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六次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据专家研究,这些刻符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用利器刻在龟甲、骨器上,都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也基本相同。据此可知,贾湖契刻符号( )
A. 把中国成熟文字的历史前推了五千年 B.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
C. 表明私有制与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D. 印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征
2.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发现秦国官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秦国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有助于说明秦国( )
A.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B. 崇尚恭俭忠信的淳朴民风
C. 吏治清明是统一的保障 D. 推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3.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订字源的字书。其中,释“僧”字为“浮屠道人也”,释“塔”字为“西域浮屠也”。“浮屠”即梵语Buddha的音译,可指称佛陀、佛教、佛塔等。这些考释可用于佐证( )
A.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B. 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C. 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 D. 统治者对佛教大力推崇
4.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出现历时约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牛党多出身于科举,李党多是世家大族后裔,两党互相倾轧,一派得势即贬另一派为外官,以致唐文宗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党争以牛党胜利告终。牛李党争( )
A. 发展了科举制度 B. 消除了门第观念
C. 加剧了社会危机 D. 削弱了专制皇权
5. 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1020-1101),在详尽研究了前代天文学家张衡、一行、张思训等人成就的基础上,把前人开始实践的反映天球旋转的齿轮系机械作为一种代表时间流逝的新装置,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水运钟表的擒纵机构,比欧洲早了600年。苏颂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 开拓创新精神 B. 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 手工技术的发展 D. 对格物致知理念的践行
6. 明代文学家田艺蘅在其笔记《留青日札》(1573)中描述了从海外引进的某种农作物,说它“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黄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指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该作物是( )
A. 甘薯 B. 玉米 C. 马铃薯 D. 番茄
7. 1851年9月,陕西道监察御史王茂荫奏请行钞,朝廷予以议驳。1853年正月,朝廷终于转变了态度,二月发行户部官票。官票章程中规定各衙门领到官票后可向银钱号兑换银钱,“或换现银,或换现钱,或换钱票,均按照票上所开平色照数付银,暨按本日市价换给钱文、钱票,毋许克扣。”清政府这一举措( )
A. 弥补了白银外流亏空 B. 旨在建立近代货币体系
C. 着眼于政府财政困难 D. 试图转嫁国家财政负担
8. 1920年,周剑云创办《解放画报》,这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刊物,内容主要涉及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及参政、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据此分析,《解放画报》创刊的宗旨在于( )
A. 实现民族解放 B. 宣传革命思想
C. 发展新式教育 D. 提倡妇女解放
9. 下表为1961-1963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基本情况,这一调整( )
年份 精简职工人数(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万人)
1961 798 1000
1962 935 1200
1963 100 300
A.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B. 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10.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原有计划价格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市场价格制度,逐步形成价格双轨制。以生铁为例,1985 年计划价格每吨270元,计外价格330元,每吨价差60元;1989年计划价格每吨提高到580元,提高114.8%,计外价格则涨至780元,上涨136.4%,每吨价差200元,比1985年增加了140元。这一现象说明双轨制的实施(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 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缺陷
C. 刺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加速了对外开放历史进程
11. 公元前2000年就在两河流域立国的亚述国家留下了大量关于蝗虫的记载,许多国王都派亲信去地方督促灭蝗工作,国王身边的术士和地方上的祭司也热衷于炮制和搜集各种治蝗法术和咒符。由此可知,亚述国家( )
A. 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B. 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C.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 宗教势力威胁统治
12. 17世纪作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一书中借桑丘之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听过神父讲道,说我们爱上帝就该这样:只为他自身而爱他,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害怕责罚。不过我倒愿意为了他的权力而爱他并为他效劳。”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因信称义的主张
C. 启蒙运动的兴起 D. 教会统治的瓦解
13. 法国1906年全国普查结果显示,71%的工业企业没有雇佣工人,企业主及家庭成员构成了企业27%的劳动力。法国社会的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新技术推广使用 B. 制约工业化进程
C. 加速国家垄断资本积累 D. 阻碍工人运动发展
14. 一战结束后,列强纷纷干涉苏俄革命,其中日本最为积极,派了七个师团远征俄国。远征部队里不少官兵在战争中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成为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力军。这反映了( )
A. 日本国内矛盾尖锐 B.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 帝国主义扩张加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5. 1994年,萨帕塔运动在墨西哥兴起,该运动以墨西哥土著为主体,在承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倡导知识的对话和实践,试图彻底清除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对世界的支配和霸权。萨帕塔运动的兴起( )
