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08:48:35

文档简介

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可以佐证
A. 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
B.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最中心
C. 中原崛起、“月明星稀”时代来临
D. 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
2.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朝廷作左官之律(汉代,右尊左卑)。 《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应劭说:“人道尚右,今舍天子而仕诸侯,故谓之左官也。”又引服虔说: “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侯(当作朝) 也。”这说明,当时汉朝
A. 中央与地方实现了分权制约
B. 通过立法限制王国网罗人才
C. 地方制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D.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日益减弱
3.金朝统治时期,大量的女真人迁往中原,大量的汉人迁往北部边疆;金熙宗“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由此推知,金朝
A. 极力保持民族特色
B. 中华意识得以发展
C.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D. 政权力量迅速壮大
4.“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故大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从1895 年到1899 年,英国、俄国、 比利时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材料表明了
A. 列强已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益产生
C. 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1912年底,学者章太炎丧偶后谈及自己续偶条件: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之后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一则征婚广告,提出条件有三: “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 二须大家闺秀; 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材料折射出,当时
A. 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渐进性
B. 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的广泛性
C. 大众传媒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性
D. 传统婚姻观念被摒弃的彻底性
6.中国共产党在一份土地政策文件中规定“富农有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因此要削弱其封建部分; 又承认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地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该规定的颁布
A.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兴起发展
B. 意味着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7.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外交活动,如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等。上述外交活动
A. 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
B. 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
C. 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D. 基于中国综合国力已达到世界前列
8.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年 GDP 较上一年的增长率部分统计情况。GDP 较上一年的增长率超过14%的共同原因是
年份 较上一年增长率 年份 较上一年增长率
1983年 10.9% 1991 年 9.2%
1984年 15.2% 1992年 14.2%
1985 年 13.5% 1993年 13.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
C. 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9.图2为2021年2月西安东郊月登阁唐墓中出土的一件角杯,命名为“唐三彩胡人角杯”。角杯长11.6厘米,造型灵动,色彩华美,图案鲜明,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点。经反复探寻、求教学者、考证比对,发现该件角杯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 的艺术造型。这一发现
A. 反映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
B. 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
C. 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
D. 说明唐代工匠已熟知希腊神话故事
10.有学者指出:中世纪中期,人口增长使劳动进一步细分成为可能,地区性的市场交易也有所发展。更多的人口促使人们扩建既有的城镇,建立新的居民点,建立起国内乃至国际的贸易网络。结合图3可以推知
A.人口增长是从根本上刺激经济增长的要素
B.新航路开辟促进城市及国际贸易网络发展
C.城市的兴起促使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D.庄园出逃的农奴构成了中世纪城市的市民
11.下表是部分欧洲国家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这些公司的兴衰历程反映出
建立国家 成立与解散时间 存续时长 (年)
英国 1600~1874年 274
荷兰 1602~1799年 197
葡萄牙 1616~1633年 17
丹麦 1616~1729年 113
法国 1664~1794年 130
A. 各国殖民利益争夺的激烈
B. 欧洲股份制公司的普遍性
C. 英国在工业革命上的优势
D. 各国公司经营理念的变化
12.有学者认为:“保守主义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于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是对激进革命运动的一种抵制。保守主义思潮促成德国的统一采取王朝战争的形式,也迫使英国的社会变革采用议会改革的形式。”其意在说明
A. 法国大革命进程中存在很大的保守性
B. 对革命反思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形式
C. 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式有相似性
D. 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曲折发展历程
13.“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材料反映了
A. 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B. 世界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结构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写道:“欧洲的全球霸权在 1914年时似乎是牢固的、永恒的,但只要人们较清醒地回顾一下,便可轻易发觉,殖民地世界中潜伏着的复仇者正在慢慢觉醒,正在对西方统治权发起最早的攻击。”其中加速西方霸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B. 亚非拉各洲的民族觉醒
C. 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5.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讲的“改变”不包括
A. 改变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B.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形式
C.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D. 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16.1919年的《国际联盟盟约》中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规定: “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规定中涉及的原则
A. 体现国际法的公正,消除了列强间的固有矛盾
B. 缘于战胜国想建立战后良好的国际秩序而制定
