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填写上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6000~5000年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位于今江苏南京) 中出土了 142件“石钺”,如下图所示。钺身薄而轻巧,钺刃锋利,考古学家推测为军事兵器; 同时从墓葬等级以及随葬品规格来推断墓主人有极大可能为军事统帅。据此推断,当时( )
A. 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 B. 石器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C. 完整的权力结构建立 D.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2. 封建社会中皇室多与朝廷中的重要文武大臣进行联姻,因而权贵之女被立为后的几率较大,正是“子以母贵”。吕后专权之后,西汉皇室在择定皇后人选时,有意选择“母以子贵”,而不是“子以母贵”,主动避免与朝中权贵联姻。这一转变( )
A. 削弱了血缘纽带的影响 B. 意在保障汉室社稷稳固
C. 表明母系关系不受重视 D. 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3. 在地方任职的“外官不如京官”,自古有之,但“京官主动申请外调(到地方任职) ”的现象在唐朝后期却屡见不鲜。《旧唐书》记载,唐穆宗时,刑部侍郎薛放“孤孀百口,家贫每不给赡,常苦俸薄。放因召对,恳求外仟”。唐后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财政政策混乱 B. 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C. 科举取士入仕泛滥 D. 赋税制度变动频繁
4.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 恢复科举制,将时务策与经史时策分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区别
时务策 策试专对蒙古、色目人, 内容为朝廷时政, 一般不涉及经史, 主要考察对政事利弊的分析. 策题较短, 问题明确。
经史时策 策试专对汉人、南人, 内容为经学、史学, 主要考察对经史的理解与辨析或推问时政, 策题较长, 问题复杂。
据此可知,元朝( )
A. 科举考生的地位渐趋平等 B. 确立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C. 考试对象与内容较明确 D. 选官用人制度日臻完善
5. 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曾言: “天下之事,有益于国而损于民者,权国为重,则宜从国; 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至于无损于国而有益于民,则智者不再计而决,仁者不宿诺而行矣。”这一言论( )
A.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 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C. 体现经世济民情怀 D. 否定儒家伦理纲常
6. 中国古代法律都严禁任意宰杀牛,到清代对随意屠牛行为的惩治更加严厉。《大清律例·兵律·厩牧》规定:“凡宰杀耕牛,私开圈店及贩卖与宰杀之人,初犯俱枷号两个月、杖一百:若计重于本罪者,照盗牛例治罪,免刺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再犯发附近充军。”清代屠牛律的颁行旨在( )
A. 顺应忌食牛肉的社会习俗 B. 保护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C. 宣扬儒家仁爱的传统思想 D. 维护封建王朝法律的权威
7. 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大多把尚武作为其宗旨之一。比如创刊于1906年的《云南》杂志发刊词明确宣布:“执戈从戎,男子义务。为国为家,无海无陆。裹尸马革葬身鱼腹。光荣无限,愿望乃足。”清末尚武思想( )
A. 是传统儒学发展的产物 B. 表达了民族自强的诉求
C. 受洋务运动开展的影响 D. 体现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8. 下表是晚清及民国初年河北沧州地区集市分布表。
地点 日期 主要交易物品
捷地镇 逢二、七日 粮食、牲畜、各种肉类、菜蔬、杂货
砖河镇 逢三、八日 粮食、牲畜、鱼肉、蔬果、杂货
北阁镇 逢二、七日 粮食、牲畜、鱼肉、蔬果、杂货
马落坡 逢五、十日 粮食、菜蔬、杂货
据此可知,晚清及民国初年沧州地区( )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D. 农村经济较活跃
9. 1937年9月,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与太原绥靖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交涉谈判,在八路军活动区域、作战原则、指挥关系等问题上达成广泛的一致;1940年12 月,周恩来派朱家璧到云南卢汉的第一集团军做统战工作;1941年,他又派中共代表华岗到西康,同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联系,做他的工作。中共的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三三制”贯彻实施
B. 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 削弱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力量
D. 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10.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在其制定时的主要争论之一,是遵循旧例要求企业强制注册,还是允许企业自愿注册。当时的全国人大法制部门采纳国际通行做法,最终确定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 )
A.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革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推动了城市对外开放 D.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11. 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只能称为“有限君主制”。即使英王征服者威廉、理查二世、法王腓力四世等国王,通常被认为权力很大,但仍不具备宣称或实施“王在法上”的条件。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B. 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
12. 187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法律,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但这个实习和此后几年担任的行政公职均无报酬。这种情况直到1900 年开始给公务员发补助金才有所改变。这一变化( )
A. 使德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B. 杜绝了官员贪腐行为
C. 扩大了德国封建统治基础 D. 推动公共职务民主化
13. 20世纪初,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道家热”。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有积极作用。当时一篇文章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现在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欧洲“道家热”的兴起( )
A. 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 缓和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14. 1924年5月,联共(布)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工商业领域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国内市场,控制批发,监督私人资本的活动并将其排挤出商业之外。”这些提法( )
A. 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 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 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 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15.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旨在帮助二战结束后仍被迫流离失所的约100万欧洲平民。我们原定在三年内完成这项工作后解散;然而70多年过去了,需要我们帮助的被迫流离失所者人数从 100万增长到了1亿多。”这表明( )
A. 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B. 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时代主题
C. 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 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公元4、5 世纪,中原地区发生过的民族移动及以少数民族为最高统治者的诸政权,本质上都只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问题。此后,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的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本质上也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所以,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在历史上从未被外力所中断。在文化史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也从未中断。与其他先后消亡的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代谢的能力,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整理
