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传说 历史信息解读
A 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 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
B 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
C 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 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
D 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 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
A.A B.B C.C D.D
2、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秭、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这说明辽、金时期( )
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 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 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
3、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遭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 )
A.文书的保密性受到重视 B.以孝治国理念得以彰显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特权阶层受到政府优待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5、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6、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且个性鲜明
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7、明人王世贞(1526—1590)认为:“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王)振、(刘)瑾者,一颦而忧,再颦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这说明,明代( )
A.初期制度设计缺乏对宦官的制约 B.内阁行政高效有力地牵制了宦官
C.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 D.灭亡教训催生出反专制进步思想
8、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通过招募商股筹集资金。轮船招商局第一期股银拖延了六年才招齐。然而,19世纪80年代初却出现了股份投资热,轮船招商局每股100两的股票在当时曾被卖到每股253两,开平煤矿的同额股票也被卖到每股250两。这一时期的“股份投资热”( )
A.缘于洋务派指导思想的转变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利于推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D.受到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9、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阜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铧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 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10、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颁布的《醒贪简要录》里详细地计算了正一品官员的年俸禄折算成稻谷是2620石,生产这些稻谷要用田873亩,耕牛17头,农夫57人。如果农夫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就得走13100里路。其意在( )
A.加强廉政教育 B.保护小农经济
C.宣扬以民为本 D.严惩贪腐官员
11、北洋政府时期,体育运动会被大力推动。1921年,《申报》在“远东运动会特刊叙言”中提到“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积弱而成也。故欲强国家者,必先强其国家内之各个人”。这说明此时体育运动( )
A.与时势相结合 B.受到社会普遍推崇
C.注重个人价值 D.是重振国威的根本
12、1928年,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这体现出( )
A.国民政府强调严格依法行政 B.国民党党内推行独裁专政
C.国民政府践行“三民主义” D.国民党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13、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 )
A.暗喻了国民政府面临倾覆的危机
B.体现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表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折射出封建腐朽统治下的复杂环境
14、古代罗马法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料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木料;凡筑用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说明古代罗马法( )
A.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化认识 B.掺杂着习惯法的残余
C.具备了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 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1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大量美国玉米免税进入墨西哥,其玉米生产成本是墨西哥的1/3至1/2,致使成百上千的墨西哥农民被迫放弃土地。这( )
A.加剧了美国对外资本扩张 B.推动了美墨间的经济合作
C.提高了北美地区贸易总量 D.增加了墨西哥的社会压力
16、元朝回回人忽思慧,担任太医,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营养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卷一讲各类食物禁忌:卷二进原料、饮料和食疗;卷三讲粮食、蔬菜、各种肉类和水果等。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学修身催生中医养生
C.元朝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D.药食同源观念影响广泛
17、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 )
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
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
18、据《巴县档案》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编联保甲以靖地方事,照得弭盗安良须清牌甲,城乡市镇挨户联牌,不必拘定里甲,只就方隅次第十户立一牌,十牌立一甲长,互相联络,轮流稽查”。材料说明( )
A.里甲制度得以延续 B.边疆危机影响政局稳定
C.地方创新管理制度 D.改土归流政策成效显著
19、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人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规定(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
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20、乾隆至道光年间,粤海关收取的关税多以银两方式上缴,这些银两被回炉重新熔炼成规格、成色统一的银锭后再上交国库。随着咸丰九年(1859 年)10 月粤海新关的成立,大部分关税所收银两不再重铸,而是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这一变动导致( )
A晚清的货币形制实现国际化 B.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C.民众赋税负担因赔款而加重 D.清廷彻底丧失对海关的控制权
21、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22、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等举措。这次电力体制改革( )
A.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C.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D.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23、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24、1922年夏,由季诺维耶夫、斯大林、加米涅夫组成的“三驾马车”发布关于禁止粮食自由买卖的法令,1923年秋他们正式声明一旦德国革命胜利就可以废除新经济政策,在以后的几年里,实施新经济政策被部分高层领导人看作是不可避免的“恶”。这表明当时( )
A.苏俄逐步恢复了余粮收集制 B.列宁领导核心地位遭到挑战
