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名校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繁缛华美,其身份趋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号;西周初年的饕餮纹样
已基本发展出清晰的外轮廓,出现了具有典型动物特征的兽首饕餮,呈现世俗化特征。这一变化
反映了
图1尊上装餮纹(商)
图2大孟鼎上饕餮纹(西周)
A.周代礼乐制度下等级较为森严
B.先民人文意识的发轫
C.周人强化商周更替的文化认同
D.先秦宗教神权的终结
2.在汉高祖十二年之前,潮廷对各郡国的献礼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各郡国的献礼大多十分厚重:汉高
祖十二年,朝廷明确规定了郡国献礼的数额,郡国献礼额度较之前显著减轻。据此可知,这一调整
意在
A.削弱诸侯王的统治势力
B.规范政府的管理
C.促进汉朝社会经济恢复
D.倡导节俭的风气
3.唐玄宗时期,宦官出身的监军边令诚因向封常清、高仙芝二将索贿不成,于是向唐玄宗进言:封、高
二将偷生怕死,以致失地且多次盗辄兵士粮草。唐玄宗遂大怒,将二人处死。据此可知,唐玄宗
时期
A.宦官成为了事实上的决策中心
B.君主权力遭受到宦官的侵夺
C.实现了对武将军权的有效控制
D.君主专制强化破坏官僚制度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下表为《梦粱录》中与临安民众体育活动相关
的部分记载。据下表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
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作场相扑…覆射…使棒作场…踢弄…散耍…分数甚多。
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
A.兼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
B.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
C.得到了市民阶层的广泛的参与
D.体现了重文轻武观念
5.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参与广州外贸的商人,实行保商制度。在保商制度下,所有来广州贸易的外商
都要有一家行商作保商,为其作保,保商则需要对外商的偷税漏税等违法交易行为负责;国内的行
商也需要有保商对其作保,即所谓的行商互保。保商制度的实行
A.阻断了中外商品的大量流通
B.反映了清政府管理手段的落后
C.削弱了中国在外贸上的优势
D.保证了清代外贸的合规与合法
6.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商人向太平天国军队出售了大量粮食以缓解其粮食短缺,英国政府予以
积极配合和支持;但是在太平天国后期,英国政府命令禁止外商接济、出售粮食给驻守安庆的太平
军,安庆很快陷落。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A.太平天国调整了对外政策
B.战争破坏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清廷注重使用经济手段镇压起义
7.民国初年,文艺界的戏剧价值观有了明显变化:戏剧的消遣观念渐弱,而社会责任意识愈强。例如
1918年《春柳》杂志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1923年的《戏剧杂志》也提出“顾教民之道,习
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这反映了
A.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改造
B.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
C.道德革命推动传统伦理道德转型
D.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8.下图是1939年广州表演的话剧《恶魔的失败》的宣传画,讲述的是有一只“恶魔”欲欺骗东亚的“日、
满、中三兄弟”,最终被最东方的弟弟赶跑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漫画的目的是
A.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B.坚定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
C.宣传中共敌后抗战的巨大贡献
D,动摇中国民众的抗日意识
9.1957年1月,毛泽东在约见臧克家时说:“我已看了新诗旧诗争论的文章,关于诗,…要从民间的
歌谣发展。过去每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都是从民间吸收来的。”此后,五四以来“晦涩”“颓废”的自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名校教育联盟 2024届高三入学摸底考试 历史参考
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本题考查先秦思想文化.据材料可知,饕餮纹在商代具备祖先和神的双重特征,商人对饕餮的崇拜、祭祀,蕴
含支撑商政权的目的,而周代的饕餮已经动物化、世俗化,即周人试图强化周灭商的文化认同,故选C项;饕餮纹
饰的变化与等级秩序无关,排除 A;“发轫”意为开始,材料中不能推断人文意识开始出现,排除B;商周之际,宗教
神权尚未终结,排除D.
2.C 本题考查汉代经济政策.西汉政府的举措,减少了郡国的献礼,而郡国献礼来自人民的赋税,因此这一举措
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汉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选 C;该规定减轻了郡国的献
礼,客观上加强了诸侯王的经济实力,排除 A;该规定规范了政府的管理,但其目的在于恢复社会经济,B项为表
现而非目的,排除B;减轻郡国献礼,有利于节俭风气的传播,但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排除D.
3.D 本题考查唐代君主集权统治.材料中唐玄宗因宦官的谗言而处死将领,这反映了皇权加强对官僚制度的破
坏,故选D;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因而宦官并未成为事实上的决策中心,排除A;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宦官弄权
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排除B;唐玄宗时期并未实现对武将军权的有效控制,排除C.
4.A 本题考查宋代市民文化.据材料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在瓦舍、街坊桥巷举行,既有表演性,又可以盈利,因
此兼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故选 A;体育活动的举办地点有瓦舍和各种街坊桥巷,排除B;材料仅提到各处
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并未体现市民阶层的广泛参与,排除C;材料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并未体现时人对其尊重与
否,排除D.