材料二: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族融合。有学者统计, 自魏晋到南北朝,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口数多达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北朝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明确的说明: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 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同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2013~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2.2%,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13~2021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 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文明发展连续性的主要表现以及支撑这一连续性的深层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的优势。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间的茶叶贸易。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材料三: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 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 个成员。2019 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3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摘编自新华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印、中三角贸易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的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而成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以外的中外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填写上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6000~5000年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位于今江苏南京) 中出土了 142件“石钺”,如下图所示。钺身薄而轻巧,钺刃锋利,考古学家推测为军事兵器; 同时从墓葬等级以及随葬品规格来推断墓主人有极大可能为军事统帅。据此推断,当时( )
A. 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 B. 石器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C. 完整的权力结构建立 D.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 6000-5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距今约 6000-5000年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出现了代表军事统帅权利的“石钺”,军事指挥是早期国家形态所应具备的元素。因此,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石器主要用于生产领域,排除B项;完整的权力结构建立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项;距今约6000-5000年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 封建社会中皇室多与朝廷中的重要文武大臣进行联姻,因而权贵之女被立为后的几率较大,正是“子以母贵”。吕后专权之后,西汉皇室在择定皇后人选时,有意选择“母以子贵”,而不是“子以母贵”,主动避免与朝中权贵联姻。这一转变( )
A. 削弱了血缘纽带的影响 B. 意在保障汉室社稷稳固
C. 表明母系关系不受重视 D. 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皇室在择定皇后人选时主动避免与朝中权贵联姻,不利于权贵凭借外戚身份威胁统治,因此其目的是保障汉室社稷稳固,B项正确;无论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血缘纽带都无法削弱,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汉选后主动避免与朝中权贵联姻,并不代表没有外戚,无法说明母系关系不受重视,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调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 在地方任职的“外官不如京官”,自古有之,但“京官主动申请外调(到地方任职) ”的现象在唐朝后期却屡见不鲜。《旧唐书》记载,唐穆宗时,刑部侍郎薛放“孤孀百口,家贫每不给赡,常苦俸薄。放因召对,恳求外仟”。唐后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财政政策混乱 B. 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C. 科举取士入仕泛滥 D. 赋税制度变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割据,中央权力逐渐下移,担任地方长官获得的收入会超过京官,所以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B项正确;官员热衷担任地方官员主要是因为在地方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一定是财政政策混乱,排除A项;官员热衷担任地方官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并非因为科举取士入仕泛滥,排除C项;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并没有变动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4.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 恢复科举制,将时务策与经史时策分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区别
时务策 策试专对蒙古、色目人, 内容为朝廷时政, 一般不涉及经史, 主要考察对政事利弊的分析. 策题较短, 问题明确。
经史时策 策试专对汉人、南人, 内容为经学、史学, 主要考察对经史的理解与辨析或推问时政, 策题较长, 问题复杂。
据此可知,元朝( )
A. 科举考生的地位渐趋平等 B. 确立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C. 考试对象与内容较为明确 D. 选官用人制度日臻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元朝恢复科举制,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设置了不同科目,内容明了,说明元朝科举制考试对象与内容较为明确,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蒙古、色目人科举考试难度远远小于汉人、南人,说明科举考生的地位并不平等,排除A项;据所学,南宋后期确立程朱理学官方哲学地位,排除B项;根据所学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在科举录取方面存在差异,说明选官用人制度有待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曾言: “天下之事,有益于国而损于民者,权国为重,则宜从国; 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至于无损于国而有益于民,则智者不再计而决,仁者不宿诺而行矣。”这一言论( )
A.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 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C. 体现经世济民情怀 D. 否定儒家伦理纲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据本题材料“天下之事,有益于国而损于民者,权国为重,则宜从国; 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至于无损于国而有益于民,则智者不再计而决,仁者不宿诺而行矣。”可知,高攀龙认为天下事应该有利于国家,有益于民众,说明其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C项正确;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强调对专制皇权的批判,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天下之事的认识,无法体现个性自由解放,排除B项;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仍未摆脱儒家思想,并不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中国古代法律都严禁任意宰杀牛,到清代对随意屠牛行为的惩治更加严厉。《大清律例·兵律·厩牧》规定:“凡宰杀耕牛,私开圈店及贩卖与宰杀之人,初犯俱枷号两个月、杖一百:若计重于本罪者,照盗牛例治罪,免刺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再犯发附近充军。”清代屠牛律的颁行旨在( )
