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G7联盟12月联考
高三历史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被称为“藕耕”,《诗》记载“十千维藕”“千藕其耘”。 下列项中对“藕耕”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集体耕作 ②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③精耕细作 ④依托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汉朝把调节粮价和解决粮食问题上升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高度。 为此,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里甲制 B.创设义田
C.设立养济院 D.建立常平仓
3.宋代吉州地区匣钵(烧制陶瓷的一种耐火容器,可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瓷器)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 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名别,如“万”“张”“曾”“朱”“日”“小”等。 由此可推知,当时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分工细密
4.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出现的行省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政需要,事毕即撤。 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 明洪武时期,中书省被撤,行省独存。 由此可见
A.行省发展过程漫长曲折 B.行省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
C.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 D.行省由军事转为监察机构
5.阅读清朝康熙至咸丰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据。促进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美洲作物的引入 B.疆域的扩大
C.耕作方式的变革 D.外人的来华
6.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时常援引国际法,有意识地遵照国际法来处理中外关系,但依然未能得到列强的公正对待。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A.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未能洞察国际法规的本质
C.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D.意识到挽回利权的重要性
7.1913年,康有为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一文中指出:“仁义礼智忠信廉耻,根于天性,协于人为,岂有新旧者哉!……欧美之贤豪,岂有离此德者哉!……孔子之道,凡为人者不能不行之道。”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A.存伦常于共和时代 B.儒学是中国特有文化
C.用孔教改造国民性 D.尊孔复古以复辟帝制
8.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市长、副市长及市人民政府委员,代表们反应热烈,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的汤用彤认为,“人民自己选举自己的市长,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的事”。 由此可见,当时
A.和平建国方案得到各界拥护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D.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强
9.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 到 1957 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 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10.下面表格为 1994年我国三种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数统计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
独资企业 合股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数(万户) 增加(%) 企业数(万户) 增加(%) 企业数(万户) 增加(%)
商业 5.33 99.6 1.8 63.8 7.3 101.9
饮食业 0.74 102.0 0.12 65.3 0.09 125.3
服务业 0.76 73.2 0.27 69.5 1.1 75.6
修理业 0.36 80.1 0.12 49.4 0.05 120.8
A.私营企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B.改革深化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形成 D.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新兴模式
11.早期雅典民主制度中“神谕”在决策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后来知名演说家的见解和看法又直接影响国家决策……无秩序和法律的不断变更在雅典的历史舞台上不断上演。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程序复杂多变 B.人民参政与议政的热情高涨
C.民主制度隐藏潜在矛盾危机 D.“神谕”使民主制更具权威性
12.16世纪中期,英国共建立了67个租地农场(牧场),其中有 37个面积超过200英亩,有1/4以上的农场面积超过了 350英亩。 这些农场大量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 这一现象
A.推广了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 B.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
C.体现土地国有化迅速发展 D.表明圈地运动逐渐走向衰退
13.有学者评价某条运河开通的意义时说:“运河的开凿是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各国将重心放在开辟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上。 广袤的非洲大陆由此成为各国争相掠夺控制的地点。”这条运河缩短了
A.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的航程 B.北非与南美之间的航程
C.北美跨太平洋到亚洲的航程 D.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14.1917年4月,列宁号召进行革命,并宣布要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这是说“梦话”,孟什维克责难列宁不顾国情,甚至布尔什维克内部也有人认为这是“乌托邦式”的计划。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暴力革命违背了俄国社会现实 B.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存在分歧
C.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难以为继 D.临时政府仍有较强的民意基础
15.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 1985 年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 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由此可见,新科技革命的显著特征是
A.产业化 B.国际化
C.市场化 D.智能化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 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这说明唐代
A.资本性借贷关系获得发展
B.官僚成为高利贷盘剥受害者
C.私人借贷助长了藩镇恶政
D.节度使深度参与经营性借贷
17.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 年 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 这表明,中国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
C.以和平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18.下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意大利威尼斯市当局采取的应对举措。据此可知,当时威尼斯
(一) 出台了“巡逻收尸”制度,每天派出船只,在城内的水道里巡逻;为杜绝尸体传染,选择远离城市的偏僻荒岛,挖个大坑,把尸体埋入
(二) 专门在老拉撒路岛上新建了医院,把威尼斯居民中有疑似症状的人都送到那里,集中隔离
(三) 医生和黑死病患者接触时,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发明“鸟嘴式”防疫面具,“鸟嘴”部分塞入防病的草药
A.政府抗疫决心有待提高 B.有效遏制了黑死病造成的危害