C. 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D. 体现被压迫民族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的愿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 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参用其土人” 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 且“世官、世土、世民”。 《明史·土司传》 记载“迨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 州、 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可见明政府沿袭并制定了授职、 承袭、升迁、 奖惩等法规, 完善朝贡、 纳赋之制,颁行征调土兵办法。 明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 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土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土司制度的兴衰。(10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4呈现:三次经济规模扩大的全球化阶段,中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信息提炼准确,论题鲜明,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撰写了《论语导读》,希望法国的王公贵族从中“汲取灵感,培养有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这一时期,法国传教士和政治家认为,中国的儒家伦理并非教义,而是一种理性原则,它们与政治有机统一,确保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盛。这一观,点促使法国知识阶层进一步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而他们对中国政治与伦理的认识,逐渐演化为自我解放的力量,成为新的政治理念的催化剂。
材料二 来华法国传教士极度赞美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认为,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基于血缘和财富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和权力滥用,他们相信“在中国,且唯有在中国,一个人才可以凭借其功德攀登到国家最高官位,而不是倚仗出身的优越或国王的宠爱”。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整理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历史评论》2023年第4期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论语导读》对研究“中学西渐”的价值。(4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学识孕育政府”的中国官僚制度,并概括“中学西渐”对近代法国政治变革的影响。(10分)
20.(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事共产主义把国内有限的粮食以及其他资源用于战争的需要,拯救了苏维埃共和国,但是长期剥夺农民的产品以及暴力的盛行造成了农民和穿军装的农民(士兵) 的严重不满,在内战的后期他们纷纷举行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暴动震撼了全国,造成苏维埃政权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二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 ‘强攻’ 的办法即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 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 转为 ‘围攻’。”
——摘编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6分)
(2) 分析材料二中“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的实质。从上述政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6分)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B D A C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B B B D C
【解析】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满天星斗”是其基本特点,故 A 正确。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但材料无法证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最中心,故 B 错误。“二里头”文化的出现是“月
明星稀”时代来临,故 C 错误。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错误。
2.材料提到“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侯(当作朝)也”,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
故 B 正确。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王国力量已逐渐减弱,故 C 错误。A、D 与材料意思无关。
3.由材料中“人口的迁移”“尽失女真故态矣……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可知,不同民族之
间的相互杂居,民族意识发生改变,中华意识得以发展,故 B 正确,A 错误。C、D 与材
料要表达的意思无关。
4.西方列强通过铁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便于其获得巨大的效益,这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故 D 正确。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等,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但与材料无关,故 A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洋务运动中产生,故 B 错
误。材料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的信息,故 C 错误。
5.材料中章太炎提到征婚条件“文理通顺”,可见有文明开化的新思想,但又要求“服从性
质”,说明思想解放有艰巨和渐进,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的情况,
故 B 错误。材料只是在报纸上发表一篇征婚广告,并不意味着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故
C 错误。传统婚姻观念依然在材料中可以体现出来,故 D 错误。
考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6.根据材料要“削弱”富农的封建剥削性质,而不是“消灭”富农;同时又因为富农生产方
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不能“削弱”富农生产、还要“奖励”富农生产。可见,政策颁布
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5 页)
{#{QQABZQaEggCIABBAAQhCUwGoCgCQkACAAKoGxEAAIAAASBFABAA=}#}
的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 C
正确。A、B、D 三项的时间与文件颁布的时间不符合。
7.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能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材料中的外交
活动均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进行的,故 C 正确。上述外交活动能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
系不断发生变好,但无法达到实现正常化的程度,故 A 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外
交布局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故 B 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逐渐达
到世界前列,故 D 错误。
8.依据材料,在 1984 年和 1992 年,我国 GDP 较上一年的增长率超过 14%;从 1978 年开始,
我国就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故 D 正确。
1992 年,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A 错误。1994 年,现代企业
制度建立,故 B 错误。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 C 错误。
9.由材料“唐墓中出土‘唐三彩胡人角杯’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点……是古希腊神
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可知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将希腊小海神特里同
造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C 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开启
希腊化时代”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材料不能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
排除 B。唐三彩“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并不能说明唐代工匠熟知希腊神话
故事,排除 D。
10.由材料及图示表格可知,中世纪中期西欧社会分工、市场交易、城市及贸易的发展均是
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发生,A 正确。材料所示时间为 11~14 世纪,排除 B。工商业发展
促使城市复兴及资本主义萌芽,C 逻辑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D 与材料无关,
排除 D。
11.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一
些国家在争夺中落败,其中英国成为殖民霸主,因此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存续时长不
一,A 正确。各国东印度公司是国家支持的垄断性贸易公司,它们采用股份制形式(葡萄
牙东印度公司除外),经营理念变化,但这不能解释表格中各国公司为何兴衰变化会有差
异,排除 B、D。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优势只能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情况,不能说
