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09:41:4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八调考试
历史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 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朝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但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据此可知( )
A. 新史料的发掘拓宽了历史研究 B. 考古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 正史史料比地域史料可信度高 D.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土的秦朝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文献未记载的“洞庭郡”,这有利于拓宽历史研究,A项正确;BC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下图为西晋末年中原世族迁徙路线图。中原世族迁徙带来的影响是( )
A. 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D. 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是当时南北方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产物,并非主要由中原世族迁徙导致,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 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
3. 学者邓嗣禹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度( )
A. 有利于公平公正 B. 消灭了阶级差别
C. 健全了官僚体系 D. 成就了辉煌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为唐朝统治者招揽大量人才的同时扩大了自身的统治基础,破除了阶级观念,有利于公平公正,A项正确;消灭了阶级差别夸大了对材料的理解,排除B项;健全了官僚体系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C项;成就了辉煌盛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 熙宁二年(1069年),京师雪寒,宋神宗下诏令:“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听于福田院额补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由诏令内容可以看出,宋代( )
A. 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 B. 社会救济注重现实需求
C.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D. 强调普通百姓利益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可知,宋代社会救济对象有明确说明,且时间有限定,体现了救助帮扶的针对性和现实需求性,B项正确;宋代的救济对象除了老还有幼,且材料中未提及“用孝道治理国家”,排除A项;中国古代医疗条件一般,“人口老龄化”现象并未出现,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宋代属于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利益至上”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明朝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优养”科举制: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 )
A. 完善了全国教育体系 B. 消灭了贵族统治根基
C.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的“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在赋役上有所优免”“有盘缠银的补助”等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优养制度是为了保证家境贫寒的考生科举考试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为他们步入仕途提供支持,D项正确;材料列举的是对贫寒家庭学生给予的物质帮助,与全国教育体系是否形成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与消灭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优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 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亲令各地乡村设立乡约,乡约设立约正和约副,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约正、约副要召集全约之人宣讲《圣谕广训》,建立了“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秩序。据此可知,乡约制度( )
A. 是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 B. 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C.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 提高了儒学的普及程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建立了‘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某种程度上说,乡约制度起到了教化乡里百姓、保卫乡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B项正确;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乡约制度不是“民主自治制度”,排除A项;影响政府行政成本的因素很多,仅依靠乡约制度不会降低行政成本,只能说乡约制度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乡约的内容,得不出儒学的普及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中体西用”改变了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的观念,使他们开始重视西方科技的引进,同治光绪年间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引入。据此可知,“中体西用”( )
A. 践行了魏源“制夷”思想 B. 开始打破华夏中心观念
C.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 D. 迎合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由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大量西书被翻译和引人,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文化元素,体现了文化的革新,C项正确;“中体西用”践行的是“师夷”思想,而不是“制夷”思想,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进一步打破了华夏中心观念,排除B项;“中体西用”便利了西方文明的传入,而不是迎合了文化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8. 自1920年开始,孙中山“从17世纪以降‘中国’的整合趋势着眼,逐渐放弃其‘五族共和’理念,转向新的单一的‘中华民族’”。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助于( )
A. 减少推翻清王朝阻力 B.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消弭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放弃其“五族共和’理念,转向新的单一的“中华民族””可知,孙中山认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这一变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B项正确;爆发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早于题干中的时间段“自1920年开始”,排除A项;1920年前后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排除C项;迄今,各民族间仍然存在发展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35年前后,在今河北南部,上等沙地种谷类作物每年所得约5-6元,种花生则获利9元以上;中等沙地种谷类作物年获利约1-2元,种花生则得3元多;甚至不宜种植谷类作物的下等沙荒地,稍加人工,种花生每年亦可得2元以上。这( )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D. 刺激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35年前后中国。据材料,当时河北南部各类沙地种植花生的获利明显高于种植谷类作物,促使经济作物花生的种植面积增加,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花生种植是民族资本家经营或为民族工业提供原料,不能得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彻底瓦解”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满足了”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及列宁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区别,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而近似于苏维埃制度;不过,“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毛泽东这一论述( )
A. 突破了苏联政权模式桎梏 B. 构建了新型国家基本框架
C. 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信息“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这一论述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D项正确;据材料“近似于苏维埃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新生政权的性质,不等于“国家框架”,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新中国尚未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说:“俄国1913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42.1%,而我们到现在还只有10%左右,有什么办法转入社会主义呢?”“所以全国胜利后,我们仍需要有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才可以转入社会主义。”任弼时意在说明( )
A.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基础 B.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
C. 新民主主义是短暂的阶段 D. 私有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任粥时认为,我国的工业化基础差,因此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A项正确;材料强调我国工业基础差,所以新民主主义阶段需要的时间较长,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转入社会主义,D项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末~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 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B. 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 经济外交占据主导地位 D. 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A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合作对象是世界大国,排除B项;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立足点,排除C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B. 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始终没有形成‘王在法上’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西欧中世纪时期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对王权形成了制约作用,B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排除A项;材料中说到“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王在法下”可知当时西欧不缺乏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79年3月,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法律,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到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这有助于( )
A. 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B. 杜绝官员贪腐行为