C.疫病的防治手段多元化 D.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19.18世纪末,法国在华天主教传教士马若索回国时为法国皇家文库收集了几千卷中国图书;天主教传教士杜赫德包罗万象的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很受启蒙学者的欢迎。 当时中华文化西传的重要原因是法国
A.宗教改革的需要 B.大革命的推动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理性主义成长
20.1934年2月,英国国防需要委员会认定德国是“最大的潜在敌人”,为此提出了一项7600万英镑的重整军备计划,张伯伦以影响国内经济和政府社会计划为由反对该计划。 张伯伦的这一做法
A.旨在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C.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D.导致绥靖政策强化
21.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 由此可见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 50 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偶然因素决定着历史事物发展的方向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时代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着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2.(20分)重视官员考核是澄清吏治的主要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 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 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 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 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 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 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 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 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 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绩总成绩按 100分计算,其中工作实绩占50%、操行占20%、学识和才能各占 15%,同时规定如果工作实绩单项考核不满30分,也视为不及格。 按照文官考绩的多少进行定等。 其中,将年考分为六等,80分以上者为一等,70—79分为二等,60—69 分为三等,50—59分为四等,40—49分为五等,40 分以下者为六等。 年考以60分为合格。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核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影响上述特点形成的历史因素。 (6分)
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 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 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 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 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 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3分)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7 世纪初,欧洲人就已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的规模非常有限。……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之美国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与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时,美国的矿山、铁路、制造、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 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出售铁路沿线的大量土地,大企业为了招募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纷纷在欧洲各国设立代理机构,一方面大肆渲染移民获得廉价土地、经营家园的美妙景象,另一方面广泛宣扬美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的优越条件,以广招劳动力。……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
——摘编自陆月娟《19 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内对各种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所发出的专利许可证有四十四万份左右。 在美国重大科技发明中有许多是外来移民直接带来的或创造的。 在外来移民中,有很多来自欧洲、亚洲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且外来移民大多具有开拓冒险精神。因此,外来移民的涌入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如“美国制造业之父”斯莱特就是一位外来移民,美国最早的新型纺纱机就是他制造的。
——摘编自傅捷等《试论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经济的作用》
材料三
——摘编自(英)科林·麦克伊韦迪、理查德·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判断材料三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人种,并结合材料一、二,任选两个时间段进行论述。 (12 分)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G7联盟12月联考
高三历史 试题卷 答案
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B D C A A
6 7 8 9 10
B A D C B
11 12 13 14 15
C B A B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17 18 19 20 21
C A C D D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2.(1)特点: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程序严密;严格赏罚规则;考核机构专门化。(4分)
作用: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戒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4分)
措施:定期考核;完善考核制度;采用账簿按事考核。(3分)
原因: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严肃惩处懒政行为)。(3分)
(3)特点:突出实际业绩;按分数定等。(2分)
历史因素: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官员考核制度的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3.(1)特点:具有双向性;双方交流内容不同(中国输出的多是制度文化和技术等、外来传入多是物种、艺术和宗教等);交往渠道多(官方和民间);交往范围广。(3分,任答三点即可)
意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加强了不同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6分)
(2)变化:经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2分)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现代价值。(6分,任答三点即可)
启示:积极借鉴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坚持与时俱进;政府要高度重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3分,任答3点即可)
24.①代表印第安人,②代表欧洲人,③代表非洲人。 (6分)
选择1500—16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美洲,涌入新大陆,尽管美洲面临着欧洲的早期殖民活动,但这一时期外来人口数量总体较少,印第安人依然占主体。(3分)
选择1600—1700年或1700—1800 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国家增多,美洲地区的欧洲人进一步增长;殖民者的屠杀政策以及疾病的传播,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黑奴贸易等兴起,大量黑奴被贩运至美洲。(3分)
选择1800—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美国等新兴国家蓬勃发展,欧洲人不断增加;19世纪以来,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黑人增长势头受到限制;印第安人比例相对下降。(3分)
(言之成理即可,总分不超过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