明材料中其他国家的情况,排除 C。
考点: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
12.题干材料表明保守主义是对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产生,保守主义思潮深刻影响
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和温和色彩,B 正确。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反封建
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5 页)
{#{QQABZQaEggCIABBAAQhCUwGoCgCQkACAAKoGxEAAIAAASBFABAA=}#}
斗争中呈现出革命的彻底性,A 错误。近代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结合国情呈现出革命
方式的多样性,C 排除。题干材料与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曲折性发展无关,D 排除。
考点: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3.题干材料叙述的是 19 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后的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B 正确。此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不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A 排除。
材料与欧洲的经济结构无关,C 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排除。
考点: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
14.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
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加速了西方殖民霸权的衰落,B 正确。
考点: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
15.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变体现为:改变间
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实行单一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
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探索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模式,是斯大
林时期的探索表现,不属于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改变,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6.题干材料体现《国际联盟盟约》中对战败国的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的原则,此原则
体现了殖民统治政策的新变化,即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但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C 正确。原则规定在国际组织监督下,按国际法公正地解决列
强纠纷避免国际冲突,但列强间的固有矛盾并未消除,A 排除。此原则是列强迫于战后被
压迫民族的反帝斗争而对旧殖民体系的改造,B 排除。民族自决原则体现被压迫民族摆脱
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D 排除。
考点: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4 分)
(1)(4 分)措施: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
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5 页)
{#{QQABZQaEggCIABBAAQhCUwGoCgCQkACAAKoGxEAAIAAASBFABAA=}#}
(2)(10 分)评述:土司制度指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任命其首领
为地方官,土官承担交纳赋役等义务的制度。(2 分)实行土司制度可以增添贡赋,使边
疆地区得以有效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实行土司制度后,这些地区未出现分裂割据的地
方民族政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 2 分,两点 4 分)土
司制度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弊端严
重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交流;清王朝逐步取消土司世袭
制度、采取改土归流的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每点 2 分,两点 4 分)
18.(12 分)
示例:
论题: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2 分)
阐释:14、15 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驱动欧洲人开始开辟到东方的新航线。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国家成为世界
贸易中心,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
被打破;随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出现。(4 分)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并大量种植,
粮食增长缓解人地矛盾,使中国人口增长,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农作物种类;印
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联系世界的丝银贸易网,刺激了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朝税制改革和白银货币化
的进程;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东来,荷兰殖民者长期占据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也影响了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自守国策的实施。(4 分)
【或 19 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化生产和交通运输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大肆扩
张掠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出现。
(4 分)
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对市场的迫切需求下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侵略惊醒了部分先进中国人,林则徐
和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要学习西方;洋务派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付诸实践,
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5 页)
{#{QQABZQaEggCIABBAAQhCUwGoCgCQkACAAKoGxEAAIAAASBFABAA=}#}
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在中日《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断资本
输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抗
争。(4 分)】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近代时期资本主义国
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造成巨大影
响,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经济全
球化的变化,改变自己。(2 分)
(其他论题能紧扣材料信息,可选全局或局部阐释,必须中外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19.(14 分)
(1)(4 分)价值:《论语导读》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 分)
反映法国学者关注中国儒家“仁爱、和谐、关注民生”等政治伦理理念,可与其他史料
结合,用于研究其对 17~18 世纪近代法国政治变革思想的影响。(2 分)
(2)(10 分)制度:科举制度。(2 分)
影响:冲击法国宗教特权制度;滋养法国启蒙思想;启迪“开明专制”理论;催生
法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法国政治变革。(每点 2 分,任答四点即可,8 分)
20.(12 分)
(1)(6 分)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分)
存在的问题: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苏维埃政权严重的政治经济
危机。(每点 2 分,4 分)
(2)(6 分)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 分,表述不完整酌情扣 1~2 分)
启示: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等。(3 分,其
他启示表述合理酌情给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5 页)
{#{QQABZQaEggCIABBAAQhCUwGoCgCQkACAAKoGxEAAIAAASB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