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江西吴城文化(商代同期地方文化)遗存城址面积为 61.3万平方米,环绕着周长约2960米的堆筑而成的高大城垣。城内已清理出居住区、祭祀区、制陶区和铸铜区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的吴城地区
A.开始出现了阶级分化 B.劳动分工已经走向专业化
C.已具备较强组织能力 D.城市的营建已然形成制度
2.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汉字,如贺州辅门的铜镜刻有“日有喜,宜酒食,长富贵,乐毋事”等字。汉字还传入交趾、九真(今越南)两郡,成为当地的官方文字。这反映出汉代
A.中原文化日益扩展
B.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创新
C.文书政治逐渐普及
D.汉字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3.安史之乱后,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在政务运行过程中承担着部分文书传递工作和行政监督职能。同时,御史台还侵夺了本属于尚书省六部诸曹的政令权和事务权。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完善
B.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
C.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失效
D.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
4.宋代,“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度今有四十万缗”。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反映出宋代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D.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5.表1所示是北京故宫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用来说明清代前中期
表1
时期 名称 所记录事件
康熙时期 北征督运图册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西路大军向前线运送军柱
雍正时期 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乾隆时期 潞河督运图卷 清代乾隆年间潞河及通州的漕运实况
A.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绘画艺术形式出现了创新
6.在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魏源说:“其耳食者,争咎于勒敌缴烟;其深悉详情者,则知其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由此可知,魏源
A.开始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
B.批评了林则徐的禁烟政策
C.积极倡导在中国兴办实业
D.主张扩大与外国的交往
7.清末立宪时期,许多清廷官员认为:“由于中国国民之程度甚低,不能不讲施行之秩序,考德国当十八世纪初,其列邦皆先立省会,以开国会之先声,而地方自治制度者,尤为使民练习政事,与闻治道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A.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B.地方自治得到普遍支持
C.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D.儒家思想制约立宪改革
8.明清时期,贵州地方志编纂者偏重对汉族风俗习惯的记载,在书写态度上往往以中原文化传播者自居。民国时期《兴仁县志》中的“风俗”目下,苗族与汉族共同作为其子目;《荔波县志资料稿》也将汉族、苗族、侗族及僮族的风俗列书写。这一变化体现了民国地方志编纂者
A.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
B.受到西方共和思想的影响
C.改良恶俗的执着信念
D.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愿望
9.1947年4月,中共中央哈尔滨特别市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爱国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纪念塔兴建委员会,提出建设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塔。1948年 3月又动工修复道里兆麟纪念公园。这表明
A.市政建设彰显爱国情怀
B.城市化进程促进时代进步
C.人民的娱乐空间得到扩展
D.科学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10.图1所示为 1957 年创作的政府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B.民众健康观念得到增强
C.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
D.政府重视增强民众体质
11.考古学家在埃及早王朝时期(约前 3100年至前 2686 年)的墓葬中发现了两河流域的物件——象牙刀柄,它用极其细致的雕刻技法描绘了一位身着苏美尔服饰的长须男性用力分开两只野蛮的狮子的场景,体现了两河流域印章中常见的人类同自然和社会暴力抗争的吉尔伽美什主题。这印证了当时
A.两河流域文明较发达
B.西亚与北非存在文明交流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D.苏美尔文明对外辐射力强
12.中世纪晚期,欧洲民众对于时间的精确性和利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白昼和夜晚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悬挂起时钟,时钟的敲击声催人奋进,告知人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关系的普及
13.伏尔泰认为 900年间文明在欧洲取得的进步在其他地方也会发生,巴西人当中将来也许会产生他们的牛顿和洛克。在他的剧本《阿尔齐尔》中,普遍的启蒙理性最终让美洲的“野蛮人”接受了欧洲文明。这些观点
A.深受物种进化理论的影响
B.主张不同民族间的平等共处
C.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
14.巴黎公社发布法令规定,“统计被遗弃的工场数目”,“拟定这些工场迅速开工的切实措施……靠工人协作社的力量”,“成立仲裁委员会,负责裁决上述业主归来后将工场最终盘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及协作社应付业主的赎金数额”。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
A.巩固了工农联盟
B.探索了新型生产关系
C.消灭了阶级剥削
D. 提高了工人阶级待遇
15.1934年 6月,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惠贸易协定。1934 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贸易增加了40.1%。这
A.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B.维护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C.践行了“门户开放”的外交原则
D.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6.图2所示为2001年和2007年欧元在国际货物贸易结算中占比情况的变化。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B.欧洲一体化提升了西欧地位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欧国家内部贸易壁垒消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之际,萧何在刘邦攻入咸阳时,“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山川险要,物产分布,经济虚实,郡县户籍的数字等,因而在楚汉战争中圆满地完成了输送士卒、粮饷的任务。由于各朝各代都有这种以地图为工具的做法,故制图学的作用重大,从而使得各代都有一些名臣钻研制图学。
—摘编自丁海斌、汪广东《论“官科技”及其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093年.苏轼上奏道:“臣所忧者,文书积于高丽而流于契丹,使敌人周知山川险要、边防利害,为患至大。”
—摘编自《苏轼文集》
材料三
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在宋代著名的地图制作者中,有钦命的主管国家某一部门的大臣,如编绘了《守令图》的沈括,地方行政长官和战区军事将领也成为区域地图测绘的主体,甚至一些士人也绘制了一批览胜路线图。
