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0:22:44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CBCBA,DBBDA,BCABCB
17、(1)方式:设立村学、家塾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2点4分)
背景: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科举制的盛行;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任选三点6分)
(2)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证部分8分,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说明论题。
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懦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
虽然汉武帝尊祟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人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18、评分标准:史实准确;背景阐述全面,对审理过程及评价全面;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一方面皇权不断强化,另一方面治国理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兰陵长公主之死案的审理就是此背景下的产物。
门下省认为刘辉殴打公主、堕杀胎儿,属谋反大逆,应判处死刑。门下省作为北魏皇帝的秘书机构代表的是皇权,他们的判决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尚书省作为北魏正牌的司法机构,从父权至上、男尊女卑、“期亲相隐”等角度提出了抗辩,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影响。
灵太后代表皇权强势主导该案的最终判决,尚书省所有抗辩驳回。说明封建社会的法制本质上是“人治”,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
19、(16分)【答案】
评估:材料中四幅图属于实物史料,其作者是历史亲历者,作品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7世纪是荷兰近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题中作品从多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荷兰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活动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分)
说明:图1: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也体现出荷兰国际经贸交往的频繁与出版业的发展。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的国际法理论及荷兰参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贸关系等。(3分)
图2:郁金香原产小亚细亚,引入西欧种植后引发“郁金香热”。《愚夫的花车》等讽刺画影射出荷兰人投机郁金香种植的疯狂程度。可用于研究17世纪从“郁金香热”到“郁金香泡沫”的演变及商业投机活动的形成机理等。(3分)
图3:折射出当时荷兰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可用于研究荷兰的海上探险、全球贸易的开展与商业霸权的兴衰等。(3分)
图4:显示出荷兰《圣经》的普及与老妪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可用于研究17世纪荷兰出版业的兴盛、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与新教教义的传播等。(3分)颐华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
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即‘叛’,叛乱)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位思想家对礼的认识反映了他们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旨在维护统治秩序
C、思想主张的趋同 D、都强调礼与法相结合
3、下图(图略)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4、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5、西汉初年,游侠“驰鹫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
侠而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
6、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
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
7、晚唐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
宋朝至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唐朝
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 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C、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 D、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8、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9、表1所示为北宋时期漕粮运输线路概况。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表1
线路 概况
汴河线 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及湖北各省的米300万石及菽100万石,自长江运入淮河,再转运到汴京
黄河线 将陕西之粟50万石及菽30万石从三门、白坡经黄河运到汴京
惠民河线 将河南、安徽地区的粟40万石及菽20万石,从闵河、蔡河运入汴京
广济河线 将京东之粟12万石从五丈河运入汴京
A、江南稻米行销全国 B、政府重视开凿运河
C、赋税普遍收取实物 D、南方农业地位重要
10、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 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现象符合“宋其三变” 中的 “变”的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2、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A、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B、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
C、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13、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某项专业的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城镇地区出现了以个人及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个体户”。这一现象的出现
A、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顺应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C、缓和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均的矛盾 D、说明城乡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14、宗教改革前,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这一运动的直接影响是
A、出现婚姻自主的新风尚 B、权力向世俗政府转移
C、举办婚礼不必进入教堂 D、推翻了天主教会统治
15、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A、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承认巴黎公社出现的必然性
C、忽视了法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D、否定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16、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戴高乐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由此可知
A、国际关税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B、法国致力于实现经济自主
C、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解体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北魏兰陵长公主之死案
神龟年间(519年左右),北魏兰陵长公主怀孕,期间因遭遇驸马刘辉(南方叛逃而来的皇室成员刘昶之孙)的不忠与家暴,导致腹中胎儿流产,并最终因伤逝世。案发之后,刘辉畏罪潜逃,与其有染的两位民女张容妃、陈慧猛及其兄长张智寿、陈庆和被捕入狱。
该案审理过程如下:
先是负责审理此案的门下省(北魏皇帝秘书机构)主张:刘辉殴打公主、堕杀胎儿,属谋反大逆,应判处死刑;张容妃、陈慧猛耽惑刘辉,也应判处死刑;张智寿、陈庆和知情却不防范,应判处流刑。对此,摄政灵太后基本核准,只将两位民女死罪改为髡鞭付宫(即剃发、鞭笞之后,贬入宫中为奴)。
随后,尚书省(北魏正牌司法机构)三公郎中崔纂以儒家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对五位案犯的判决提出了三点抗辩:其一,公主已嫁刘辉,其首要家族认同即为刘家,而非皇室,公主流产之胎儿,首先是刘辉之子,其次才是皇室成员,故刘辉所犯是堕杀亲子罪而非谋反大逆罪,应判处徒刑而非死刑;其二,两位民女的罪行按照当时惯例至多处以徒刑,髡鞭付宫量刑过重;其三,两位民女均已婚,据当时已有的法律共识“已醮之妇,从夫家之刑”,其罪行不应连坐兄长,且法律允许“期亲相隐”,兄弟知情不报,可以谅解。此外,尚书省右仆射游肇亦奏言:门下省负责出纳,核罪结案,本非其事。言下之意,门下省无权审理此案。
最终,本案由灵太后一锤定音——尚书省所有抗辩驳回,崔纂免职,游肇停薪。
——据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七》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主之死案”的审理过程加以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0分)
19、(16分)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约翰内斯 维米尔1669年创作 (荷)赫里特 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1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