C.新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 D.废除新经济政策顺应了民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最著名的商业资本集团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次是吴越商、闽商、粤商、关陕商。最初,他们的经商活动是暂时性的,资本额较小,辅农补农、求食问衣的特征很浓。后来,经商经验增多,道途走向熟习,资金基础稍厚,他们便又扩大经商的规模和范围,逐渐采取独立发展的形式。他们为便于异乡经商和联系乡梓感情,互帮互助,在各地设立会馆,在经商的行列中,多数是中小商人,而拥资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的富商大贾只是少数。商人的贸易活动已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皇室勋戚、官僚缙绅的奢侈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贩卖手工业原料、粮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了。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后,股份公司应运而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广设商馆和货栈,并配备武装进行保护,到18世纪中叶已在印度建立150处商馆和15家大代理行。当时仅加尔各答一地,为公司订货而做工的织工就有八千人。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统治印度的工具。在荷兰,股份公司有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科尔贝时代也创立了一些股份公司。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后来成为各种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的组织形式。1600年以后,股份公司的资本具有了永久性,股份公司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力。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资本集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理大发现后兴起的西方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商业资本集团和西方股份公司发展的共同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美、苏、英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多为大气层核试验,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1962年10月30日,苏、美两国代表会晤,美方提出在苏领土建立2~4个检查站,苏方同意建立2~3个,双方立场接近。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立场转硬,从建立2~4个检查站的立场后退,要求增加到8~10个。1963年8月5日,三国外长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条约于1963年10月10日正式生效。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材料二 196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美、苏、英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围自己的核垄断地位,并建议全世界所有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发表声明指出,面临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积极参加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讨论和谈判;中国赞赏和支持国际社会加强核不扩散体制的要求和努力,呼吁所有核国家保证不对无核区或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1986年,中国停止了大气层核试验。
——摘编自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两弹一星——共和国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苏三国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与西方的主要区别。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
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围绕宋代历史,选择在宋代进入“黄金期”的任一领域(除书院外),参照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所选领域为主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 同道者 核心概念 支撑性词汇
王韬 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 君民关系 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 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 民权 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 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 民权共和 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创 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 庶民主义 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与贵族寡头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B.禅让制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而非用人制度,故B项错误;C.禹会诸侯于会稽是指大禹在会稽山上接受各方诸侯的朝拜,而无法判定是否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可知,夏启在讨伐反对势力的时候,称自己是奉天之命进行惩罚,体现了早期王权借助于神权加强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秭、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可知,辽金时期的农具一直传承至现代,说明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故A项正确;B.“全面推广”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C.材料只提到农具,并未提到手工业,故C项错误;D.辽金时期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故D项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求上奏者亲自给皇帝递送奏折,这有利于奏折内容的保密性,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孝治国,排除B;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相关军机处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优待特权阶层,排除D。故选:A。
4、答案:B
解析:A.材料描述官员选拔制度,没有描述关于公务员退休的信息,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一系列的关于官员选拔制度的法规,重新设计官制,说明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故B项正确;C.根据官员选拔制度的描述,无法判定公务员制度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D.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法规制定,无法全面反映法治建设,故D项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在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人不能成为户主,这说明与两汉时期相比,三国时期儒家三纲五常和尊卑长幼的观念影响加深,即儒学逐渐渗透到基层管理方面,故选C项:两汉与三国时期户籍管理的变化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国家治理效能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户主身份的变化,“完备”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从户籍制度中在户内有成年男性的背景下女性不得为户主并不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两地出土的器物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但三星堆器物也保留特殊个性,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夏礼仪在古蜀传承,故A项错;海贝不能证明区外贸易相当发达,故C项错;两大文明从时序上,不能得出互相借鉴结论,故D项错。