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解析】由于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D正确;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的差异根源是经济结构,因此A、B不够成根本原因,排除A、B项;殖民统治深入程度的差异并不构成根本原因,而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而日本并没有趁此时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而无力抽身,A项正确;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C项;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无力抽身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解析】据材料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时,美国向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寻求支持,1962年,美国提出的核计划因法国的反对而流产,美国主导建立的北约也出现了美欧之间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密切相关,欧洲一体化增强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实力,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D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名存实亡”夸大了上述分歧的影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说明当时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欧美矛盾不可调和夸大了上述分歧的影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重心一直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西方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社会福利保障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导致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C项正确;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实现公平社会,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题干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债务情况。据本题材料“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偿付债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债务危机,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国家债务危机频发,表明拉美国家规避金融风险能力较弱,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金融开放制约了拉美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确保国家主权前提下的金融开放是必然趋势,A项说法欠妥,排除A项;1980年代处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混乱”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国君也称王,这与周天子称王相抵触,说明分封制趋于解体,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趋于解体,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中心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和“西域外族对中原汉人的称呼”体现了回鹘人对“中国”这一观念的认同,即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项正确;少数民族汉化指的是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如少数民族学习汉人的文化,接受汉人的服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的民族认同观念的发展,没有体现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管理和措施,排除B项;“各政权开启同一化进程”说法错误,各政权不可能是同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般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仅有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认同和疆域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国家的主权至上原则、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以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等诸多因素,材料中领土变更频繁,不利于民族国家形成,B项正确;男女平等不符合材料及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女性参政议政,排除C项;材料中王位继承的情况以及领土变更频繁,会加剧国家之间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所谓“没有硝烟的两个‘冷战’”,指的是,西方国家采用除战争以外的如孤立、渗透、制裁、遏制、禁运,贸易战、金融战、资源战、生物战、气候战、信息战、心理战、网络战的等手段,牺牲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维护西方垄断资本的利润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可知,邓小平对新形势下“冷战”内涵进行了准确理解,并影响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C项正确;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A项;据材料“没有硝烟”并结合所学,“冷战”是指除了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的对抗,可知材料不能表明当时中国认为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且中国对冷战的理解未发生质变,排除B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据材料“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可知,政府对白银的禁令并没有阻止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币,说明这是商品经济的自然选择,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代当白银成为主币后,铜币依然在流通,排除A项;材料主要交代明朝白银货币化的信息,据材料无法得知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明朝白银货币化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据材料无法得知明朝白银货币化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海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式宣告成立,彻底摆脱了外籍税务司控制,结束了近代以来“海关不独立、关税不自主”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国海关主权的完全回归,A项正确;1928年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使美国同意中国关税的部分自主,排除B项;1985年海关税法的颁布强化了关税的法制化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须向外国关税机构承担纳税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赋税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主张进一步完善保甲制度,以此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控,强化基层社会治理,C项正确;清朝前期,官府对民间人口流动有所限制,但并非“禁止”,排除A项;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户籍制度对赋税征收作用大为削弱,排除B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根据材料“其大意为五月、六月对麦田进行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耕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以保墒(保持一定土壤湿度),等到农历八月,冬小麦就适宜播种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农时,提高耕作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有利于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D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农业的精耕细作,只是以小麦为例,并非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领域的一次革命,材料未涉及生产力和耕作工具的改进,无法得出B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小麦耕种前的准备工作,未体现关中地区实现轮作制度,实现一年两熟,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C项正确;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这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完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选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B项;只有法律和社会规范才具备预防社会犯罪的功能,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被民间广泛采用并且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有利于维护民众的私有财产,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D项正确;材料并未休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打击借贷行为,排除B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材料“合股制企业有14家”“其中独资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可知经营过程中既存中国的传统合伙制模式,又存在现代的股份制,反映了近代经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企业管理采用封建模式,不能得出近代工业发展的封建色彩浓厚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企业经营模式所带来的效果,无法得出合伙经营阻碍了近代工业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经济更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内涵: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从属于美国。措施:出台“杜鲁门主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成立北约,遏制苏联。
