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6 08:0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3.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材料一:1957年至1976年,受政治迫害人数上亿,占全国人口九分之一;
材料二: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290美元(新加坡4430美元,香港4240美元,韩国1520美元),世界排名117位之后,属贫穷国家。
材料四:群众甲:俺爹时传祥,本是个掏粪工人,他老人家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地工作了一辈子,就因为受到了刘少奇的接见,和他握了手,就被说成是“工贼”的同伙、“反动分子”!最后硬是被红卫兵们批斗致死!俺爹实在太冤枉啊!据说全国还有28000人和我爹一样!老天爷!您可快开眼吧!
材料三: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停止招生,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学校关闭,教育质量下降,文盲大量增加;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暗……“文革”十年,是新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①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五: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③ “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阶级斗争为纲
“两个凡是”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材料六:1978年,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性质: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意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地点
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领导核心)
2.概况
1978年12月
北京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意义
思想
政治
组织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盲目个人崇拜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拨乱反正
彭德怀元帅和陶铸副总理得到了平反
邓小平在追悼会上为彭德怀致悼词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二、拨乱反正
2、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主持决策和直接推动下,高考制度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拨乱反正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思想上: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课堂小结
影响
英国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
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领导核心:邓小平
意义
思想基础
时间
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高考制度
英国
结果
1.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渴望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积累下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实际上是
A.继续坚持“左”的错误
B. 认真贯彻毛主席的决定
C. 纠正“左”的错误
D.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好了准备
A
当堂检测
英国
结果
B
当堂检测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一篇文章(如图),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性质是
A.学术百家争鸣
B.思想解放运动
C.新闻革新运动
D.爱国学生运动
英国
结果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是因为该会议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B.决定拨乱反正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
当堂检测
英国
结果
4.纪录片《平反冤假错案》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篡党夺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残酷迫害,制造大批冤假错案以及中国共产党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全面展开是在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对刘少奇恢复名誉后
D.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
B
当堂检测
英国
结果
5. 《汉书·礼乐志》中曾提到“……,拨乱反正。”指治理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党的历史中,标志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D.关于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B
当堂检测
课堂检:
英国
结果
6.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因素,完全依靠成绩录取的考试。578万人参考,最终录取了27.3万人。这说明
A.高考开始干1977年
B.高考体现了公平原则
C.工农子女优先录取
D.录取比例低效果较差
B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