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王)振、(刘)瑾者”、“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君主利用司礼监控制朝政,即使“权臣”、“权阉”势力一时乱政,也始终没有改变皇帝的专制地位,皇帝能有效地掌握君主权力,这也使得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故C项正确;明代初期有制约宦官的制度,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材料未涉及内阁牵制宦官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思想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后期,近代企业出现“股份投资热”,民间资本日益活跃,这促使官僚、地主、商人等传统社会阶层向民族资产阶级转化,利于推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故C项正确。洋务派始终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A项错误;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内外反动势力的桎梏,未能实现“快速发展”,B项错误;我国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A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广泛包括了经济的农耕化、政治制度的封建化和生活习俗的汉化等多个方面,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A项错误。B项,中原与辽宁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国内的交流。故B项错误。C项,据材料“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可知辽宁地区已经存在比较成熟的农耕生产工具和铁器铸造技术,这反映当地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产技术更加发达的精耕细作阶段。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中发现农耕生产工具的地区只是在少数适合农耕的地区,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辽代是契丹人建立的游牧政权,以游牧经济为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A项,据材料“生产这些稻谷要用田873亩,耕牛17头,农夫57人。如果农夫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就得走13100里路”可知朱元璋通过介绍官员俸禄的生产过程,让官员意识到生产艰难和百姓生活不易,借此对官员进行廉政教育。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的内容主要面向的是官员,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小农经济的生产过程加强对官员的廉政引导。故B项错误。C项,朱元璋颁布的《醒贪简要录》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但是以民为本不是他个人的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不涉及刑罚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对官员的严惩。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答案:A
解析:A项,据材料“故欲强国家者,必先强其国家内之各个人”可知当时的体育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强弱息息相关,体现了浓厚的反侵略意识,符合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故A项正确。B项,材料并未说明人民大众对体育运动会的反响,无法体现社会普遍推崇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说明材料主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立足点。故C项错误。D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才是重振国威的根本。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D
解析:A项,“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说明“训政”强调的是国民党代行国家最高行政权。故A项错误。B项,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体现了对所有人民群众的专制独裁,完全超出了党内的范畴。故B项错误。
C项,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体现了专制独裁的方针,完全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念。故C项错误。D项,据材料“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可知国民党以“训政”的名义加强党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确立国民党对人民群众的专制独裁统治。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A
解析: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根据漫画,“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内战”“谁使物价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治的国统区出现通货解胀的局面,再加上内战,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必将遭到人民的反抗,因此两幅漫画暗喻了国民政府必将面临被推翻的境地,故A项正确。材料是解放战争时期,并未体现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揭示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并未涉及环境的复杂,故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考查古代罗马法。根据材料“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面取回木料”,要在商量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凡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这体现出一定的公共意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说明罗马法侧重保护私有财产,这些都体现出罗马法在处理矛盾时对侵权行为具有理性规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习惯法的比较,因此B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古代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并未具备现代法律的属性特征,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形式主义,故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大量美国玉米免税进入墨西哥,其玉米生产成本是墨西哥的1/3至1/2,致使成百上千的墨西哥农民被迫放弃土地。”可知,美国廉价的玉米进入墨西哥,导致墨西哥大量农民被迫放弃土地,破产,说明美国玉米冲击了墨西哥正常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墨西哥的社会压力,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墨西哥的影响,而非美国对外资本扩张,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不利于美墨间的经济合作,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玉米进入墨西哥后,对墨西哥的影响,没有体现贸易总量信息,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D
解析:药食同源是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材料反映了这一观点,无论皇宫,还是日本,以及明清的流传,说明其观念获得广泛认同,故答案选D.材料是皇宫太医的秘本,无法反映蒙古人整体生活,更无法体现出“全面中原化”,排除A:中医养生古已有之,和道家关系更早更密,催生一词不妥,排除B:饮食安全和文化多彩是不同概念,明清新物种引进后饮食更呈现丰富多样性,排除C.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故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故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故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材料记述了清朝初年巴县(今重庆)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了保证地方治安稳定,对每户进行重新摸排,“十户立一牌,十牌立一甲长”,地方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故选C项:A项的表述与材料中“不必拘定里甲”相矛盾,不选:B、D两项属于无关选项。
19、答案:B
