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W)
历
史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第二、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为距今8000一7150年,与时代相近的辽河流域
兴隆洼文化相比,两者均以筒形罐为主要炊器,但其陶器组合不同,筒形罐的形制与纹饰差别
也较大。据此可知
A.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B.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C.文明在孕育发展中具有共通之处
D.父系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汉书·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
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
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
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3.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
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
B.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
D.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4.下表为元杂剧中部分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剧名
女性形象
《墙头马上》
李千金身为大家闺秀,却与墙头一见倾心的裴少俊月夜私会
崔莺莺本与表兄郑恒有婚约,但在寺中遇到情投意合的张生时,
《西厢记》
她没有顾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弃郑嫁张
赵盼儿为解救失足落入火坑的好姐妹宋引章,勇敢地智斗贪财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好色的周舍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A.市井娱乐的需求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舞台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5.明朝初期,市镇多由巡检司管理,只设从九品的末等官员。明朝后期至清朝,一些市镇已由正
八品的县丞驻地管理,甚至出现正六品通判、正五品同知等府级官员管理市镇的现象。这一变
化是由于
A.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B.城市功能的演变
C.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清末主管京师大学堂的孙家鼐曾言:“总署同文馆、各省广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
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福建之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各学堂皆
囿于一才一艺…故办理垂数十年,欲求一缓急可待之才而竟不可得者。”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A.重视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
B.压制民用工业的发展
C.致力翻译西方政治类书籍
D.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7.1915年5月,孙中山在信函中提到:“自中日交涉经过,夫己氏(代指某人)卖国证迹已彰,内地
人心异常激昂,将视满清末年铁路风潮为烈。”这说明,当时
A.民族工业遭遇严重困境
B.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C.工人反帝运动蓬勃发展
D.国人反日爱国情绪高涨
8.下图为某次战役的形势图。此次战役
战前敌我形势图
1:2500000
独立混成1旅一
大同
西合
独立混成15旅⊙
县
独立混成2旅⊙浑源
应县
山
0燕慰口
国民党军防标两
⊙涞源
走
代具
龙泉
行唐e
忻县定
A.粉碎了日本军队的重点进攻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C.彰显了团结抗战的时代精神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9.伍修权在回忆录中提到:建国初期,我主持的苏联东欧司,是外交部中的一个热门单位。那些
年中,同这些国家的外事往来接连不断,从政府到民间的代表团,一个接一个地来回访问,接
待、会谈和出席各国的各种节日及纪念活动,十分频繁。这些外交活动
A.巩固与发展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
B.有利于推动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
C.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D.使中国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10.1984年,国务院文件中提到: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的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
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20%幅度内,企业有权自定价格,或由供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协商定
价。企业可将留成所得的资金,按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有权自行支配使用。这些规定旨在
A.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D.确立政企分开原则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Ⅳ)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A D A D C B A C D C B D A
1.C 【解析】材料提到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与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在炊具上有共性,但又存在差异。据此
可知文明在孕育发展中具有共通之处,故选C项。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
A项;距今8000—715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发现无法证明父系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
切,排除D项。
2.B 【解析】材料中提到西汉薛况为父抱不平,伤人得以减罪;东汉刘凯依《春秋》判断罪止本人。这反映出
汉代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
内部矛盾加剧,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没有反映封建礼仪制度,排除D项。
3.C 【解析】材料提到魏晋时期寒门承担国家具体事务的执行,刘宋时期寒门协助刘裕强化皇权,说明从魏
晋到刘宋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态势,排除A项;材
料无法得出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D项。
4.A 【解析】表格中元杂剧的女性形象,都是反对封建思想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维护女性权益等,这反映了
市井娱乐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舞台艺术,
排除C项;材料是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元朝及以后女性地位并未因此改变,排除D项。
5.D 【解析】材料体现出政府对市镇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其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市镇在物资流通、财政收
入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选D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城市功能并
未发生演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央对市镇控制加强,并非减弱,排除C项。
6.A 【解析】材料中提到孙家鼐认为同文馆只培养了翻译人才,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培养某一方面的技术
人员,这反映出洋务运动重视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压制民用工业
发展,排除B项;材料批评了同文馆只培养翻译人才,没有提到洋务运动致力翻译西方政治类书籍,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承问题,排除D项。
7.D 【解析】孙中山在1915年5月提到“中日交涉”,某人卖国,“内地人心异常激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
知,这一事件是指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人谈判签订《民四条约》,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
状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民众对袁世凯卖国行径的反对,更多是民族意识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
涉及工人反帝运动蓬勃发展,排除C项。
8.C 【解析】材料图片包括“山西”“河北”“平型关”“国民党军队”“115师”等信息,据此可知此图片为抗战初
期太原会战的部分示意图,故选C项。粉碎了日本军队的重点进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百团大战打破
了日军的“囚笼”,排除B项;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是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D项。
9.B 【解析】材料提到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交流十分频繁,这些交流既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安
全环境,也有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B项。巩固与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关系不符合史实,排
除A项;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