A. 顺应忌食牛肉的社会习俗 B. 保护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C. 宣扬儒家仁爱的传统思想 D. 维护封建王朝法律的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对随意屠牛行为的惩治严厉,结合所学可知牛在农业社会属于重要生产力,因此禁止随意宰杀牛有利于保护农耕经济持续发展,B项正确;顺应忌食牛肉的社会习俗属于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屠牛律中的惩罚严苛,并不能宣扬儒家仁爱的传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朝禁止屠杀牛,维护封建王朝法律的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 清末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大多把尚武作为其宗旨之一。比如创刊于1906年的《云南》杂志发刊词明确宣布:“执戈从戎,男子义务。为国为家,无海无陆。裹尸马革葬身鱼腹。光荣无限,愿望乃足。”清末尚武思想( )
A. 是传统儒学发展的产物 B. 表达了民族自强的诉求
C. 受洋务运动开展的影响 D. 体现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末尚武思想比较浓厚,这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环境相关,因此尚武表达了民族自强的诉求,B项正确;传统儒学发展与尚武思想关系不大,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已经破产,排除C项;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且尚武与维新思想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是晚清及民国初年河北沧州地区集市分布表。
地点 日期 主要交易物品
捷地镇 逢二、七日 粮食、牲畜、各种肉类、菜蔬、杂货
砖河镇 逢三、八日 粮食、牲畜、鱼肉、蔬果、杂货
北阁镇 逢二、七日 粮食、牲畜、鱼肉、蔬果、杂货
马落坡 逢五、十日 粮食、菜蔬、杂货
据此可知,晚清及民国初年沧州地区( )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D. 农村经济较为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及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晚清及民国初年河北沧州地区集市交易的物品以农产品为主,说明农村经济较为活跃,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生在城市,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集市分布以农业为主,不属于工商业市镇,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37年9月,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与太原绥靖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交涉谈判,在八路军活动区域、作战原则、指挥关系等问题上达成广泛的一致;1940年12 月,周恩来派朱家璧到云南卢汉的第一集团军做统战工作;1941年,他又派中共代表华岗到西康,同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联系,做他的工作。中共的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三三制”的贯彻实施
B 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 削弱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力量
D. 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和西南积极同国民党军队合作,有利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D项正确;“三三制”的贯彻实施主要在陕甘宁边区,与云南等地无关,排除A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抗日,无法削弱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在其制定时的主要争论之一,是遵循旧例要求企业强制注册,还是允许企业自愿注册。当时的全国人大法制部门采纳国际通行做法,最终确定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 )
A.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革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推动了城市对外开放 D.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领域的第一部法律”“采纳国际通行做法,最终确定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可知,当改革开放初期,商标法与国际接轨,确定自愿注册的原则,这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A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属于对内改革,不属于对外开放,排除C项;商标法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行,“国民经济恢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只能称为“有限君主制”。即使英王征服者威廉、理查二世、法王腓力四世等国王,通常被认为权力很大,但仍不具备宣称或实施“王在法上”的条件。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B. 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缺少法律意识和成文法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势力强大,凌驾于王权之上。同时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有限,并不能真正的实现王在法上,B项正确;中世纪的西欧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排除A项;当时集中而强大的王权确实尚未出现,但这是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不符合中世纪西欧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87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法律,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但这个实习和此后几年担任的行政公职均无报酬。这种情况直到1900 年开始给公务员发补助金才有所改变。这一变化( )
A. 使德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B. 杜绝了官员贪腐行为
C. 扩大了德国封建统治基础 D. 推动公共职务民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9年(德意志)。由题干中“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但这个实习和此后几年担任的行政公职均无报酬。这种情况直到1900 年开始给公务员发补助金才有所改变”等信息可知,德国公务员参加培训发补助金,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官员法治意识,推动公共职务民主化,D项正确;德国的文官制度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879年”,排除A项;选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没有封建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3. 20世纪初,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道家热”。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有积极作用。当时一篇文章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现在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欧洲“道家热”的兴起( )
A 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 缓和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初,德国兴起了“道家热”的思潮,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从侧面折射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家亟需休养生息,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道家思想对德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道家思想并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24年5月,联共(布)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工商业领域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国内市场,控制批发,监督私人资本的活动并将其排挤出商业之外。”这些提法( )
A. 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 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 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 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24年苏联。监督私人资本的活动并将其排挤出商业之外,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的做法不是纠正新经济政策,是否定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措施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旨在帮助二战结束后仍被迫流离失所的约100万欧洲平民。我们原定在三年内完成这项工作后解散;然而70多年过去了,需要我们帮助的被迫流离失所者人数从 100万增长到了1亿多。”这表明( )
A. 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B. 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时代主题