解析:材料“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相关势力的选管权,故B正确;A项“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说法片面,排除;C项“实现”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
20、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随着咸丰九年(1859年)10月粤海新关的成立,大部分关税所收银两不再重铸,而是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中国已经开始被动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中国进一步步沦为列强经济附庸,故B正确;A项“货币形制实现国际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梁启超主张“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这样便于普通民众接受西方思想,进而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A项正确;文学革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强调的是民众的启蒙,排除C项;梁启超此时主张通过改革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不会宣扬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可知,21世纪初的电力体制改制主要解决市场壁垒问题,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电力体制改革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材料主要体现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排除B项;电力体制改革与能源结构之间无必然联系,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英国的经济殖民主义。根据材料“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可知,英国驻埃及领事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是典型的经济殖民主义,C项正确。“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不是中性的全球化生产分工,排除A项;埃及农业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材料中英国的经济殖民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当时苏俄部分高层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恶”的,说明他们不认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C项正确;苏俄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没有恢复,排除A项;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部分领导人只是质疑新经济政策,而非挑战列宁的核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是高层领导人的态度,没有体现民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1)原因:江南商业性农业和农村家庭副业的发达;赋徭征银方式的变化;南北地区经济交往的加强;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是商人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2)基本特征:殖民者享有垄断贸易的特权;是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的工具;是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3)影响: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有效集中;使生产规模扩大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善;提高了资本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辅农补农、求食问衣”“经商经验增多……扩大经商的规模和范围,逐渐采取独立发展的形式”“在各地设立会馆”“贩卖手工业原料、粮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广设商馆和货栈,并配备武装进行保护”“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统治印度的工具”“在荷兰,股份公司有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在第(1)(2)问答案的基础上从资本集中、商业发展和经营、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作答。
26、答案:(1)原因:核武器试验持续威胁世界安全与和平;核爆炸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世界和平运动的推动;联合国积极发挥作用:美苏等有核国家维持核垄断优势的需要。
(2)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应对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西方: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以核讹诈的手段推行霸权主义。
解析:(1)问,从材料“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美、苏、英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
(2)问,根据材料“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等信息可得出与西方的主要区别。
27、答案:示例一
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
论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示例二
主题:科举取士的黄金期
论述:宋廷制定崇文抑武方针,放松了对土地和人口择业的限制,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发展以及门第观念的淡化,都为科举取士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创造了重要条件。宋代科举的录取规模较之隋唐大幅扩大,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也有所减少,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经过王安石变法等活动与时俱进。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促进了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发展和教育的平民化。宋朝的科举取士也影响到周边民族政权选官制度的发展。
总之,较之隋唐和元明清,宋代科举取士在宋代发展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高峰,对政治统治、阶层流动、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宋代时代特征的相关知识,明确所选主题,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考虑。比如可选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科举取士的黄金期等。然后围绕所选主题的相关史实从背景、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比如论述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可得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总结升华。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28、答案:示例,论题:时代变迁下近代中国民主观念和道路不断演进。(或近代中国民主观念和救国道路探索不断深入)
论据:①19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推行,较早接触西学的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人士,反思中国制度。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君民共主(君主立宪)、设立议会,但并未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洋务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扬兴民权、开民智,创办学会、学堂、报纸,进行戊戌变法,主张开国会、定宪法,进行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尝试。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革命者,主张建无产阶级政权(或人民大众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他们建立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发展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力量日益壮大,国人的思想不断发展演进,近代中国民主观念和救国道路探索不断深入,并取得了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