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CDCDA 6-10 DCCBB 11-15 CBCBD
非选择题
16. (15分)
(1) 李斯、柳宗元的封建论主要反对“封建”, 支持郡县制。(2分)
顾炎武、袁枚的封建论主要肯定“封建”的积极作用。(2分)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暴露分封制的弊端。秦朝,李斯吸取这 节训,力主推行郡县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2分)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但柳宗元认为并非郡县制导致这一局面,主张继续施行郡县制。(2分)
李、柳二者都站在顺应中央集权,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立场上,肯定支持郡县制。(1 分)
明末清初,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朝政腐败。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导致这一局血,主张借鉴两种制度。(2分)
清朝大兴文字狱, 文化专制。袁枚认为分封制下宽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先秦思想的活跃局面,所以主张实行分封制。(2分)
顾、袁二者都不满于郡县制带来的过分集权,肯定分封制。(1分)
以上先哲的封建论因时而异,思考时代,价值多元。(1分)
17 (13 分)
自行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骑车成为时尚,受女性欢迎,反映了近代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社会的包容性增强; 自行车成为列强对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自行车车行依赖外国技术和原料,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政府颁布法规加强对自行车交通安全的管理,反映了政府市政管理职能加强,城市交通立法的发展。(每个角度信息1分,反映2分,4个角度共12分)
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展示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生活、交通以及人民观念的逐渐转变,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落后走上近代化的曲折道路。(1分)
18 (12分)
两会关注内容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1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发展,两会关注议题日益多样化。(背景2分)
文化社会事业议题逐步上升。文教、体育这些体现人民精神文化的议题呈现大幅度增长,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分)
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安定有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等与百姓密不可分的话题受到重视。(2分)
民主法制日益深入人心。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提出,民主法治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备受关注。(2分)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2分)
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转向“以人为本”、服务至上,重视“公民本位”的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2分)
以上5个角度,任意4个角度得8分。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两会主题不断丰富,以此可以洞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变迁。(1分)
19 (15分) 示例
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力图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然而,二战后,美国转而采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策略,致力于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这一转移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走向。(背景2分)
美国国际战略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二战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核技术上的突破,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其次,二战重塑了国际政治环境,英国经济衰退,美国意识到孤立主义已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转变策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后,美国着力推广民主制度和集体安全理念,增强了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基础。(三个角度9分)
美国国际战略的转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北约等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建立,主导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然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也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两个角度4分)普高大联考 试卷类型:A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
高 三 历 史 2024.3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 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外围水利系统,中部建有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 万立方米。这体现了当时
A.私有制已经出现
B.等级化社会确立
C.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D.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2.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3.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用“新学”派的观点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于熙宁八年(1075年)颁布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以此选拔拥护改革的官员。这表明当时
A.变法改革急于求成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政府力图统一思想 D.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4.据表1推断,明朝前期该地区
表1 明朝1368~1505 年徽州府祁门县土地买卖契约统计表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型和契约数量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8 宝钞7、银1
建文年间(1399 ~1402 年) 1 宝钞1
永乐年间(1403 ~1424年) 16 宝钞15、布1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17 宝钞4、布11、稻谷2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48 银17、布29、稻谷2
景泰年间(1450~1456年) 12 银10、布2
天顺年间(1457 ~1464 年) 7 银6、稻谷1
成化年间(1465 ~1487 年) 32 银32
弘治年间(1488~1505年) 14 银14
A.赋税变革推动白银货币化 B.土地兼并愈加严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5.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 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见图1)。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回应民族危机 B.调整经济布局 C.摒弃夷夏观念 D.沦为洋人朝廷
6.表2 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17 年)部分大事年表,据此可知
表2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 年 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 年 南方七省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孔祭天
1915年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年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A.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C.民众生活显著变化 D.社会转型历程曲折
7.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图2为1937年该校第二期招收的部分学员情况。据此可知,该校的主要任务是
A.团结民众建设边区政权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凝聚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D.提升干部军事政治素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以华北、华东为试点,展开高等院校的调整与改革。表3 为部分高校院系调整情况。这一调整
表3 部分高校院系的调整及重组情况
学校 性质 并入 迁出
