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6:09:08

文档简介

答案
1A 2C 3B 4B 5C 6B 7B 8A 9C 10C
11A 12C 13A 14C 15D 16B 17A 18D 19D 20C
21B 22C 23A 24B 25D 26D 27C 28C 29A 30B
31C 32B 33C 34B 35D 36B 37B 38A 39D 40C
[答案提示] 
41.
角度 综合以下两个角度作答,史实准确。 (1)角度一:从藩镇对抗中央削弱唐朝中央集权(或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及不对或少对中央财政上供削弱唐朝实力(或削弱唐军事、财政力量)等角度阐述藩镇削弱唐朝统治。 (2)角度二:从藩镇互相制衡削弱藩镇自身力量减缓中央政府危机和设置藩镇唐政府可分而治之延续统治及江南藩镇为中央提供财赋支持增强中央政府实力(或大多数藩镇服从中央)等角度论证藩镇存在延续唐朝统治
阐述 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2.(1)
信息 史料价值
据“侯国”“郡国”“时间”信息 可用来研究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有助于研究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据“侯国”“今地”信息 可用来研究汉初封国的地域分布问题
据“侯国”“初封时户数”“国除时户数”“年增长率”信息 ①可用来研究西汉前期的削藩问题; ②可用来研究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情况
据“侯国”“今地”“人口密度”信息 可用来研究西汉前期人口分布的情况
提取信息必须和史料价值匹配
(2)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区分一手和二手史料;辨析史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运用内推法、分析法、综合法、计量史学方法等进行研究。(任答四点即可)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来看,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该学者意在说明,嫡长制(  )
A.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 B.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3.※※※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体现了(  )
A.“以德治国”的思想 B.“敬天保民”的思想
C.“民为邦本”的思想 D.“忠君爱民”的思想
4.※※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峻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新增的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  )
A.世卿世禄趋于解体 B.晋卿势力不断膨胀
C.宗法体系逐渐强化 D.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5.※※※※战国时期,秦国规定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其所在基层什伍组织中的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以至于秦国出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社会风气。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B.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6.※※※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7.※※※※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
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8.※※※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
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9.※※※周公“制郊甸,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职能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理念有效落实
C.地方治理体系有序建构 D.郡县制具有较大优越性
10.※※※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 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 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1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
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 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
12.※※※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入关中而都之,此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西汉定都关中旨在(  )
A.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
C.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13.※※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14.※※※下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可知,在此期间(  )
项目 高祖 吕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平均 97 81 50 30 20
A.军功制为察举制所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15.※※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6.※※※※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如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这表明拨乱反正的核心是(  )
内容 出处
(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 《史记·三王世家》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 月表》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汉书·礼乐志》
A.结束农民战争 B.否定秦代暴政
C.继承秦的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
17.※※※※董仲舒曾在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对董仲舒非常尊重,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董仲舒对曰:“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董仲舒(  )
A.维护现存统治秩序 B.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C.倡导治国儒道并施 D.助推了诸侯势力的壮大
18.※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19.※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20.※※※汉武帝初期,十三州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调整(  )
A.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D.拓宽了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1.※有学者分析指出,汉世循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而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据此可知汉代(  )
A.承袭秦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儒学意识形态影响官吏评价
C.黄老无为思想成就汉世德政 D.天人感应促使生态环境改善
22.※※※※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 677 960 56 486 856
魏 263年 663 423 1 466 423 4 432 881 7 672 881
蜀 263年 280 000 940 000
吴 280年 523 000 2 300 000
西晋 280年 2 400 000 16 160 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23.※※※据《魏书》记载,496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服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