A. 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 体现拉美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C.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促使墨西哥走上工业自主发展道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作为商品开始进行交易,最早明确记载于西汉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发展到唐代,以茶叶、丝绸为代表的农产品通过互市和朝贡的方式进行流通,形成了固定的区域市场。 自中唐以来,政府对茶进行了严格的政策控制,茶叶生产、买卖悉由官府经营。宋朝大兴茶马贸易,设立茶马司专管边疆的互市,通过售出茶叶、食盐、丝绸等,换来马匹充实军备。后来,宋朝的茶叶政策逐渐宽松,民间买卖放开,私人向吐蕃、西夏出售的茶叶数量也越来越多。明代茶叶分为官茶、商茶、私茶。官茶主要用于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未经请引纳税,属于走私交易。
——摘编自陈宗懋《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中英茶贸易在17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茶作为来自东方的舶来品,最初在英国人看来,它既是价格昂贵的奢侈饮品,亦被视为万能灵药。茶在社会上层广受欢迎,尤其是在“饮茶王后”凯瑟琳的带动下,“很快就使得饮茶在英国宫廷之中变得流行起来”,同时茶亦被引入咖啡馆之中,中产阶级也逐渐接触并开始饮茶。自18世纪中叶始,饮茶在社会下层日益普遍,促使茶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英国茶贸易在18世纪后期仍增幅惊人,尤其是1784年英国通过《减税法案》降低茶税之后,茶税税率由超过100%降为12.5%,中英茶贸易得以迅猛增长。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章才《“奇迹般的商品”:18世纪中英茶贸易述论》
材料三 1886年为旧中国茶叶输出的最高年份,此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印度、锡兰是英国的殖民地,茶园经营规模大,一般都雇佣千百名工人。中国只是分散的小农零星地种植数株,多用业余时间经营。印、锡、日等国政府均免收茶叶出口税,锡兰则每磅还津贴银三分五厘,约每担津贴银四两之多。而中国每担茶除应纳出口税二两五钱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落地银、厘金及其他苛捐杂税。此外,在进口税上,帝国主义也往往采取歧视政策。如英国政府规定,印、锡茶每磅收进口税十便士,而中国茶则收十二便士。
——摘编自谢天祯《近代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的变化及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地震,宣帝于十月下诏:“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安帝时“连年水旱灾异”,朝廷“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数郡国发生旱灾和蝗灾,“青州尤甚,民流亡……罢安定呼池苑(一处皇家马场),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摘编自林兴龙《汉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常平仓原为平抑粮价而设,玄宗后逐渐普及,但仅限于州府以上城市。宋初常平仓仅限于京师。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常平规制由此建立。 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至此,形成了具备新功能的常平仓:“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来谷以赈之也;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之也。”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三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宰相俾斯麦开创了一个以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为根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模式,为现代社会保障打开了大门。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对日益壮大的工运采用镇压措施的情势下,从1883到1889 年三个保险法案依次发布,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张邦辉主编《社会保障》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49-1955年,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临时社会救灾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政府适当扶持的模式。1956-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保障为辅,国家救助的保障模式。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衰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慢发展。21世纪以来,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苏保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政府赈灾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常平仓制度相较于唐代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开创社会保险模式的条件,并指出其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录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目录(部分)
根据上述目录中不同章节间的逻辑关联,独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第六次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据专家研究,这些刻符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用利器刻在龟甲、骨器上,都与占卜相关,造字原理也基本相同。据此可知,贾湖契刻符号( )
A. 把中国成熟文字的历史前推了五千年 B.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
C. 表明私有制与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D. 印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文字在中国的形成经历了个缓慢而长期的发演变,据题干材料可知,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出此可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商代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A项理解有误,排除A项;新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贾湖契刻并无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新期时代晚期,父系族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发现秦国官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秦国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有助于说明秦国( )
A.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B. 崇尚恭俭忠信的淳朴民风