C. 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 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二战后难民人数迅速上升,可知难民问题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联合国难民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已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公元4、5 世纪,中原地区发生过的民族移动及以少数民族为最高统治者的诸政权,本质上都只是朝代的分合或更替的问题。此后,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的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本质上也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所以,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在历史上从未被外力所中断。在文化史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也从未中断。与其他先后消亡的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代谢的能力,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整理
材料二: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不仅推进了北魏国家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社会属性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族融合。有学者统计, 自魏晋到南北朝,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口数多达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北朝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明确的说明: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 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同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2013~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大大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2.2%,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13~2021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 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文明发展连续性的主要表现以及支撑这一连续性的深层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优势。
【答案】(1)表现: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并继续向秦汉时期发展,少数民族政权本质上是各民族上层的联合政权。原因: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
(2)如何实现:实行汉化措施,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3)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创新了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4)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第一问,根据材料“中国文明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秦汉时期的更高阶段发展...在元代和清代两度出现的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的皇朝,本质上也是各族上层统治者的联合政权”得出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并继续向秦汉发啊站,少数民族政权本质上是各民族上层的联合政权。第二问,根据材料“与其他先后消亡的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代谢的能力,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得出中国文明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实行汉化措施,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得出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创新了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小问4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拥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间的茶叶贸易。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材料三: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 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 个成员。2019 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3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摘编自新华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印、中三角贸易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
【答案】17. 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
18. 大量白银外流;中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 通过进出口贸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通过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洲。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根据材料“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得出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根据材料“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得出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根据材料“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得出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和中国。影响:根据材料“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英、印、中三角贸易中,大量鸦片被输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造成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得出通过进出口贸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根据材料“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得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得出通过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的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而成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以外的中外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文明的交流是一个碰撞、适应、融合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但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最终在今天的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但也同时存在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多样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文化。由此可知,文明交流首先会出现文化的碰撞,在碰撞中不断适应,最终实现融合,产生新的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佛教和基督教的传播都是在吸收融合了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才逐渐得到认可和接受,说明文明的交流是一个碰撞、适应、融合的过程。根据近代美国文化的形成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但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最终在今天的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但也同时存在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多样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文化。最后得出结论,文明交流首先会出现文化的碰撞,在碰撞中不断适应,最终实现融合,产生新的文化。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