(2)不能实现。原因: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一“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可得出,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从属于美国。措施:根据材料一“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成立北约,遏制苏联。
(2)根据材料二“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最高战略不能实现。原因:根据材料二“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并结合所学可知,目前世界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加强。
18.(1)原因:①中世纪基督教会在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大学的兴起;③法律的教育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④西欧社会法律教育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2)手段:①讲读律令和圣谕;②张贴《教民榜文》; ③首次创设申明亭;④民间私家去注律。影响:①加深百姓了解法律,强化其守法意识; ②有利于社会的教化,改良社会的风气; ③加强治理,稳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会法影响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在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材料一“这些法律大学建立在西欧城市兴盛基础之上……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材料一“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而讲授法律的方法是源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辩证法”可知是法律的教育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根据材料一“而公开的法学问题争论和公共场所有关正义与自然法思想的辩论是最大范围的世俗普法教育”可知西欧社会法律教育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2)手段:根据材料二“通过乡约对圣谕的内容进行逐条细致解释,讲解与律令相关的内容及有关案例,提升圣谕讲解的深度”可知手段之一是讲读律令和圣谕;根据材料二“还颁布《教民榜文》,涉及治安、法律、赋税等多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段之二是通过张贴《教民榜文》手段进行宣教;根据材料二“朱元璋还首创申明亭,张贴朝廷律令、公示犯人犯罪行为,为民众所知晓。”可知手段之三是首次创设申明亭;根据材料二“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可知手段之四是民间私家去注律。
影响:根据材料二“通过张挂晓谕、聚众讲读和木铎老人沿途宣讲等方式将榜文所体现的治理内容渗透给普通民众”可知加深百姓了解法律,强化其守法意识;根据材料二“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有利于社会的教化,改良社会的风气;通过以上手段,人民遵纪守法,加强基层治理,稳定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19.(1)特色: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社交性;饮食的阶级性和趋同性明显。
(2)变革:外来食材和调味品的引入并成为代表性食品;饮食结构发生巨变;饮食方式发生变化(或答: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出现)。影响: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解析】(1)特色:根据材料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可知,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人在宴会上会用酒杯敬酒,而古罗马人则有‘宴会三部曲’,即前菜、主菜和甜点”可知,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社交性;根据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时期,人们的饮食更加简朴,主要以粗粮、豆类和蔬菜为主”可知,饮食趋同性明显;根据材料一“也有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而这种饮食方式更多的是特权阶层。”可知,饮食存在阶级性。
(2)变化:根据材料二“新大陆的食物和调味品被引入到欧洲”可知,外来食材和调味品的引入并成为代表性食品;根据材料二“番茄、马铃薯、玉米和辣椒等食材的引入,使得意大利面、炸薯条、玉米饼等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可知,饮食结构发生巨变;根据材料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速度和便利性,汉堡、热狗、披萨等成为最早的快餐产品,风靡一时”可知,饮食方式发生变化。
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餐店的数量迅速增加”可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兴起”可知,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快餐业属于服务业,快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跨国快餐巨头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快餐的传播和普及”可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20.论题: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阐述:“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秦国商鞅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为缓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张居正在其辅政期间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综上所述,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拟定一个论题,如据材料“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可得出论题,“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综合材料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如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明朝张居正改革等事例,说明“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秦国商鞅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为缓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张居正在其辅政期间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明确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绝密★启用前
崇德实验中学2024年1月高三月考试卷1.9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本题3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产生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
B. 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
C. 殖民统治深入程度的差异
D. 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2.(本题3分)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日本在此时没有趁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无力抽身
B. 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此时进攻
C. 日本担心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军事阻挠
D. 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到沉重打击
3.(本题3分)1960年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后,美国不得不借助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支持以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1962年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因法国的强烈反对而最终流产;与此同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因美欧纷争迭起而面临危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名存实亡
B. 美欧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C. 美苏冷战重心呈现转移趋势
D.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4.(本题3分)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已形成覆盖全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网络,不再是“施舍”“恩赐”,而是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种“权利”。这—“权利”( )
A. 促成了公平社会的最终实现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内涵