5.B 本题考查清代对外贸易.据材料可知,保商制度是清政府对十三行商人实行了封建连坐,这反映了清政府在
商业管理手段的落后,故选B;保商制度妨碍了东西方贸易,但不会阻断中外商品的大量流通,排除 A;乾隆年间,
中国的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在外贸上依然保持优势,排除C;保商制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外贸的守法守纪,但不能
保证外贸的合规合法,排除D.
6.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出卖了更多国家主权给列
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因此西方列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调整了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故选C;材料中的变
化主要是源于西方列强的对外政策调整,排除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一直处于战争阶段,因而西方商人对太平天
国的粮食贸易调整与战争关系不大,排除B;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排除D.
7.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民国初年的文艺界要求戏曲艺术注重社会责任,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
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化改造,故选 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艺界对戏曲价值的改造,
这源于西方思想的影响,而不是西方科技对文艺界的冲击,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传统道德的转型,而是传统文化
的转型,排除C;材料变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无关,排除D.
8.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9年的广东处于沦陷区,而图中的恶魔指的是苏联,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话剧是为了
配合日本侵略,转移中国人民的斗争视线,进而动摇中国民众的抗日意识,故选 D;该图是日本的宣传,用于攻击
苏联,而不是中国的抗日宣传,排除 A、B、C.
9.C 本题考查新中国精神文化生活.根据材料“从民间的歌谣发展”“从民间吸收”可知,新民歌是适应民间精神
文化需求的艺术形式,工农群众是民间的主要群体,故选C;文化艺术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时代,排除 A;大跃
进的特征是片面追求速度,高指标、浮夸风,材料未体现,排除B;1964年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
10.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的中央文件提到了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中东部很多并
不算贫困的地区为了能够执行政策,使自己被划为贫困县,由此反映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艰难,故选B;包产到
户、包干到户是提升农民生产自主权,不是计划经济思维,排除 A;此时中央文件规定贫困地区试点农村体制改
革,因此没有全面放开推广,排除C;实际上并非贫困的地区被评为贫困地区,这是特殊因素所造成的,并不符合
实事求是原则,排除D.
11.D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拓展.亚历山大死后,其所征服地区受希腊文明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
个时代重视文化交流和学习,修建博物馆是一种尊重文化的精神追求,故选 D;修建博物馆同拓展希腊政治体
制影响力无关,希腊存在大量城邦,并没有统一的政治体制,排除 A;亚历山大博物馆的修建对经历战乱的东方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3页)】
{#{QQABBYIAogAAAgAAAQhCUwUYCEGQkACAACoOBBAAMAABSRNABAA=}#}
文明成果而言,更多是一种保护,排除B;亚历山大博物馆虽然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座博物馆,但收集物品展出的
做法早已有之,“开创”一词使用不当,排除C.
12.A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朝鲜.推广谚文本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但由于汉文学习难度高,已经习得
汉文的朝鲜读书人得以垄断文化教育,进而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推广适合平民的谚文,故选
A;中华文化对朝鲜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尚未达到主导的程度,排除B;在中国的宗藩体系下,朝鲜同样属
于番邦,自诩异于夷狄是朝鲜士人单方面的想法,是反对谚文的借口,排除C;明朝时期的西学东渐没有激发朝
鲜的民族意识,排除D.
13.B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漫画名为 俄国人教拿破仑跳舞 ,实际场景是俄国人用鞭子抽打拿破
仑,并且吹笛表示喜悦,这反映的是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遭遇失败,这也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故选B;俄国农奴制压制农奴自由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农奴的爱国之情和战争意愿,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
俄国同反法同盟的关系,排除C;此漫画创作于1813年,此时法国远征已经失败,漫画主旨不是讨论尚未远征之
时,排除D.
14.A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演变.当美国出现债务危机时,成立中央银行应对危机,此后又因为信奉自
由主义经济体制,担心中央银行可能造成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而将其关停,在出现新的金融危机时又重启中央银
行以应对危机,这都是利用央行服务经济的表现,故选 A;金融风险是由于长期不变革金融体制所致,而非中央
银行存废与否,排除B;美国中央银行没有因为执政党的更换而频繁存废,排除C;美国中央银行的存废是应对
经济问题,与掠夺民间财富无关,排除D.
15.C 本题考查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威尔逊的本意是希望扩大海军军备,但是根据 五国海军协定 的规定,
美国并没有达到原定设想,而海军强国保持相对固定的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限制海军军备,故选C;美国一战
后的外交回归孤立外交,不热心于国际事务,甚至未参加国联,保持稳定的海军军备没有违背孤立外交,排除
A;限制海军军备不利于两国海军崛起,排除B; 五国海军协定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成果,排除D.
