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春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试卷(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D C D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A A B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
该学者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夸大了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影响。(2分)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繁荣,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易枢纽。公元10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全球之间的联系。如非洲象牙、斯里兰卡珍珠项链、爪哇木器等在泉州地区较为常见,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材料观点有一定合理性。(7分)
宋朝时期,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亚欧之间尚未建立直接商贸联系),美洲此时也没有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商贸路线并没有在世界各地形成,所以该学者观点夸大了此时世界贸易的影响。(3分)
18.(14分)
(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华夷一家、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2分)
表现:①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②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③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④思想: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4分)
(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要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担当;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心。(5分)
(3)原因: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3分)
19.(12分)
(1)做法:干涉朝鲜内战;在中国扶蒋反共;孤立并封锁新中国;单独占领日本并扶植日本发展;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策动组织东南亚的军事侵略集团。(任3点6分)
(2)原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是与会五大国之一;新中国与会代表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亚洲问题的唯一合理方案;周恩来等新中国代表的人格魅力。(任3点6分)
20.(14分)
(1)不同:英国工业化较早,巴西工业化较晚;英国由资本家完成,巴西由政府领导完成;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巴西则是重工业;英国是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巴西则依靠行政手段。(8分)
(2)原因:因受到侵略工业化延迟;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影响;重工业基础薄弱;巴西政府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4分)
启示:工业化模式是多样的;工业化模式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工业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等。(2分)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徙陵之制开始于秦始皇徙三万家至丽邑(以骊山墓所在地置邑)。汉高祖徙齐楚大族昭、屈、 景、怀、田五姓于关中以实长陵,与利田宅,徙者十余万口,此后关东“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可见,秦汉实行徙陵之制意在
A.实现强本弱枝之效 B.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C.彰显敬祖孝亲观念 D.控制新近征服之地
2.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A.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 B.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 D.天人感应宇宙观念的实践
3.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
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 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
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 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
4.下表为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5.据记载,元代恢复科举后,科举出身的蒙古人起初常被委任从六品官,而色目人、汉人、南人则降一级录用;后来又开放“纳粟获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进……后求之者众。亦绝不与南人”。由此可知,元代
A.选官模式趋于公平 B.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C.民族歧视观念浓厚 D.富商政治地位提升
6.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明代政府的这些措施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推动了行政管理一体化
C.调整了全国的财税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7.20世纪初,南方督抚自作主张策划起了以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的东南互保,这一举动受到工商业者、上层绅商、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群众等各方面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本质上说明
A.晚清统治土崩瓦解 B.民众力量左右国家政策
C.南方经济得到保障 D.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式微
8.如表为1921年和1936年中国面粉生产结构比重(单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份 商品面粉 非商品面粉
机器粉厂生产 机器磨坊生产 土磨坊生产 小计
1921 18.36 1.13 25.66 45.15 54.85
1936 18.40 2.21 25.69 46.30 53.70
A.人们生活水平制约面粉生产 B.面粉业领域近代化程度较低
C.面粉商品化程度呈下降趋势 D.土磨坊面粉更受人们的青睐
9.小说《大青骡子》中描写了桑贵老头宁愿自己淋雨也要护着大青骡子不让它淋雨:“这头大青骡子是俺社里的珍珠宝贝。”另一部小说《水向东流》中描写了饲养员秦趁心过年时连自己吃饭都顾不上也要为合作社的牲口改善伙食。这类文学形象的塑造意在展现当时
A.劳动光荣的新理念 B.生产至上的新道德
C.集体主义的新风尚 D.文艺事业的新动向
10.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11.拜占庭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和民众均以“罗马人”自称。但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A.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B.积极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C.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 D.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
12.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将南美波托西的白银直接运往马尼拉交换亚洲商品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商品。而塞维利亚商人屡次施压西班牙王室,要求关闭波托西支线,并限制向马尼拉输出白银的额度。这反映了
A.重商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B.中西丝银贸易利润巨大
C.中国深度卷入世界市场 D.殖民扩张遭到普遍反对
13.18世纪后期,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在序言中说:“以下说法可能是不错的,即:几乎没有一种科学或技术,是不能以严密而合乎逻辑的方式来教给智力最不发达的人,因为绝大多数领域中的命题和规则都可以被分解成简单的概念,并按照紧密连接的次序来安排,其间维系的链条是决不会被打破的。”这体现出
A.文艺复兴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B.科学革命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
C.科学促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 D.逻辑学成功地改造了古典科技
14.据统计,美国在1850年只有41家工厂的资本达到250万美元。而到20世纪初,1904年已有440个大托拉斯,资金近204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办资本为1250万美元;1919年全国有6家拥有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变化反映出,此时期美国
A.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B.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垄断组织的形成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D.重视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
15.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1928 年《非战公约》提出“(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于二战后的联合国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这反映出
A.国际安全机制渐趋合理 B.反对战争成为各国普遍共识
C.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安全 D.国际法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16.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不稳定国家的“代名词”;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用中性的“南方国家”代替“第三世界”一词;21世纪初,“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热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衰落的过程
B.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国际格局
C.全球化浪潮影响了各区域集团组织
D.国际社会已经抛弃了“欧洲中心论”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
——摘编自(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
有学者认为,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请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照抄材料)(1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2分),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3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侵略者不愿正视亚洲的现实,他们还在妄图保持殖民国家在亚洲的特权,还以为现在和19世纪没有什么两样,以为亚洲各国人民仍旧可以继续作为殖民者剥削和奴役的对象。为了实现这条路线,美国侵略者阴谋破坏日内瓦会议,策动组织东南亚的军事侵略集团;他们还对其主要盟国施加压力,迫使亚洲各国接受美国的计划,因为连其主要盟国,也对美国的这种冒险政策表示顾虑。
——摘编自艾纳《美国殖民主义在亚洲》
材料二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发言提出了解决亚洲问题唯一合理的途径,这条途径必须以承认亚洲各国人民的自由、独立与主权等基本权利为基础。被视为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会议上的一言一动,都被与会各国关注着。在开会的时候,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它们的代表发言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办别的事情,有的在打瞌睡,有的连(同声传译)耳机都不戴上。可是,当中国代表发言时,他们全都把耳机戴上,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其实,新中国的代表在会议上的发言,不仅是会议厅中的全体人们在倾听着,全世界的人们也在倾听着。
——摘编自福英《谈日内瓦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二战结束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在处理亚洲问题上的具体做法。(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的发言在日内瓦会议上受到与会各国关注的原因。(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早年所颁布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性法令已严重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同时,随着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关税保护制度已成为海外市场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松绑”已成为形势的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781—1785年的年均1369.3万英镑,增长到1866—1870年的6924万英镑。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巴西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的国际贸易萎缩及二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速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二战后,巴西政府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不仅对汽车、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基础工业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制定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巴西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以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同时,钢铁、重化、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取得很大发展。
至20世纪60年代末,靠国家高投入、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巴西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为此,巴西政府决定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被誉为“巴西奇迹”。
——摘编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巴西工业化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西工业化不同于英国的原因及其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