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屈家岭遗址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可知人类在长江中游地区在农业发展、在利用自然方面的跨越,故选B项;“早期国家初始形态”不合逻辑,判断早期国家初始形态的要素有阶级分化、私有制、宫殿、礼器等,而材料仅提及稻、陶器、水利设施等,故A项错误;“成熟”不合时空,材料未涉及青铜制造业,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屈家岭遗址以外的其他遗址及其共性,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朝商业流通范围较广,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使得各地往来更加方便,商业流通也更加频繁,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商业的广泛流通,故选A项;这种商业现象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无为而治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长途贸易的繁荣昌盛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此时为汉朝,没有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通过“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的历史现象,可以判断科举制考试主要受各级政府官员的控制,而政府官员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故选B项;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公平是科举制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虽由地方官员主持,但材料中无法反映出结党营私的现象,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张载看来,佛教讲“缘起性空”,但却不能穷尽事物的本性,是不能作为真理而存在的,佛、道自身理论存在缺陷,穷理尽性是儒家心性学说的根本,而穷理便是体察气化流行实有的、客观的性质、规律,故选D项;张载通过批判佛、道对“性与天道”认识上的缺陷与不足来重振儒学之正统,但材料并未体现对道教的批判,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的观点,张载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故B项错误;“理性”偷换概念,“理性”与北宋“天理”完全不同,故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又由不同的群体创作,故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故选C项;材料是指出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但未体现文化观念的交融,故A项错误;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但明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有小说、吸取、歌谣等世俗文化,但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群体,故不能反映世俗文化的兴盛,因此D项错误。
6.【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判断,淮军装备表中先进武器的时间紧跟武器的发明时间,甚至部分武器装备先于西方国家列装,说明了淮军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潮流,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因此选D项;材料中是军事装备的更新,无法体现军事体制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洋务运动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但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淮军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没有扭转中外的差距,故C项错误。
7.【答案】B【解析】《卿云歌》是一首古典诗歌,歌颂舜帝禅位,歌词特点带有明显的古风特点,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而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多数人反对这首古风色彩浓厚的国歌,故选B项;新三民主义于1924年提出,故A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D项错误。
8.【答案】C【解析】《红色中华》为中华苏维埃的机关刊物,粮食突击运动是中央苏区时期,根据革命斗争形势需要,由于战争的紧急动员的需要开展的,故选C项;粮食突击运动跟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无关,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夸大了粮食突击运动的目的,故B项错误;根据图1所示,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不是土地改革,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可知,该动员有利于团结国民党和广大民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扩大抗日整体力量,故选C项;洛川会议召开时间是1937年8月,战争还未进入相持阶段,故A项错误;该动员是为了争取民众抗日,没有关于“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表述,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6年西安事变时已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现出来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从改革开放的经济“后卫”顺利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前锋”,故选A项;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浦东新区的开发都是上海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D项错误;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起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滚印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体现了阶级的逐渐诞生,反映了这一时期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对探索国家产生具有重大作用,故选A项;滚印主要是与国家权力有关,无法体现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苏美尔文明,无法反映文明的多元化特征,故C项错误;滚印是所有权和身份的标志,但不是君主制的产物,无法反映君主专制的建立,故D项错误。
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便是加强皇权”,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市民阶层的时代需求都会推动罗马法的复兴,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法国人并非不知道太平洋的存在,如此处理或许是因为彼时他们对太平洋地区缺乏兴趣。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德塞利耶的地图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法兰西海”,这与法国商人和君主企图打破西、葡垄断,在美洲拓殖的兴趣相一致,故选D项;人类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国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无关,故B项错误;16世纪法国、西、葡均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霍布斯认为管理国家的技艺并非来自一般的经验,而是从经验中提取的科学的、理性的法则,故选A项;材料均未体现B、C、D项,故排除。
15.【答案】B【解析】肯尼迪上台后更加重视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战略地位,他认为世界环境已经发生巨变,传统西方盟友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不应该为此把亚、非、拉等新兴国家作为对立面甚至抛弃它们。肯尼迪对第三世界的重视也是基于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活动,他对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以及对这些国家的外援都显得极度敏感,故选B项;传播自由主义思想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壮大第三世界力量不是肯尼迪的目的,故C项错误;70年代美国才进入到经济滞胀时期,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判断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这些技术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从而使这些技术又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了技术,没有科学的概念,故D项错误。
17.(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唐朝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天下一家”的思想;包含鲜明的正统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8.(1)特点:从业人数多;活动地区广;经营行业多;渗透能力强;商业资金分散;竞争力较弱。(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原因:政治局势的动荡,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等;交通格局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经济格局的变化;自身的弱点;重农抑商的政策;农本商末的传统思想;儒家传统观念。(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9.(1)历程:第一阶段:1066—1166年,以土地为纽带,建立起封君和封臣关系,规范封建权利和义务,形成贵族庄园和等级制。
第二阶段:1166—1350年,盾牌钱和《买地法令》的出现,推动工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削
弱了封建生产关系。
第三阶段:1350—1500年,封建主义经济逐渐走向衰亡,货币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共6分)
(2)变化:成员关系更加平等;活动范围扩大;悠闲生活方式多样化。(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原因:法国共和制逐步确立,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革命的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中产阶层群体日益扩大;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0.示例:
主题: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2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三幅宣传画描绘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新气象,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分)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和国家号召人民锻炼身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民可以把农产品自由定价,将自己生产的水果投入市场,提高收入(2分);1980年,国家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主动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市场,人民可以接触到可口可乐、芬达等外国商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分)
宣传画作品展现了百姓审美价值,承载了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对研究改革开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社会需求的变迁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如考生就其他角度进行阐释也可得分。)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 2024.4
(考试时间: 75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 5300-4500 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此前已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大量的陶器等。经过近 3 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迄今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具备了早期国家初始形态 B.体现了利用自然的文明跨越
C.证明了青铜制造业的成熟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伍被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的谋士,他指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这种历史现象得益于汉代( )
A.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长途贸易的繁荣昌盛 D.工商皆本的思想熏陶
3.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体现了国家意志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
4.北宋张载指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释氏便不穷理,皆以为见病所致。”这表明张载 ( )
A.批判佛道观念 B.崇尚格物致知
C.推崇道德理性 D.关注客观规律
5.明朝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这推动了明朝中后期( )
A.文化观念的交融 B.主流思想的异变
C.社会思潮的多元 D.世俗文化的兴盛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6页
6.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发明时间 国外装备 淮军装备
Gitling gun 加特林机枪 1862年 1864年美军开始装备 1873年
Mauser Model 1871 rifle 1871 式毛瑟步枪 1866年 1871年德国采用 1875年
Sneider rifle 斯奈德步枪 1866年 1867年英国采用 1873年
Lee rifle 李氏步枪 1877年 1879 年美国海军采用 1879年
Maxim gun 马克沁机枪 1884年 1887年英国、瑞士采用 1885年
表 1 部分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
通过表1,可以得知当时( )
A.军事体制取得创新发展 B.洋务运动遵循中体西用
C.中外差距得到较大扭转 D.近代军队把握时代脉搏
7.1921年,北洋政府将《卿云歌》定为正式国歌,歌词如下:“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这首国歌遭到了当时多数人的批评,是因为 ( )
A.新三民主义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图1为《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粮食突击运动”的画报。据图1推断,该运动旨在( )
A.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D.推进党的土地改革政策
9.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这一动员( )
A.其原因是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突出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性质
C.其作用是扩大抗日整体力量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第2页 共6页
10.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从改革开放的经济“后卫”顺利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前锋”。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2年,上海开放保险市场,美国友邦等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上海; 1993年,上海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全球化趋势加强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浦东新区的开发
11.图2 是苏美尔文明的滚印,这些早期的圆柱形印章成为所有权和身份的标志。它们由石头、玛瑙或贝壳等硬质材料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字和符号。这些材料( )
A.有利于探索国家的诞生 B.体现了奴隶经济的繁荣
C.印证了文明的多元起源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建立
12.有学者指出:到 12 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前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国家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便是加强皇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与时俱进的法律特点
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D.市民阶层的时代需求
13.16世纪法国的诺曼地图大都对太平洋地区进行留白或描绘不详,这与当时西、葡海图形成鲜明对比。相反,诺曼地图大都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德塞利耶的地图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法兰西海”。这反映了 ( )
A.人类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 B.法国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尖锐矛盾 D.法国早期殖民扩张的野心
14.在《利维坦》中,霍布斯曾谈到创立和维持共和国需要一种技艺,这种技艺存在于某些法则之中,就像算术和几何中的法则一样,而不是像打网球那样只在于实践。这说明霍布斯( )
A.倡导理性思维价值 B.宣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政治
C.主张建立契约国家 D.认为政体蕴含权力制衡因素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第3页共 6页
15.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强调“今天,保卫自由和扩大自由的巨大战场……是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是在日益觉醒的各国人民的国土上。他们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他们谋求结束不公正、暴政和剥削。”这说明,美国意在( )
A.传播自由主义思想 B.调整与苏联冷战的外交战略
C.壮大第三世界力量 D.联合亚非拉以消除滞胀危机
16.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科技革命主导技术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制造)、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技术综合。这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
A.促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 B.高新技术呈现日益群体化的趋势
C.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形成世界市场 D.推动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日益明确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 题 14分,第 18题12分,第 19题14分,第 20题 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编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材料二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8分)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第4页 共6页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 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1——15 世纪英国封建主义经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1066——1166年为第一阶段,因诺曼征服带来的军事、法律属性占据主导,经济特征被遮蔽,但仍然表现出潜在力量。1166——1350 年为第二阶段,经济特征因盾牌钱和《买地法令》等因素出现而逐渐凸显。1350—1500 年为第三阶段,货币支付和扈从契约的出现,表明经济特征已占据主导,这是封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从经济视角来看,这是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此为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内在经济逻辑。
—摘编自黄春高《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经济逻辑》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第5页 共 6页
材料二
19 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它与沙龙的最大不同在于成员之间相互平等。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人数与消费能力方面逐渐占据主流。随着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中产阶层越来越愿意把时间与金钱花费在悠闲娱乐生活之上。人们活动范围日渐扩大,旅游业慢慢成为中产阶层可以企及的新活动,从此开启了法国人对度假的痴迷。从沙龙到露天舞会,悠闲生活方式转变的背后,是法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旧制度向现代社会的真正更迭。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视角分析英国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世纪法国社交形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提取以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 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