C. 吏治清明是统一的保障 D. 推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商鞅变法废旧新,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君主任免、考核,此举促进秦国政治清明,推动秦国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富国强兵,为秦崛起与统一打下必实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构建,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排除A项;崇尚恭俭忠信的淳朴民风,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对社会民风的要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秦国推行法家思想治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订字源的字书。其中,释“僧”字为“浮屠道人也”,释“塔”字为“西域浮屠也”。“浮屠”即梵语Buddha的音译,可指称佛陀、佛教、佛塔等。这些考释可用于佐证( )
A.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B. 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C. 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 D. 统治者对佛教大力推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说文解学》对“僧”“塔”二字字源的考订可知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西域的佛教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外交流,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不是东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说文解学》对“僧”“塔”二字字源的考订,并未体现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统治者对佛教态度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出现历时约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牛党多出身于科举,李党多是世家大族后裔,两党互相倾轧,一派得势即贬另一派为外官,以致唐文宗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党争以牛党胜利告终。牛李党争( )
A. 发展了科举制度 B. 消除了门第观念
C. 加剧了社会危机 D. 削弱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牛李党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加剧了政治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牛李党争体现士族与庶族之间的斗争,不利于科举制健康发展,排除A项;“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B项;牛李两党相互斗争,都要争取皇帝的支持,并未削弱专制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 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苏颂(1020-1101),在详尽研究了前代天文学家张衡、一行、张思训等人成就的基础上,把前人开始实践的反映天球旋转的齿轮系机械作为一种代表时间流逝的新装置,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水运钟表的擒纵机构,比欧洲早了600年。苏颂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 开拓创新的精神 B. 宋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 手工技术的发展 D. 对格物致知理念的践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材料可知,苏颂在详尽研究了前代天文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行设备研制的创新,故其成就主要得益于其在科学上的开拓创新精神,A项正确;苏颂的研究成果并未受到商业利益驱动,也未用于商业运作,排除B项;手工技术的发展是苏科技创新的时代条件,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排除C项;格物致知理念,与材料信息无关,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 明代文学家田艺蘅在其笔记《留青日札》(1573)中描述了从海外引进的某种农作物,说它“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黄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指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该作物是( )
A. 甘薯 B. 玉米 C. 马铃薯 D. 番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四艺的《留青日札》是最早提到玉米的文献,因此“秆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黄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描述的是玉米,B项正确;甘薯、马铃薯和番茄的作物特征与材料中描述不一致,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1851年9月,陕西道监察御史王茂荫奏请行钞,朝廷予以议驳1853年正月,朝廷终于转变了态度,二月发行户部官票。官票章程中规定各衙门领到官票后可向银钱号兑换银钱,“或换现银,或换现钱,或换钱票,均按照票上所开平色照数付银,暨按本日市价换给钱文、钱票,毋许克扣。”清政府这一举措( )
A. 弥补了白银外流亏空 B. 旨在建立近代货币体系
C. 着眼于政府财政困难 D. 试图转嫁国家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1851年对于奏请行钞予以议驳,而到了1853年则转变了态度,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赔款,加之太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导致清政府财政困难,最终发行户部官票用以抵补财政开支,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解决财政困难而不是弥补白银外流所导致的亏空,并且材料中的做法也无法弥补亏空,排除A项;货币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管理货币发行、流通和支付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单一的货币并不能构建一个货币体系,排除B项;官票本质上是纸币,正常发行纸币不能转嫁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20年,周剑云创办《解放画报》,这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刊物,内容主要涉及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及参政、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据此分析,《解放画报》创刊的宗旨在于( )
A. 实现民族解放 B. 宣传革命思想
C. 发展新式教育 D. 提倡妇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画报》内容主要涉及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参政、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聚焦女性问题较多,其宗旨在于提倡妇女解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角度的民族问题,排除A项;材料也未涉及革命思想问题,排除B项;发展新式教育只是材料涉及的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表为1961-1963年我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基本情况,这一调整( )
年份 精简职工人数(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万人)
1961 798 1000
1962 935 1200