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10.A 【解析】材料中提到国务院下放部分定价权和资金使用权,这些做法的目的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增
强企业活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故选A项。材料是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故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
及政企分开原则,排除D项。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1页(共3页)
{#{QQABCY6EggiIAABAABhCQQGICAMQkAGCCIoOQAAEMAAAQBFABCA=}#}
11.C 【解析】材料中提到,罗马学习借鉴希腊文化,却否定希腊的民主政治,这表明罗马根据自身情况,有
选择地吸收各地区文化成果,具有理性务实性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
移,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希腊衰落的原因,排除D项。
12.D 【解析】材料中提到英国领主通过文书的形式,详细记录庄园资产、生产、司法等状况,作为庄园管理
的依据,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庄园主与佃户、农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村社的自治权问
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
13.C 【解析】材料中狄德罗关注科学,高度评价科学家,这都说明狄德罗崇尚理性主义,故选C项。材料无
法判断狄德罗是否反对信仰上帝,排除A项;科学革命是16—17世纪,排除B项;康德是启蒙思想集大
成者,排除D项。
14.B 【解析】材料提到19世纪初,大量英国人来到欧洲大陆,并在工厂中担任各种职务,这有助于英国工
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故选B项。这一时间欧洲并未开启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与共和理念的
传播无关,排除C项;这一时期贸易壁垒并未随人员流动而消除,排除D项。
15.D 【解析】材料中提到一战后英国继续压榨印度,阻挠印度独立,这些暴政引发了印度人民的反抗,客观
上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D项。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的
内容与凡尔赛体系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
16.A 【解析】材料中提到在众多领域中,美国的小企业都占据重要地位,其原因是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分工
日益细致,给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故选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用
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排除B项;跨国公司的推动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府
主要是缩减财政开支,排除D项。
17.(12分)【答案】
(1)新经济政策(2分)
(2)态度:支持或赞同(2分)
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的临时办法,并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
在十月革命后制定的既定方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排斥货币和商品流通,商业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强盛。(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出符合苏联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路;推动了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评分细则】(1)政策答出新经济政策2分,答其他不得分。
(2)态度:支持或赞同等肯定态度可得2分。否定态度不得分。
理由答出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得2分;答出关于新经济政策可得2分;答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得
2分。
(3)影响答出关于经济、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可得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中“是共产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复兴”“(这一政策)以前,并非真正共产主义的试
验,而是对付反革命战争不得已的暂时办法”,可以推知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中第一段提到的“一、(这一政策)以前,并非真正共产主义的试验,而是对付反革命战争不
得已的暂时办法;二、以无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工业渐渐征服小生产,而后实行真正
的社会主义分配,这一政策早已由列宁决定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和第二段中马克思对货币与流通的论
述、苏联的发展成就等可以得出答案。
(3)首先分析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发展的影响,在分析其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
出答案。
18.(12分)【答案】
(1)特点:南北区域差异明显;受到周边民族饮食影响;合餐制形成。(6分,每点2分)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形成独特
的饮茶文化。(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2页(共3页)
{#{QQABCY6EggiIAABAABhCQQGICAMQkAGCCIoOQAAEMAAAQBFABCA=}#}
【评分细则】(1)特点答出关于南北差异可得2分,民族饮食影响可得2分,就餐习俗如合餐制可得2分。
(2)影响答出关于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手工业发展、饮茶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可得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中“北方地区饮食共有86次,除了14次没有记载食品种类外,在其他72次中,面食
57次”“时行胡饼,俗家皆然”“人们的就餐习俗由席地而坐的分餐制转而成为高凳(或椅)大桌的合食制”
可以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中“茶叶自江、淮转运而北,舟车相继,所在山积”“银茶托莲瓣或葵花形的银茶托”“对玄远
的文化意境的追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19.(12分)【答案示例】
史料:《宋会要辑稿》《涑水记闻》(2分,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与主题对应合理,无错别字)
研究主题:宋代的政治制度(2分,主题具体,与史料对应合理)
选题意义:北宋政治制度在继承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宋朝采取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的原则,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中央借鉴。但政治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政治制度研究是理解北宋中后期的各种社会危机重要环节。(4分)
理由:《宋会要辑稿》是宋朝典章制度的汇编,是相对客观的文献资料;司马光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和历
史学家,他的笔记记录宋朝的政事和制度,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4分)
(其他主题如北宋商业的发展、宋朝的民族关系、南宋儒学的发展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评分细则】史料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主题对应合理,无错别字可得2分。
研究主题与史料对应合理可得2分,其他主题如北宋商业的发展、宋朝的民族关系、南宋儒学的发展等,
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选题意义答出关于积极影响可得4分。
理由答出文献资料重要性、作者重要影响可得4分。
20.(16分)【答案】
(1)变化:经贸重心由鲁西地区转移到胶东半岛。(2分)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冲击传统
运输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沿海港口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沿海地区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特点:科学理论的指导;全省统一规划;利用地区经济原有优势,各有侧重;根据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政
策;东西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评分细则】(1)变化答出经贸重心地区的迁移变化可得2分。
历史背景答出社会性质变化或社会转型、交通发展、列强侵略或不平等条约签订、开辟通商口岸、自然经
济解体或经济转型、近代工业产生发展等方面内容可得8分。
(2)特点答出关于理论指导、统一(整体)规划、地区优势有所侧重、政策调整、东西结合,优势互补,共同
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可得6分。
【解析】(1)材料提到“鲁西运河沿岸以临清、济宁、东昌、德州等为代表的商业重镇,运输量、交易额、关税
额等均居前列,成为山东经贸重心所在。”“以登州府、青州府(部分)、莱州府等州县构成的胶东半岛地
区……逐渐成为以外贸带动山东经济转型的龙头”,据此可知,近代山东经贸格局变化。再根据材料中
“黄河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及运河彻底淤塞”“有青岛、烟台、龙口、登州、威海卫5大港口,胶济铁路及河海
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材料提到邓小平的理论指导,“山东省提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总体布局开
放战略”,90年代的理论和政策调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3页(共3页)
{#{QQABCY6EggiIAABAABhCQQGICAMQkAGCCIoOQAAEMAAAQB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