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化#
!,"
东晋#王隐依据社会传言$批评陈寿贬抑诸葛亮%!分"
$
北宋#受理学道统观念影响$着重批判陈寿&以魏为正统'的史观%!分"
$
明朝#通过对撰史时代背景的考察$认为陈寿受政治因素影响$对诸葛亮的评价似贬实褒%
!分"
$
!"关系#&历史事实'即历史上客观存在过事实$&历史书写'是人们关于历史事实的叙述和
$
解释$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一定能反映全部的历史事实%! 分"所以我们既要广泛搜集
(
史料$甄别史料真伪$也要结实史料的种类和内容(作者的主观意识(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史料
的价值进行综合判断%!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特点#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地域广泛)兵工厂内迁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统筹规划)加强领
!-"
导$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保密原则$更换厂名$隐蔽厂址%!分$答出三点即可"
+
!"意义#保住了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为支撑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
$
作用)为西南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有助于
近代中国工业的合理化布局)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分$答出四点即可"
-
!"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滥用科技成果的负面效应显
!."
现)生态知识的普及)生态道德观!伦理观"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观念!司法理论"的进步)环
保组织和热心公民的推动%!分$答出四点即可"
-
!"说明#推动国际法发展)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
$
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示例
$/"
论题#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性%!分"
$
阐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
友好和平(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开拓进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内
涵的有效诠释%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友好和平交流%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鉴真东渡传播
佛教$都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东西方交流赋予丝绸之路友好和平的文化内涵$这反映出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与传统%
在丝绸之路兴盛与繁荣进程中$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形成$众多的石窟(多彩的壁画与形态
各异的雕塑$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彰显了丝绸之路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开放情怀与包容的胸怀%
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带去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这些地
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西亚(中亚(欧洲的很多物产(工艺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丝绸之路上的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使东西方出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分"
-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推动了世界
文明发展$含有中华文化特性的丝路精神对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分"
$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
! !
! " " !
{#{QQABSYAEogAAAgAAAAgCUwXICgEQkBGACKoOhEAEoAABSRNABAA=}#}
书白银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1世纪初,河北省商义县四台遗址出土了距今6800—6400年的尖筒底罐,迄今国内出土的尖侧底罐仅此一件,而出土于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卡林加河口、叶尼塞河流域的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大口面底罐在器型、纹饰、制法方面与之十分相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①陶器是生产力水平的代表 ②早期文明存在跨区域交流
③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知 ④中俄定居文明具有同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A.不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阐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儒学教育的发展 B.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C.书法艺术的繁荣 D.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4.后唐统治者敕令吏部、礼部:“翰林考艺,必尽于精详;灭私徇公,无从于请托,仍委三铨、贡院,榜示省门,晓告中外。”材料中提到的举措
A.反映了门阀士族彻底衰落 B.扩大了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
C.体现了公平公开的选宫理念 D.说明民众可广泛地参与科举
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A.明朝 B.元朝 C.东汉 D.战国
6.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甚至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材料说明当时
A.英国对发动战争摇摆不定 B.工业革命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
C.清朝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 D.商品输出成为英国的迫切需求
7.谭嗣同将自然的情欲与性善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压制自然情欲的礼教完全背离了仁,“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谭嗣同提出这些言论意在
A.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 B.强调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C.批判传统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D.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权
8.图1所示为1943年美术家古元在陕北创作的木刻画(部队秋收),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当时
A.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D.热爱劳动、从军光荣的风气
9.1951年,中国外交部等部门明确表示:“在中国新国籍法未宣布前,旧的血统主义国籍法依然有效,但居外华侨国籍应以自由选择为原则。”这后来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华侨问题展开谈判时的原则性共识。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推行“另起炉灶”的方针 B.关注海外公民权益保护
C.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先谈判再建交原则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基地,成昆、陶黔铁路和沿线工业群使大小凉山、乌蒙山脉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这些成就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得到了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C.奠定了东西部共同富裕的基础 D.凝聚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1.表1所示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论断。材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哲学
表1
时间 论断
公元前7世纪 “万物原于水”
公元前5世纪 “知识即美德”“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公元前4世纪 “人是城邦的活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A.产生于对人生观的探求 B.愈发带有人文主义倾向
C.侧重于追问自然的本质 D.塑造了完善的社会伦理
12.图2所示是某位学者关于罗马法的论述,该学者的论述
A.凸显了罗马对新征服民族的管控 B.剖析了罗马法律演变的基本规律
C.说明了罗马法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肯定了罗马国家管理的务实理念
13.8世纪末,日本天皇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原则制定了“八色姓”。大量在学问、技术等方面有所专长的中国移民被赐予的主要是八色姓中的“总寸”“连”以及编造的其他新姓。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B.缓和同中国的关系
C.促进日本社会转型 D.完善封建等级制度
14.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据此可知,霍布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B.理论主张具有一定局限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推崇契约下的民主共和
15.图3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A.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B.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C.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16.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做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A.西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殖民体系 B.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交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坡。”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寿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致如下:
表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陈寿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6分)
(2)结合所学,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国民政府兵工署于1937年7月至1940年10月,把原先分布在中东部的共工单位陆续搬迁到抗战大后方。在此期间,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签发了《兵工署更改各兵工厂名训令》,要求“壶本薯所属各兵工厂现多已捧地迁移,原有名称与新迁之所在地多已不相符合”。“故拟重新厘定,按数字排列,并为对外秘密起见,不冠以她名,仅简称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几工厂”。“尤可使外人闻及厂名,对于兵工实力及厂址所在不能明了真相”,兵工署先后在长沙、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办事处,协助和解决内迁兵工单位搬迁过程中在这些地区勘察厂址、租赁场所、督饬复工等事宜。这次兵工单位的内迁,保住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
摘编自熊杏林、李清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组织与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内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内迁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 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 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0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 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藤海键、张雪娥《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谣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