1963 100 300
A. 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B. 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D. 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63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61-1963年是经济困难时期,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供应困难,而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可以缓解城市粮食短缺问题,A项正确。这一调整可能延缓城市化进程,但未中断了城市化的进程,排除B项;60年代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60年代也并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原有计划价格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市场价格制度,逐步形成价格双轨制。以生铁为例,1985 年计划价格每吨270元,计外价格330元,每吨价差60元;1989年计划价格每吨提高到580元,提高114.8%,计外价格则涨至780元,上涨136.4%,每吨价差200元,比1985年增加了140元。这一现象说明双轨制的实施(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 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缺陷
C. 刺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加速了对外开放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双轨制实行以后,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不断扩大,这会刺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材料中仅能反映出计划与市场价格的差距变化,无法得出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仅能体现逐步调节,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改革问题,并不涉及对外开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2000年就在两河流域立国的亚述国家留下了大量关于蝗虫的记载,许多国王都派亲信去地方督促灭蝗工作,国王身边的术士和地方上的祭司也热衷于炮制和搜集各种治蝗法术和咒符。由此可知,亚述国家( )
A. 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B. 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C. 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宗教势力威胁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000年。从材料可以看山,亚述国家对蝗业的记载和治理是非常重视的,蝗业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火害之一,对蝗虫的记载和治理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业,没有提到神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且宗教势力没有威胁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7世纪作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一书中借桑丘之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听过神父讲道,说我们爱上帝就该这样:只为他自身而爱他,不是为了追求荣誉或害怕责罚。不过我倒愿意为了他的权力而爱他并为他效劳。”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因信称义的主张
C. 启蒙运动的兴起 D. 教会统治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西班牙)。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桑丘的话表达了对盲目信仰的质疑而主张服从于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当时宗教蒙味主义的反思,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因信称义是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整套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瓦解”说法绝对,排除D项。 故选A项。
13. 法国1906年全国普查结果显示,71%的工业企业没有雇佣工人,企业主及家庭成员构成了企业27%的劳动力。法国社会的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新技术推广使用 B. 制约工业化的进程
C. 加速国家垄断资本积累 D. 阻碍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法国。从材料可知,1906年的法国大量工业企业没有雇佣工人,说明企业规模为中小企业为主,工人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不利于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情况,不难得出这一现象制约该时期工业化进程的结论,B项正确;法国大量存这种雇佣工人集中的中小企业,其生产较为分散,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不主义在法国大规模出现是在二战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工人运动发展与工人数量没直接联系,而与工人集中程度存在一定关系,法国工人较为集中的状况反而更有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一战结束后,列强纷纷干涉苏俄革命,其中日本最为积极,派了七个师团远征俄国。远征部队里不少官兵在战争中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成为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力军。这反映了( )
A. 日本国内矛盾尖锐 B.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 帝国主义扩张加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结束后的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积极干涉俄国革命,反而让不少日本官兵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成为日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力军,使得共产主义运动扩展到了日本,属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日本国内状况,排除A项;日本的共产主义运动并非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项;帝国主义对俄国革命的干涉不属于帝国主义扩张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94年,萨帕塔运动在墨西哥兴起,该运动以墨西哥土著为主体,在承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倡导知识的对话和实践,试图彻底清除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对世界的支配和霸权。萨帕塔运动的兴起( )