C. 官员执政能力的增强 D. 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9年(德意志)。由题干中“经过……司法培训”“参加……司法行政实习”等信息可知,此举有助于增强官员法治意识,C项正确;德国的文官制度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879年”,排除A项;选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 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 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 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6. 联共(布)在1926年的有关决议中提出“彻底肃清资产阶级(耐普曼、富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在1927年提出了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排挤的政策”。当时联共(布)的这些提法( )
A. 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 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 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 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在1926一1927年的联共(布)的经济政策中都提出了与新经济政策相违的措施,如“彻底肃清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排挤的政策”,这显然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实施,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体现了“以退为进”,其中的“退”就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显然联共(布)的提法与之相反,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正确的做法,联共(布)的新政策抛弃了这一正确做法,排除B项;助推社会主义建设并不一定要排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 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 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 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 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印度。根据材料“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说法意在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A项正确;甘地领导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是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方面的政策,排除C项;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住房每年达30万套,占全部住房的30%,并鼓励个人买房和建房,而地方政府则集中解决贫民区改造问题。从中可以看出( )
A. 工人阶级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B.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C.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D. 马歇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住房”、“地方政府则集中解决贫民区改造问题”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已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兴建公共住房以及解决贫民区改造,反映出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C项正确;A项中“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解决贫民区改造问题”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资立阶级代议制走向完善,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 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 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 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 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可知,主人公生活在冷战时期,其总体特征是冷战对抗,因此该作品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B项正确;“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不符,排除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C项;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在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因战争、暴力和迫害等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达到8930万,比上一年增长8%。而俄乌冲突更是引发了二战以来扩散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这表明( )
A. 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B. 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时代主题
C. 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 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近年来,被迫流离失所的难民人数逐年增长,连创新高,表明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项正确;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排除B项;材料表明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与材料内容和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摘自《隋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__(朝代)的国家治理措施,并简要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该朝代国家治理的其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 朝代:东晋。
措施:设侨州郡县管理南迁民众;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物产征收赋税。
(2) 措施:笼络士族,实行门阀政治。
作用:稳定统治基础,巩固政权;门阀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统治和中央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结合所学可知是东晋。
措施:据材料“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得出设侨州郡县管理南迁民众;据材料“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得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物产征收赋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从门阀政治角度分析,得出笼络士族,实行门阀政治。
作用: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稳定统治基础,巩固政权;从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得出门阀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统治和中央集权。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答案】(1) 变化:相见礼由跪拜礼到行脱帽鞠躬礼;新式婚俗在中国逐渐流行。
原因:近代西方文化的传人与冲击;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变革礼俗的措施;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2) 意义: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风气向文明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可知,相见礼由跪拜礼到行脱帽鞠躬礼;据材料“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可知,新式婚俗在中国逐渐流行。
原因:无论是礼节上的变化还是婚礼的变化,都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人与冲击是变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改造中国旧有的风俗习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变革礼俗的措施,这是变化的原因之二;据材料“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可知,这种变化还受到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越深,对中国的影响就越深,不仅仅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也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所以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是社会习俗变化的又一原因;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解放,而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则促进中国社会习俗变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旧有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它的变革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据所学知识可知,旧有的社会风俗有许多封建迷信的色彩,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了社会风气向文明与健康的方向发展;近代社会习俗向平等、自由发展、向文明健康发展,这种发展变化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到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土产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土特产,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至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①独立自主,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②强调国家对经济的领导作用。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结果:①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举措:①设立供销社,打通城乡经济联系,构建国内经济循环;②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贸易,构建国际经济循环。意义: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②密切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我国外交处境;③为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经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材料一“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可推出独立自主,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根据材料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可推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领导作用。重点:根据材料一“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可推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结果:根据材料一“1962到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可推出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举措:根据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推出设立供销社,打通城乡经济联系,构建国内经济循环;根据材料二“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可推出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贸易,构建国际经济循环。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可推出密切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我国外交处境;并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新中国初期”,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以及从后世治国理政的角度说,为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经验。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
