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1.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2.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繁荣与开放著称的王朝。这一时期,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交往,中华文化不断丰富。下列选项能反映唐朝对外交流的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3.2020年,日本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历史上为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天竺 C.张骞通西域 D.遣唐使到中国
4.很多大型连锁超市里都有专门的进口商品专柜,其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如果在唐朝长安设置进口商品专柜,商品来源最多的国家是( )
A.天竺 B.新罗 C.大食 D.日本
5.唐朝时,新罗仿照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并引入了唐朝的先进科技;李白在《高句丽》一诗中描述其舞:“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由此可知( )
A.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B.李白痴迷于新罗的音乐、舞蹈
C.唐朝文化对新罗社会影响极大 D.李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6.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 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最后满载而归。这段文字最能表明玄奘西行( )
A.获得高深的佛学知识 B.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C.历尽磨难,不畏艰险 D.传播了大唐的文化
8.“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9.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和中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可以查阅( )
A.《全唐诗》 B.《史记》 C.《汉书》 D.《大唐西域记》
10.古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热点,而《大唐西域记》有四五处关于迦腻色迦王的记载,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唐西域记》还翔实地记述了那个时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玄奘向印度传播了唐朝文化 B.玄奘是印度著名的僧人
C.《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古印度的历史专著 D.《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1.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唐朝对外交往扩大
12.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 一个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穿过戈壁,翻越崇山峻岭,长途跋涉,求取佛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于开元年间东渡日本,不畏艰难,六渡终成,讲授佛学,广传中国文化。他们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他们进行的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
(1)指出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谁?材料中的“贞观年间”是指谁统治时期?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是哪一著作?
(2)东渡日本的高僧又是谁呢?他东渡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他在日本主持修建的什么建筑被视为“艺术明珠”?
材料二 唐朝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大输出的一个时期,同时它也兼容并蓄,从外族文明中汲取诸多。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之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汲取外族文明成果的事例。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案
1.D 2.D 3.A 4.B 5.A 6.C 7.C 8.B 9.D 10.D 11.D 12.B
13.(1)玄奘 唐太宗时期 《大唐西域记》
(2)鉴真 唐玄宗时期 唐招提寺
(3)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经卷回国。(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4)对外交往具有兼容并蓄、双向交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