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
历 史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适用于宗族和亲戚,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D.地缘社会逐渐形成
2.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
A.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 B.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
C.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 D.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
3.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4.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5.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趋势明显
C.自然经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D.手工工场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6.下图所示为晚清海关收入情况(单位:两)。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海关自主性不断提高
B.与世界联系有所增强
C.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7.《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译文类别的变化趋势可以佐证当时
A.民主科学占据主导地位 B.白话文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 D.民主共和政体成为新追求
8.右图是1930年赣西南地区和闽西地区党员成分的占比情况。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农民成为革命领导者
D.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9.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和东北义勇军领导的早期抗战相继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多支抗日游击队,至1935年底,抗日游击战争区域扩大到40多个县,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这可以用来说明
A.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B.共产党成为局部抗战的领导力量
C.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计划破产 D.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0.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右图意在
A.鼓励农民为巩固政权努力奋斗
B.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C.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11.1993年,我国推动粮食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但因国内供需紧张,当时规定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仍由国有粮食部门独家收购,限价销售。直到2000年,国内储备粮充足及市场平稳后才放开销售。这些举措意在
A.确保改革不操之过急 B.逐步地改革统购统销的政策
C.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13.15、16世纪之交,本想探寻通往东方航线的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下面新路线的简介表可以用于证明西欧的探险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年 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达印度
1610年 哈德逊获得英国支持,探索北美洲,发现通过大陆的西北通道
1642年 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 B.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使世界各地通过海路建立直接联系 D.得益于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14.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永恒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随后,法国宣告推行以“米”为代表的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在法国的产生
A.反映出启蒙与革命的延续 B.加速了大革命时代的到来
C.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表明国民的科学素养提高
15.19世纪晚期,美国国会的缺陷日益暴露。因为国会议员来自不同地区,所代表的是不同集团的利益,因此遇事很难做出迅速决断;议案经常因程序问题而被埋葬或遭到失败;议员们消息不灵,造成行动迟缓。这表明当时
A.文官政治有待完善 B.联邦政府权威受到损害
C.分权体制亟待调整 D.国会决策影响地方利益
16.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2年,达·迦马远航印度,迫使科钦等邦签订协议,以固定价格收购香料。此后,葡萄牙的香料贸易迅速发展起来。葡萄牙人直接参与亚欧香料贸易,厘清了许多香料的产地及其植物属性,从而揭开了香料的神秘面纱。香料来自天堂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葡萄牙又占领了霍尔木兹、果阿、马六甲等战略要地,王室通过印度公司基本垄断了印度洋的香料贸易。与此同时,威尼斯对欧洲香料贸易的垄断难以为继。1514年,连威尼斯也从葡萄牙里斯本购买香料。1570年后,葡萄牙允许私人参与东方贸易,一些大商人参与其中。在16世纪70、80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正是香料促使葡萄牙人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交易商品涉及欧洲的银、铜,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瓷器,日本和美洲的白银,非洲的黄金;沟通了传统的地中海、印度洋、南中国海贸易圈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圈。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葡萄牙主导亚欧香料贸易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主导亚欧香料贸易的影响。(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龙灯为火车状) 1909年,《民呼日报》刊载。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7分)
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24.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A B B C A B D C A C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4分)
(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4分,任意2点)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2分)
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样。(2分)
(2)意义: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6分,任意3点)
18.(12分)
(1)背景:达·迦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1分)葡萄牙不断进行殖民扩张;(1分)葡萄牙王室成立印度公司垄断殖民贸易;(2分)私人贸易发展迅速。(2分)
(2)影响:改变欧洲人的香料观,降低香料价格;(2分)导致了国际贸易格局变动;(2分)推动了新兴大西洋贸易的发展;(1分)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分)
19.(12分)
角度 解读信息
漫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列强加强资本输出。(3分)
漫画信息 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执龙珠者为清政府官员,其余执火车车头和车厢者皆为外国列强代表。(2分)
内涵解读 此画以“耍龙灯”作比喻,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出卖国家利益的不满。(2分)列强抢夺路权侵犯中国主权,漫画反映民情民意;促进民众觉醒,引发社会变革。(2分)
意义价值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该漫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3分)
20.(14分)
(1)特点:政府主导型流动和自发流动并存;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短时间内人口流动规模大。
(3分)
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支边运动的发动;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4分)
(2)趋势: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逐渐进入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成为人口主要流入地;经济原因(务工经商)逐渐成为迁移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升。
(4分)
建议: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关爱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3分,任意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