阐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
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
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巨大影响。
阐述: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如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
科学文化上,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及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和传播。
总之,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是最大的,全面促进欧洲进步,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当然,欧洲的殖民掠夺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他们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示例三
论题:早期全球化下的晚明大变局。
阐述:经济层面:在全球化的贸易浪潮中,中国凭借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大量白银流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改变中国传统的衣食结构,刺激人口的增长。
制度层面,故步自封、墨守封闭海禁——朝贡体制已然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开放海禁,最终突破海禁——朝贡体制;白银的大量流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一定程度上又推动赋役制度改革。
文化层面:根植于商品经济的进步思潮产生;同时西学东渐出现,传播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科学文化,使中国在文化上逐步与世界接轨,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制度及文化等领域发生大变局。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18世纪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展得出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史实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如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样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最后总结,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1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八调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 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朝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但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据此可知( )
A. 新史料的发掘拓宽了历史研究 B. 考古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 正史史料比地域史料可信度高 D.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2. 下图为西晋末年中原世族迁徙路线图。中原世族迁徙带来的影响是( )
A. 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D. 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
3. 学者邓嗣禹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度( )
A. 有利于公平公正 B. 消灭了阶级差别
C. 健全了官僚体系 D. 成就了辉煌盛世
4. 熙宁二年(1069年),京师雪寒,宋神宗下诏令:“老幼贫疾无依而丐者,听于福田院额补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由诏令内容可以看出,宋代( )
A. 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 B. 社会救济注重现实需求
C.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D. 强调普通百姓利益至上
5. 明朝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优养”科举制: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 )
A. 完善了全国教育体系 B. 消灭了贵族统治根基
C.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6. 雍正七年(1729年),清世宗亲令各地乡村设立乡约,乡约设立约正和约副,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约正、约副要召集全约之人宣讲《圣谕广训》,建立了“乡有约,里有保”的乡村社会秩序。据此可知,乡约制度( )
A. 是乡村的民主自治制度 B. 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C.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D. 提高了儒学的普及程度
7. “中体西用”改变了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的观念,使他们开始重视西方科技的引进,同治光绪年间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引入。据此可知,“中体西用”( )
A. 践行了魏源“制夷”思想 B. 开始打破华夏中心观念
C.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 D. 迎合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8. 自1920年开始,孙中山“从17世纪以降‘中国’的整合趋势着眼,逐渐放弃其‘五族共和’理念,转向新的单一的‘中华民族’”。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助于( )
A. 减少推翻清王朝阻力 B.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消弭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9. 1935年前后,在今河北南部,上等沙地种谷类作物每年所得约5-6元,种花生则获利9元以上;中等沙地种谷类作物年获利约1-2元,种花生则得3元多;甚至不宜种植谷类作物下等沙荒地,稍加人工,种花生每年亦可得2元以上。这( )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D. 刺激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10.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及列宁提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区别,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而近似于苏维埃制度;不过,“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毛泽东这一论述( )
A. 突破了苏联政权模式桎梏 B. 构建了新型国家基本框架
C. 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1. 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说:“俄国1913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42.1%,而我们到现在还只有10%左右,有什么办法转入社会主义呢?”“所以全国胜利后,我们仍需要有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才可以转入社会主义。”任弼时意在说明( )
A.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基础 B. 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
C. 新民主主义是短暂的阶段 D. 私有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12.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末~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 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B. 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 经济外交占据主导地位 D. 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13. 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B. 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
14. 1879年3月,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法律,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到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这有助于( )
A. 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B. 杜绝官员贪腐行为
C. 官员执政能力的增强 D. 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15. 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 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 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 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16. 联共(布)在1926年的有关决议中提出“彻底肃清资产阶级(耐普曼、富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在1927年提出了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排挤的政策”。当时联共(布)的这些提法( )
A. 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 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 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 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17. 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 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 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 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 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住房每年达30万套,占全部住房的30%,并鼓励个人买房和建房,而地方政府则集中解决贫民区改造问题。从中可以看出( )
A. 工人阶级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B.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C.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D. 马歇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19. 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 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 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 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 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0. 联合国难民署发布《全球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因战争、暴力和迫害等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达到8930万,比上一年增长8%。而俄乌冲突更是引发了二战以来扩散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这表明( )
A. 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B. 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时代主题
C. 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 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摘自《隋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__(朝代)的国家治理措施,并简要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该朝代国家治理的其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到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土产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土特产,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至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