下,他所能写的文章,除了标点符号之外,就只能全部用表示删除的“X”和表示空白的“□”来代替。封锁和禁锢使这个人沉默噤声、麻木不仁,就像一尊冰冷的石膏塑像,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这个国家最合格、最优秀的“良民”。(4分)
作者以漫画形式指责政府不给人民任何发声的机会,控诉着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对于研究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深刻表达了民主革命继续的必要性。(4分)
20. (14分)
(1) 原因:政治稳定;农耕经济的繁荣;赋税户籍制度的变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政府鼓励垦荒的政策;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任答两点得4分)
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不稳定,加剧阶级矛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各得2分,共4分)
(2) 改革开放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中国加入WTO有利于国际分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任答两点得4分)
启示: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任答两点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