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5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1977年,全国职工的人均月工资也只有48元,居民人均存款更低,只有19元。
农村吃不饱
城市工资低
工业化的效果差
GDP还不到世界人均的五分之一
怎么办?
您的脱贫任务已下载99%
取消
查看
提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
制作:黎燕琳
01
徘徊前进破迷局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中国政府网
“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中国政府网
经济衰落
文化凋敝
“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中国政府网
政治混乱
思想混乱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1978年1月8日赴京上访群众要求平反冤假错案
““文革”起初是从破“四旧”开始,知识界成为重灾区,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被打倒在地。这一时期,党中央为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打击、诬陷、迫害的科技、文教领域知名人士平反,如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熊庆来,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历史学家吴晗,化学家傅鹰,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有反必肃,有错必纠
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197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凡纯属反对“四人帮”的人和案件应给予彻底平反。凡不是纯属反对“四人帮”,而有反对毛主席、反对党中央、反对“文化大革命”罪行的人绝不允许翻案。
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
延续了以抓阶级斗争搞安定的传统做法
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民心不顺,党心不顺,严重影响了历史新局面的开拓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经华国锋批准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
“两个凡是”
成为平反冤假错案的政治障碍
阶级斗争为纲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实践论》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一、徘徊前进破迷局
△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
△邓小平
“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思想来个大解放。”
意义: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明确肯定了文章的观点
02
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二、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陈云和邓小平(右)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二、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改革对内,开放对外
二、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两个凡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盲目个人崇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点:经济建设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形成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激荡人心的历史抉择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纠正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
确立毛泽东党的领导核心,开始对全党的领导
中共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党的历史上也有过转折意义的会议?
03
拨乱反正全开展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拨乱反正立丰碑:胡耀邦”(《人民日报》1989.6.1)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十年浩劫的错误和责任做了明确的评判,同时决定对300多万件冤假错案平反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致悼词。
王光美和子女们喜读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公报宣布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湖南宁乡县党员罗德明(前左),1963年买了一张刘少奇画像,在刘少奇受到迫害时,他将画像珍藏起来。刘少奇平反后,罗德明重新拿出画像。
刘少奇“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帽子”完全是莫须有,假证据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1982年底,经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了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其中包括邓小平、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陈云在刘少奇追悼会上向王光美表示慰问
陈云在刘少奇追悼会上向王光美表示慰问
亲人们将刘少奇的骨灰撒向大海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1980年代的“抢书潮”
1980年代的“抢书潮”
1978年3月拍摄的请华大学1977届的800多名新生。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攻答。
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意义:高考制度的恢复意味着否定“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意味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社会公平,个人成长,改变青年人的命运、利于社会发展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1981年6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讲话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决通过《决议》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思想上:十一届六中全会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云南知青事件
1979年初,各地爆发激烈的知青请愿事件。长达25年的时间里,知青们在农村饱尝艰辛、错过发展机会,改革启动后,他们极力要求回城。1980年开始,一千多万知青陆续回城,并获得工龄补偿。
社会上:知青返乡
三、拨乱反正全开展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的讲话
课堂总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奠定思想基础
拨乱反正
政治上
思想上
组织上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习题巩固
1.(2023·河南一模·14)45年前,当时的外国媒体纷纷评论说:“这是一个转折点,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当时外媒评论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2023·江苏镇江·13)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为当年中共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三大 D.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3.(2023·江苏宿迁·1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 ”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B
B
A
习题巩固
4.(2023·山东济南·17)《共和国之路》记载,各地就这一主题召开的讨论会达70余次,发表文章650多篇。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意义
5.(2023·湖南邵阳·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其中,改革开放开启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