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2.2022 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 当时 (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 650 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
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苏美尔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两河地区依靠对外移民生存 B.法典指《汉谟拉比法典》
C.洪水导致苏美尔人对外掠夺 D.地理环境影响政治走向
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 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 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
A.实际作用有限 B.彰显王室权威
C.推崇宗教信仰 D.笼络社会上层
巴达里文化时期(约 BC4500 年—BC3800 年),埃及能生产器壁较薄的细陶(红光陶、黑光陶、黑顶陶)。当时的墓葬在同一个墓地,埃及先民往往会在坟墓中随葬一些物品,并按照固定的方位把
遗体侧身放置,墓葬中还出土了红海贝壳。据此无.法.得出的是( )
A.陶器是生产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B.埃及当时已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C.埃及先民已经具有原始宗教意识 D.埃及与红海沿岸地区存在经济往来
8.13 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
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作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达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13— 14 世纪后,基督教徒不光将绘画作为描述宗教教
义的工具,同时也利用绘画的审美功能来感动普通民众。这一转变表明,欧洲绘画( ) A.摆脱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 B.具有世俗化发展趋向
C.不拘泥于对现实的刻板描摹 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 )
A. 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说明婆罗门掌握世俗统治权
C.深受罗马万民法的影响 D.有利于维护既定的等级秩序
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
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
12.19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 1868 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至
1855 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 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据此可知( )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13.1901 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956 年, 自由党政府修改移民法,其中规定:
凡有杰出技术者,或对澳大利亚有用人才,不论人种肤色,都可移民来此发展,还可有资格成为澳 洲公民。1958 年,《移民限制法》被正式废止。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C.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旨在增强国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在宋代……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有学者称之为南海贸易体系。在该体系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
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有关该体系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各地区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②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而断绝
③造船工艺航海技术取得进步 ④设置榷场促进海上贸易繁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1689 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
A.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B.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16.十字军东征以后,威尼斯等地商人在与东地中海之间贸易中累积了大量财富,开始以艺术来美化自己的家乡和城市。雕刻品、绘画、建筑、音乐、诗歌和文学普遍描绘日常生活、骑士故事和冒
险情节,欧洲的文化因而变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随之减少。这证明( ) A.贸易发展加强了各地交流 B.意大利垄断了中西方贸易
C.商业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 D.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17-18 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 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
穿西服。民国政府在 1912 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
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 崇洋媚外”“ 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
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10 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8 分)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游牧民族大迁徙· 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 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 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 世纪, 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 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 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 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8 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10 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 分)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 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A C D B B B B D C C B A B C
二、材料分析题
17.(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
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
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18 .(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
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
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形成和发展。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
裂局面。
19.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阐释: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
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
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
内涵。
{#{QQABKQQQogAgAIIAARgCEQGQCAAQkBEAAAoGhEAAMAIAi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