C. 导致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
D. 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
5.(本题3分)1980年,拉美地区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2%,1983年进一步增加到了61%。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偿付债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相继发生债务危机,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这反映了( )
A. 金融开放制约了拉美经济发展
B. 拉美国家规避金融风险能力较弱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秩序混乱
D.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6.(本题3分)西周时,周天子称“王”。进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外,春秋早期楚国国君楚武王开始称王,晚期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分封制趋于解体
C. 强化了家国认同
D. 政治中心向南移
7.(本题3分)“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原有“大汗(汉)”之意,是西域外族对中原汉人的称呼。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的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 人。由此可推知( )
A. 少数民族政权不断汉化
B. 中原政权加强边疆管理
C. 各政权开启同一化进程
D. 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8.(本题3分)直到中世纪晚期,西欧有些国家国王的女儿、外甥和外孙等亲属均有王位继承权。国王的女儿和妹妹一般会嫁给国内外的贵族,所以经常会出现外国公爵成为本国国王的情况,造成领土变更频繁。这一现象( )
A. 反映出欧洲男女平等的实现
B. 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C. 说明女性参政议政热情提高
D. 加快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9.(本题3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谈及新的“冷战”时,认为西方国家在同时进行两个“冷战”,“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外交政策出现重大改变
B. 认为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C. 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变化
D. 对冷战的理解发生质变
10.(本题3分)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 )
A. 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
B. 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
C. 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D. 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
11.(本题3分)1949年,新中国海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式宣告成立。当时外务部领导人说“我们已把国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此举( )
A. 表明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 迫使美国等帝国主义同意中国关税部分自主
C.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D. 使进出口贸易彻底摆脱了外国税务机关管制
12.(本题3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
A. 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B. 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C.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D.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13.(本题3分)《氾胜之书》记载:“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其大意为五月、六月对麦田进行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耕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以保墒(保持一定土壤湿度),等到农历八月,冬小麦就适宜播种了。该记载( )
A. 促使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反映了农业动力领域的革命
C. 说明关中地区实现一年两熟
D. 有利于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
14.(本题3分)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 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 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 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 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15.(本题3分)唐朝百姓热衷于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而契约本身也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系统整体,包含契首、正文和尾部三个部分。契首确定了契约的性质和种类,正文是契约的核心,对标的物、对价、权利义务和效力担保都要明确规定,尾部标明了立契时间。这说明,唐朝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深远
B. 政府严厉打击借贷行为
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16.(本题3分)合伙制又称合股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工商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据有关近代经济文献记载:在17家记载了资本来源的广州橡胶工业企业中,合股制企业有14家;1895-1931年上海机械工业企业有316家,其中独资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阐释是( )
A. 近代工业发展的封建色彩浓厚
B. 近代经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C. 合伙经营阻碍了近代工业发展
D. 沿海地区的口岸城市经济更发达
第II卷(非选择题)
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本题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
材料二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 ——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并说明原因。
18.(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会法影响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除了修道院内的神学法教育主渠道以外,神职人员的说教是最为广泛的神学法教育,神学法思想中的永恒法和自然法思想为人文主义法学派所汲取。而公开的法学问题争论和公共场所有关正义与自然法思想的辩论是最大范围的世俗普法教育。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而讲授法律的方法是源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辩证法。这些法律大学建立在西欧城市兴盛基础之上,针对当时社会教学市民法、罗马法、教会法等。
——摘编自马渭源《论中西传统法律教育的差异性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朱元璋颁布“圣谕六言”,通过乡约对圣谕的内容进行逐条细致解释,讲解与律令相关的内容及有关案例,提升圣谕讲解的深度;还颁布《教民榜文》,涉及治安、法律、赋税等多方内容,通过张挂晓谕、聚众讲读和木铎老人沿途宣讲等方式将榜文所体现的治理内容渗透给普通民众。朱元璋还首创申明亭,张贴朝廷律令、公示犯人犯罪行为,为民众所知晓。此外,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
——摘编自乔石《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法律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9.(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西方饮食文化主要受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例如,古希腊人在宴会上会用酒杯敬酒,而古罗马人则有“宴会三部曲”,即前菜、主菜和甜点。 中世纪的欧洲时期,人们的饮食更加简朴,主要以粗粮、豆类和蔬菜为主。 同时,也有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而这种饮食方式更多的是特权阶层。
——摘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西方饮食文化经历了巨大变革,新大陆的食物和调味品被引入到欧洲,这些新的食材和调味品,丰富了当时的饮食文化。例如:番茄、马铃薯、玉米和辣椒等食材的引入,使得意大利面、炸薯条、玉米饼等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19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速度和便利性,汉堡、热狗、披萨等成为最早的快餐产品,风靡一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餐店的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跨国快餐巨头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快餐的传播和普及。 ——摘编自[美]阿莫斯图《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饮食文化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述16世纪以后欧洲饮食文化出现的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 年是改革开放 45 周年,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改革”的概念——“天地革而四时成”。“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