A. 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 体现拉美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C.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促使墨西哥走上工业自主发展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萨帕塔运动以土著文明为主体,对发展中国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尝试,对世界旧体系形成了冲击和挑战,A项正确;拉美民族独立意识觉醒的时间是19世纪,且帕塔运动并非谋求民族独立,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在此之前已经瓦解,且墨西哥也并非殖民地,排除C项;萨帕塔运动更多的是反对国际秩序,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业发展方案,从史实上看同年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的工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工业自主发展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作为商品开始进行交易,最早明确记载于西汉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发展到唐代,以茶叶、丝绸为代表的农产品通过互市和朝贡的方式进行流通,形成了固定的区域市场。 自中唐以来,政府对茶进行了严格的政策控制,茶叶生产、买卖悉由官府经营。宋朝大兴茶马贸易,设立茶马司专管边疆的互市,通过售出茶叶、食盐、丝绸等,换来马匹充实军备。后来,宋朝的茶叶政策逐渐宽松,民间买卖放开,私人向吐蕃、西夏出售的茶叶数量也越来越多。明代茶叶分为官茶、商茶、私茶。官茶主要用于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未经请引纳税,属于走私交易。
——摘编自陈宗懋《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中英茶贸易在17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茶作为来自东方的舶来品,最初在英国人看来,它既是价格昂贵的奢侈饮品,亦被视为万能灵药。茶在社会上层广受欢迎,尤其是在“饮茶王后”凯瑟琳的带动下,“很快就使得饮茶在英国宫廷之中变得流行起来”,同时茶亦被引入咖啡馆之中,中产阶级也逐渐接触并开始饮茶。自18世纪中叶始,饮茶在社会下层日益普遍,促使茶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英国茶贸易在18世纪后期仍增幅惊人,尤其是1784年英国通过《减税法案》降低茶税之后,茶税税率由超过100%降为12.5%,中英茶贸易得以迅猛增长。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章才《“奇迹般的商品”:18世纪中英茶贸易述论》
材料三 1886年为旧中国茶叶输出的最高年份,此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印度、锡兰是英国的殖民地,茶园经营规模大,一般都雇佣千百名工人。中国只是分散的小农零星地种植数株,多用业余时间经营。印、锡、日等国政府均免收茶叶出口税,锡兰则每磅还津贴银三分五厘,约每担津贴银四两之多。而中国每担茶除应纳出口税二两五钱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落地银、厘金及其他苛捐杂税。此外,在进口税上,帝国主义也往往采取歧视政策。如英国政府规定,印、锡茶每磅收进口税十便士,而中国茶则收十二便士。
——摘编自谢天祯《近代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出口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6. 特点:历史悠久;政府管理趋向松弛;服务于国家治理需要。
17. 背景:资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政府颁《减税法案》
18. 变化:由盛转衰,出口受挫 原因:中国小农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规模小;官僚地主、帝国主义的压榨导致中国茶农破产茶商生存环境恶劣;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关税歧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明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最早明确记载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可知,主要历史悠久;据材料一“ 自中唐以来,政府对茶进行了严格的政策控制……宋朝的茶叶政策逐渐宽松”可知,政府管理趋向松弛;据材料一“设立茶马司专管边疆的互市,通过售出茶叶、食盐、丝绸等,换来马匹充实军备”可知,服务于国家治理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 自18世纪中叶始,饮茶在社会下层日益普遍,促使茶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英国茶贸易在18世纪后期仍增幅惊人,尤其是1784年英国通过《减税法案》降低茶税之后”可知背景有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政府颁《减税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茶叶贸易日益频繁,进一步促进了饮茶的流行。
【小问3详解】
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世纪中后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1886年为旧中国茶叶输出的最高年份,此后中国茶叶出口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可知由盛转衰,出口受挫。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印度、锡兰是英国的殖民地,茶园经营规模大,一般都雇佣千百名工人。中国只是分散的小农零星地种植数株,多用业余时间经营。”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小农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规模小。根据材料三“而中国每担茶除应纳出口税二两五钱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落地银、厘金及其他苛捐杂税。”可知官僚地主、帝国主义的压榨导致中国茶农破产茶商生存环境恶劣;根据材料三“帝国主义也往往采取歧视政策。如英国政府规定,印、锡茶每磅收进口税十便士,而中国茶则收十二便士”可知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关税歧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地震,宣帝于十月下诏:“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安帝时“连年水旱灾异”,朝廷“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数郡国发生旱灾和蝗灾,“青州尤甚,民流亡……罢安定呼池苑(一处皇家马场),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摘编自林兴龙《汉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常平仓原为平抑粮价而设,玄宗后逐渐普及,但仅限于州府以上城市。宋初常平仓仅限于京师。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常平规制由此建立。 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至此,形成了具备新功能的常平仓:“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来谷以赈之也;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之也。”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三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宰相俾斯麦开创了一个以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为根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模式,为现代社会保障打开了大门。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对日益壮大的工运采用镇压措施的情势下,从1883到1889 年三个保险法案依次发布,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张邦辉主编《社会保障》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49-1955年,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临时社会救灾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政府适当扶持的模式。