16.D 本题考查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2016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两国经贸竞争加剧,中国企业
对美直接出口受阻,因此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墨西哥,借道墨西哥打入美国市场,故选 D.材料是中国企业投资
数额示意图,无法判断墨西哥的贸易情况,排除 A;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波及全世界,排除B;北美自贸区
涉及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与中国企业投资无关,排除C.
17.(1)趋势:中国古代土地生产效率与粮食亩产稳步上升,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劳动生产效率起初呈上升趋势,
但宋代以后逐渐下降,清朝达最低点.(每点2分,共4分)
原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技术革新相对缓慢;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
业种植结构改变.(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示例:宋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
宋代的农业发展水平,较前代显著提高.这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宋代从越南引进了高产的占城稻,优质作物的推广,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宋代由于农业
技术水平的提高,江南地区实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宋代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也是宋代农业技术提高
的重要表现.再次,宋代的土地政策为“不抑兼并”,使得农业上的租佃关系大幅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
利于优质作物和先进技术的传播,使得宋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宋代的社会发展.发达的农业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的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如城
市中的勾栏与瓦舍;文化教育兴盛,如程朱理学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与文化思想的繁荣,都离不开宋代的农
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观点及阐释,2分;论述,5分(需有两个史实);总体1分.(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1)第一小问,指出趋势.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分三组,土地生产效率、粮食
亩产以及劳动生产效率,因此概括发展趋势从三个角度概括即可.前两组数据呈现增长趋势,但在唐以后,增
速有所放缓;而第三组数据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第二小问,分析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即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但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速逐渐放缓,结合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可知,古代的农业技术革新相对缓慢;明清时期劳动
力年产原粮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劳动力过剩,人多地少,且大量的种植经济作物,所以表
现为数据的大幅度下降.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3页)】
{#{QQABBYIAogAAAgAAAQhCUwUYCEGQkACAACoOBBAAMAABSRNABAA=}#}
(2)本题需要先指明农业生产效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或者二者相互促进三个角度成文.论述时,需要给出该时段农业发展或社会发展的具体
史实.
18.清末法律修订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学习西方法律体系、保留中国传统礼教的问题上.
以沈家本为代表的修订法律大臣,希望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改变中国传统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法律
体系.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礼教派”大臣,主张法律的修订需要建立在坚持中国传统纲常礼教的前提之上,法律条文应
当以中国传统礼教秩序为主,而不是以西方法律体系为主.
清廷面对这样的争议,选择妥协,在法律修订上坚持传统纲常礼教的同时,引入西方近代法制精神.(每方2
分,共6分)
以上争论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清末新政时期,有法律近代化的客观需求,同时“西学东渐”影响力越来越大;另
一方面“中体西用”思想在清廷内根深蒂固,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每点3分,共6分)
历史启示: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代法治精神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对民国时代的法律修订
同样有借鉴意义;清末的法律修订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改革并不足以挽救清政府衰亡的命运.(每点2分,
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法律修订.评析争论题,需要先指明争论的内容,再分析争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据材料可知,参与争论的主要是以沈家本为代表的修订法律大臣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保守派大臣,他们的仲裁
方是清廷.因此,争论的内容就是围绕“学习西方法律体系”和“坚持中国传统纲常名教”.清末新政时期,清政
府试图以西方全方位学习而走向近代化,因此法律修订是法治近代化的客观需求;张之洞的强烈反对则反映了
“中体西用”思想;沈家本等人的最终妥协,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妥协,
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法律修订取得的进步并不足以带来清政府自救的成功,因此不能挽救清王朝衰亡的命运.
19.(1)要求历史研究求真求实;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强调实地考察甚至是亲自参与历史事件;认为历史的任务
在于为人类提供智慧.(每点2分,共8分)
(2)主题:①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②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史学.(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特点:史学发展受时代大势的影响;不同的史学理论既互相借鉴,也会互相批判;史学研究总体上不断进步,科
学性增强.(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史学史.(1)根据材料“成为第三次布匿战争的见证人”“查勘历史遗址和采访一些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得到“强调实地考察甚至是亲自参与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历史要求对人们的言行活动的
真实记录”,得到要求历史研究求真求实;根据材料“对富有求知欲的人提供亘古不变的教训和指南”,得到认为
历史的任务在于为人类提供智慧;根据材料“他制定出史料的不同类型以及收集不同类型史料的基本方法”,得
到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2)第一小问,提炼主题.根据第三部分“科学与工业时代的史学”,可以明确主题一栏要作答时代主题,结合所
学知识,彼得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
第二小问,概括特点.根据表格时代主题一栏可知,史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时代的影响;从纵向来看,不
同时期都提出了类似的史学观点,例如寻找客观规律,这可以反映史学研究的传承性,但即便如此,相似理论之
间存在的差异也成为后者反思改进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也更加科学化,取得长足进步,其发展是逐步上
升的.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3页)】
{#{QQABBYIAogAAAgAAAQhCUwUYCEGQkACAACoOBBAAMAABS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