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3 09:30:02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D B B D B A B A C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C C B A C A A A A
二、非选择题(52分)
1.【答案】(20分)
(1)投资流向:购买土地;经营高额回报的垄断性商业(或从事盐、铜等最有利于可图的行业);投放高利贷;买官。(1分1点,共4分)
主要原因:地租剥削的稳定性(土地的收益比较稳定或土地是恒产);获取高额回报的企图;政府抑商政策的影响;当官的社会地位高及官僚体系的腐败。(1分1点,共4分)
(2)表现:商业门类齐全,分工较细;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及货物转运中心(或进出口贸易或国内贸易的中转中心);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纷纷出现;商品种类丰富。(3分,答对3点即可)
影响:破坏了自然经济;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加深经济的半殖民化;促进区域市场成长;助力民族工业发展。(3分,答对3点即可)
(3)特点:强调计划性;服务于发展生产;总量猛增,结构上弱化对美国的贸易,强化对苏联贸易(或贸易结构的变化)。(1分1点,共3分)
历史背景: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新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3分,答对3点即可)
2.【答案】(18分)
(1)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维护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利益;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有种族歧视色彩。(2分一点,共6分,答对3点即可)
(2)状况:南北双方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联邦体制存在弊端(1787年宪法存在弊端);存在种族歧视情况。(2分一点,共6分,答对3点即可)
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埋下内战隐患;维护了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激发黑人民权意识,推动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引发民众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反思。(2分一点,共6分,答对3点即可)
3.【答案】(14分)
示例:运河兴衰折射出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繁盛于明朝至清朝前期,其兴盛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及其社会治理水平,适应了南粮北运的需要,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繁荣。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朝政腐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原因,大运河临清段逐渐淤塞,折射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
英国近代的运河适应并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最剧增,工业品的运输需求也大大增加。英国运河体系的兴建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燃料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适应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运河兴衰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透过运河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
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 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
2.西周初年,实行五服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形成了以周天子直接控制的邦内甸服为中心的国家结构形态。这一制度
冲击了宗法分封秩序 B.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 D.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3.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
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 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80余篇(部),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嵇康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
A.是律令儒家化的直接结果 B.与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有关
C.体现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D.体现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5.张帆在《中国古代经济简史》中说: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据此可知,两税法的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 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6.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到:“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并立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7.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8.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表1)。以下选项中,符合表1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
历史阶段 时期
封建社会 西周、春秋
游士社会 战国
郎吏社会 两汉
门第社会 魏晋南北朝
前期科举社会 唐至宋以前
后期科举社会 明清
A.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 B.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
C.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 D.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11.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12.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强调以发展农业为主,协调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等生产事业,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并运用互助合作的形式,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政策
A.团结了地主阶级联合抗日 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涵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13.下图为1978—2014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四大区域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明
中西部经济总量超过东部 B.区域协调发展效果显著
C.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减弱 D. 城乡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14.1982年,国务院提出以“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围绕规范机构类别,明确机构职责等内容,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反映出我国
A.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代 B.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 D.通过精简机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15.按照罗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家长(家父)对外能代表一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故又称“自权人”。其他处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称为“他权人”。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注重家族关系的稳定 B.成年男性享有公民特权
C.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 D.妇女无法拥有政治权利
16.1200年前后,有人称赞流行于意大利的市民精神——市民能深思熟虑,对公共事务勤劳热心,他们拒绝屈从别人,并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们的自由,他们制定自己的法律并服从这些法律。这说明
A.市民阶层充分实践了平等原则 B.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束缚
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D.城市自治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17.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8.18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些州可自主决定征收的关税额,也可对外州的产品课税;一些没有外贸港口的州通过邻州港口进出口商品必须支付租税。由此可推知,当时美国
A.南北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国内统一市场发展水平有限
C.联邦制权力结构存在缺陷 D.各州缺乏基本的经济自治权
19.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材料可用来说明
A.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B.印度已走上独立的工业化道路
C.英国殖民扩张阻碍印度发展 D.英国帮助印度摆脱了封建统治
20.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与同时期英法不同的是,其帝国议会是由所有二十五岁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选产生的,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体现了远超同时期英法的“现代性”。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在选举方法和组成上敢于超越英法是基于
A.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压力 B.广大无产阶级不懈的斗争
C.德国政府不对帝国议会负责 D.工业化加快了政治民主化
21.与1913年相比,1927年苏联的城市人口增加了20%,城市人口的增加伴随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下降到仅为1913年的50%,这就使得城市人民的生活遇到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困难。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成为必然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否定新经济政策的贡献 D.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22.有学者指出,“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并不专指对战后初期所形成的雅尔塔两极格局的根本改变,而只是说在美苏全球冷战中涌现出了多种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多极化”
A.与雅尔塔两极格局并行不悖 B.冲击了两极格局
C.于冷战格局结束后最终形成 D.缘起于美苏冷战
2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变化,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地理变迁。首先是消费类电子产业从美国向日本转移,然后由日本向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转移,形成了雁阵结构,其中日本是头雁,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上述变化
A.推动了国际经济重心的转移 B.说明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优势
C.体现出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显示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24.下图为1700—2012年世界主要大洲(不含大洋洲)的工业产出比例图,不同色块指代不同大洲,其中指代亚洲的是
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25题20分,26题18分,27题14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6分)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12分)
2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昴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