1956-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保障为辅,国家救助的保障模式。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衰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慢发展。21世纪以来,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苏保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政府赈灾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常平仓制度相较于唐代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开创社会保险模式的条件,并指出其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答案】17. 方式:赐民公田、假民公田(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借给或赐给受灾民众进行安置;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以恢复生产)。作用:恢复灾后社会生产、生活,一定程度上保障长生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18. 发展设置到县一级;在原有调节粮价(赈)基础上,新增了贩济功能;在救济方式上更加多元。
19. 条件:德国统一,资本义制度确,奠定政治基础;工业革命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国家十预主义”等理论基础。价值:初步实践了国家预经济的理论;奠定了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20. 认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具有阶段性,不同时期的实施基础所不同对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作用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代(中国)。方式:根据材料“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可知赐民公田、假民公田(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借给或赐给受灾民众进行安置;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以恢复生产)。
作用:结合汉代政府赈灾的直接作用可知恢复灾后社会生产、生活,一定程度上保障长生利益;结合汉代政府赈灾的目的可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可知发展设置到县一级;根据材料“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可知在原有调节粮价的(赈)基础上,新增了贩济功能;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可知在救济方式上更加多元。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德国)。条件:根据时间19世纪80年代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德国统一,资本义制度确,奠定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与工业社会相适应”可知工业革命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知“国家干预主义”等理论基础。
价值:根据材料“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知初步实践了国家预经济的理论;根据材料“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知奠定了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小问4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可知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具有阶段性,不同时期的实施基础所不同对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根据材料“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可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录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目录(部分)
根据上述目录中不同章节间的逻辑关联,独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观点:世界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实力的消长国际金融中心发生转移。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和商业贸易荷兰迅速崛起,成为十七世纪海上的马车夫。同时荷兰进行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开创或发展了早期的银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模式,阿姆斯特遂成为十七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八世纪以来,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经济繁荣,金融发达,通过殖民扩张,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伦敦则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发展迅速,英国经济实力有所下降。此后,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国家实力经济严重下滑,国际地位有所下降。此同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罗斯福新政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战火远离美国本土。二战后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成功建立起以美国和美元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近代世界。根据“阿姆斯特丹的兴盛和衰落”、“伦敦和巴黎的竞争”、“世界金融之都:伦敦金融城”等内容和所学可知,世界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实力的消长,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发生转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和商业贸易荷兰迅速崛起,成为十七世纪海上的马车夫。同时荷兰进行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开创或发展了早期的银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模式,阿姆斯特遂成为十七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八世纪以来,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经济繁荣,金融发达,通过殖民扩张,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伦敦则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发展迅速,英国经济实力有所下降。此后,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国家实力经济严重下滑,国际地位有所下降。此同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罗斯福新政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战火远离美国本土。二战后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成功建立起以美国和美元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