A.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汉化改制成果有限
C.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24.※※※※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  )
A.户籍体制的混乱 B.中央权力的削弱
C.赋役制度的瓦解 D.郡县制度的崩溃
25.※隋文帝时期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同时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使儒学中的“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的不同特点逐渐融合。这主要是因为隋朝(  )
A.新交通运输方式开创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D.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26.※※※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27.※(2023·山东模拟预测)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使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  )
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 B.坊市界限已经完全被打破
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 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
28.※※※武则天称帝后,对高宗时的“南选”制度进行完善,使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获得科举入仕机会。她还令九品以上官吏及一般百姓,皆可毛遂自荐。又遣存抚使十人分巡十道,举荐本道人才。这些举措(  )
A.契合了南北分卷选才的要求 B.完善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适应了政局变动的现实需要 D.提高了儒生的社会地位
29.※※“州郡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高山大川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和社会文化区。《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和唐朝的十道或者十五道都是依据这一特点划分的。这一划分(  )
A.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动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睐 D.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
30.※※※※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31.※白居易《赠友》诗:“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从材料可以看出,农民贫困是由于(  )
A.土地兼并的加剧 B.钱荒导致的物价上涨
C.赋税征收货币化 D.政府官员的巧取豪夺
32.※※※有学者在谈及魏晋政治时指出:“如果让皇权在官僚政治与士族政治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么皇权将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皇权固然必须给予官僚相当特权以换取其合作,但并不情愿让其分割其权势。”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皇权与士族特权间互相制衡 B.选官制度变革有一定必然性
C.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D.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33.※※※※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领袖的描述,这说明当时(  )
少数民族领袖 概况
匈奴族刘聪 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对草书、隶书及写文章都十分擅长
羯族石勒 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经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
鲜卑族慕容宝 崇尚儒学,擅长议论和写文章
A.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 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
C.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
34.※※※(2023·滨州邹平一中高三月考)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 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 D.提高了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35.※※※※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辞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36.※※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37.※※※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主张“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这反映出唐代(  )
A.政府限制粮食的商品化 B.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
C.重农抑商观念悄然转变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38.※唐朝时,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728年,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些现象说明了唐代(  )
A.民间信贷活跃     B.政府以农为本
C.经济纠纷较多 D.长途贸易发达
39.※※《通典》是一部记述从上古到唐安史之乱前的制度及文化变迁的通史,于801年由宰相杜佑完成编撰。与大多数历史文献以政治领域开篇不同,《通典》开篇的第一部分是《食货典》。这一做法(  )
A.削弱了政治对史学的影响 B.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广泛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 D.能更好地发挥史学社会功用
40.※※※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41.(2023·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
类型 渊源 政治 关系 财政 关系 军事 关系 例子
河朔割 据型 安史 降将 与中央 对抗 不上供 拥兵 自重 魏博、 卢龙、 成德、 淄青
中原阻 遏型 安史乱后 新兴藩镇 服从 中央 少上供 重兵牵 制骄藩 宣武、 武宁、 忠武
边疆防 御型 开元间的 沿边节镇 服从 中央 少上供 重兵戍 守边疆 灵武、 剑南 西川
东南财 赋型 开元 间的 采访 使 服从 中央 上供 驻兵 甚少 浙东、 浙西、 淮南、 福建
——据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材料二 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元]脱脱等《宋史·尹源传》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世纪里19个侯国的人口增长表(部分)
侯 国 所在 郡国 初封时 户数 国除时 户数 时间 (公元 前) 年增 长率 (%) 人口密 度(人数/ 平方千米) 今地 (摘者 注)
魏 其 琅琊 1 000 3 000 201— 154 2.4 45.9 山东 青岛
绛 阳 济南 740 1 500 201— 153 1.5 87.5 山东 济南
娜 沛 8 000 26 000 201— 152 1.6 5.5 安徽 淮北
成 涿 2 500 5 600 201— 151 1.6 48.8 北京
曲 周 广平 4 000 9 300 201— 148 2.8 177.4 河北 曲周
柳 丘 勃海 1 000 3 000 201— 143 1.9 35.4 河北 黄骅
资料来源:《汉书》,卷16。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页236~237。李氏的表中日期多有错误,这里已予以改正。人口密度的数字采自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第2期,页215以次。劳氏制表的材料是公元2年的,取自《汉书》卷28。年增长率是根据内推法得出来的,参见史密斯、劳普夫《人口统计:原理与方法》,页552~553。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提取表格信息,说明其对研究西汉历史的史料价值。
(2)据表格资料来源,归纳形成表格研究成果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