清华大学 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 1.清华大学工学院 2.南京大学工科各系 文、理、法学院
北京大学 综合性大学 1.清华大学文、理、法学院 2.燕京大学文、理、法系
浙江大学 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 之江大学土木、机械系 文学院并入之江大学
工学院 独立学院 1.南京大学工学院 2.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 3.之江大学建筑系
天津大学 1.南开大学工学院 2.津沽大学工学院
A.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 B.促进了向社会主义转变
C.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9.如表4 所示,2004 ~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多次提及“合作”“共同”“促进”等词,这表明我国致力于
表4 2004~2013 年新年贺词“合作”“共同”“促进”的搭配词表
项目 搭配词
合作 交流 互利 友好 日益 依存 积极携手 文化 旗帜
共同 愿望繁荣借此机会利益促进应对 作出
促进 多边主义 文明 全球化 一道 和平 人类和谐 社会 发展 经济
A.深化睦邻友好关系 B.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C.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D.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规定,一个人窃取牛羊或船舶,如果它系宫廷的财产,则应对他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如果它系穆什钦努(非全权公民)之财产,则应对他科以十倍之罚金。由此可知,该法典旨在
A.规范司法程序 B.维护等级秩序
C.调节社会矛盾 D.保护私有财产
11.13 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 D.得益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12.1609 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政策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体现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推动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
13.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应当说,我们从制造一些原理开始吧,用这些原理就可以力求解释一切;而应当说,我们来对事物作出精确的分析吧,然后我们可以带着很大的疑虑去看看它们是否与某些原理有关。”该主张代表了哪场运动的理念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自然科学革命
14.1928年,苏联的工程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5%,且大都不掌握先进技术。为此,苏联增加工厂艺徒学校,发展各种职业讲习所,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等技术人才。这一做法可用于说明当时苏联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 B.探索经济发展道路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职业技术教育普及
15.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自由化趋于停顿,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导、区域化壁垒加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废除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衰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第16 题15 分,第17 题 13 分,第18题12 分,第 19 题15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建一郡县之辩
自古以来的“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
【李斯、柳宗元】
材料一 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弟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顾炎武、袁枚】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怎么)得而不穷,国乌(怎么)得而不弱!
————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一》
材料四 赖有封建……而诸侯敬,子弟从,则声名愈大,千万年后,犹知遵奉为师;使圣人生于郡县之世,三试明经不第,则局促于一邦,姓氏湮列沉,亦遁世无闷已耳,安见其有以自立于天下耶
————袁枚《再书封建论后》
(1)依据材料,概括以上两类观点的主要差异。(4分)
(2)分析说明上述差异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11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行车是近代工业社会中常见的大众交通工具,其变迁背后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
材料一 表5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年 11770 6984 544 9 11 - - - - -
1926年 50823 14600 - - -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 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约数),1926 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材料二 因“脚踏车(自行车)而最自如,飘然来去似凌虚”,颇受女性欢迎。“群雄粥粥竞纷华,独有英雄健美夸。十里商场用武地,双双驰骋自由车”。
——王富盛《从竹枝词看上海交通的近代化》
材料三 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 关平两,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1926年,大兴车行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并销向市场
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发布的《脚踏车取缔章程》在中国的自行车历史上具有里程式的意义,该章程是国人针对自行车交通安全发布的第一部法律法规。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民国时期时代的变迁”。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聚焦两会:倾听中国
表6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8年社会热点词汇统计
年份 社会热点词
1979年 四个现代化建设、调整国民经济、民主法制建设
1983年 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经济效益
1988年 深化改革、机构改革、稳定物价、民主法制建设
1993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1998年 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科教兴国、香港回归
2003 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西部犬开发、三农问题
2008年 科学发展、民生、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奥运、就业问题
2012年 改革、民生、教育公平、医疗改革、收入分配、行政诉讼法修改
表7 两会8年议题古比情况
议题 1979年 1983 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 2003年 2008年 2012年
改革与经济建设 39.6% 25.3% 23.7% 30% 29.4% 30.3% 19.3% 13.3%
就业与社会保障 0.9% 0.27% 3.7% 4.4% 4.8% 5.7% 7.3% 7.9%
医疗卫生 0 3.5% 4.8% 4.0% 4.8% 4.5% 6.3% 9.0%
民主法制 13.5% 8.4% 12.5% 11.7% 8.5% 6.7% 11.3% 11.7%
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两会关注内容的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10月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波士顿为他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造势演说的时候,对他的听众做出如下承诺:“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他的演说被视为捍卫了美国的中立政策,承诺让美国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听任战火延烧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几乎击垮了英国。
——伊恩·克肖《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 ~1941 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国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不断凸显。美国的民主制度和集体安全、民族自决权等理念远超英国,使美国更具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建立一个有助于国家利益实现的新霸权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其核心是建立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新型殖民主义。
——黄金辉、魏倩《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前后美国国际战略转移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