——摘编自王树连《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方重视制图技术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的原因,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征。(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7—1937年,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交通工具新旧并存,不仅给民众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此时,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品格,但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于传统的固守依然存在。社会转型的力量将现代和传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画面。
——摘编自胡俊修等《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品格和传统性固守(1927—1937)》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毛泽东把建立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作为制度前提,通过建立新的金融制度、开展反剥削的商业斗争和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全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此外还向群众教授手工艺术和工业技术。
——摘编自严九发《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恢复市场,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成立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高汝伟《论中央苏区保障农民生活的政策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表2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
历史阶段 政治体系 核心机制 全球治理结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918-1939年) 成员国间引入集体安全机制 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苛刻处理,亚非拉传统政治模式逐渐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雅尔塔体系 (1945-1991年) 权力分配模式引 入均势原则 避免了直接战争的两极模式,亚非拉建立起独立的主权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多强体系过渡 (1991年至今) 多极权力均势格局较为稳固 全球体系成员国独立开展外交事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成为必然
——据姚枝仲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演进》整理
(1)根据材料,对20世纪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进行阐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全球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及启示。(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摘编自赵述颖《“师夷”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材料二
清末民初,因受时代影响,有人提出“兴商为强国之本”,有人认为“重报是强国的根本”,有人还指出“强国之本在育才,育才之本在蒙养”“强国之本在国文”。
——摘编自崔海港、陈明慧《清末强国思想初论》
材料三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凭借着浓烈的爱国情感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对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强国有了初步设想。
——摘编自王艺璇《毛泽东强国思想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强国”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吴城文化遗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吴城文化城市建设规模大,而且城市中出现了功能分区,这表
明当时吴城地区已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当时吴城地区开始出
现阶级分化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未讲到劳动分工的具体信息,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
息无法得知吴城地区的城市营建已然形成制度,故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民族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史料实证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汉代时,汉字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官方文字并被刻印于手工
产品上,这说明汉代中原文化日益扩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
排除B项;汉字的普及并不等同于文书政治的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汉字书
写材料发生了变化,故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中后期政治体制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原本仅掌握监察权的御史台获得
了一部分行政权,这使得唐代中枢运行机制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中书门下体制
的完善,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不存在权力制衡机制,故排除C项;唐代中后期原本仅掌握监
察权的御史台获得了一部分行政权,并不意味着御史台监察权一家独大,故排除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宋代泉州和建康地区出现了依靠海外贸易发家的大商人,这
表明当时海上丝路贸易繁荣,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民间贸易状况,故排除A项:材料未
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列举了南方对外贸易的状况,未列举北方
海外贸易的数据,得不出经济重心移至南方的结论,故排除C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这些绘画描绘的事件反映了清廷平定叛乱、巡视台湾、漕运
建设的情况,这些历史事件可以说明清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故选B项;漕运实
况并不能说明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出现其他运输方式,不能说明这
一时期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出现
了创新,故排除D项。
6.D【解析】本题考查魏源救亡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政策,而
是因为清政府闭关自守阻碍了中外交往,这表明魏源主张扩大与外国的交往,故选D项;材
料信息不能表明魏源开始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故排除A项;魏源没有批评林则徐的禁烟政
策,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并未产生发展实业的呼声,故排除C项。
7.C【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立宪,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
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清末立宪时期,有官员提出国民思想程度发展较低,不能够实施普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24-38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