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秦穆公西略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亲赐金鼓以致贺。南方楚国在北向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 民族融合加剧了华夷之争
C.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D.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2.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多次委命御史审讯案情,如"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等。这说明御史
A. 辅助君主深受信任 B. 拥有一定的司法权
C. 位尊权重等同丞相 D. 职掌多属临时派遣
3. 汉武帝时手工业者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商人相比较幸运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手工业已摆脱“末业"的地位 B. 政府鼓励发展手工业
C. 民营和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D. 政府政策侧重于抑商
4. 如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 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 一般士族 寒门
曹魏 61.6 6.3 32.1
西晋 54.2 35.6 10.2
A. 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B. 优秀官吏被大量选拔
C 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D. 九品中正制功能弱化
5. 唐朝时南方广修陂塘,”春贮水雨,夏溉旱苗”。五代至宋广修圩田,水边低地垦田,筑堤园之,兼具排、灌功能。唐宋时期这些做法
A.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促进了农耕技术的进步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6. 如图为1006一1083年中国人口与官员增长倍数对比曲线。导致图I两条曲线不重合主要因素是
A. 行政效率的低下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社会经济的发展
7.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从事各种转贩活动,“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宇内”。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 区域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D.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8. 清朝督抚制度规定,总督的职掌为“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
A.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B.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9. 中英《天津条约》部分条款规定,这表明当时
第二款 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第五款 大清皇上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
A. 国家外交主权遭受侵犯 B. 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
C. 中国外交近代因素增强 D. 传统朝贡体系不复存在
10. 1867年10月,总理衙门公布章程,规定:华商租买轮船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河湖各口;并照外国轮船例,向海关交纳船钞货税。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 提倡发展传统航运业 B. 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
C. 鼓励发展民办航运业 D. 支持官商合办轮船航运
11.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在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对此,有学者分析如表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如表学者有关武昌起义的分析
辛亥这年清政府忽然宣布广州、四川,两湖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要将其卖给外国人,于是激起了保路运动。川汉筑路的钱,主要来自绅商、地主甚至农民阶层,政府既要收回国有又不将股金变现归还,因此酿成了民变暴动。为了镇压川民暴动,清政府遂从湖北调兵,如此造成武汉地区兵力虚空,这个时机被革命党人及时抓住了。
A. 武昌起义爆发属于偶然事件 B. 历史叙述容易放大意外因素
C. 辛亥革命发展过程极其复杂 D. 历史研究需要重视偶然因素
12. 据统计,1912年全国各地共有商会794个,会员为196636人,1915年发展到1211个,会员增至238535人,分别比1912年增长52.5%和21.3%。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热情高涨 B.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C. 民国初年经济法制体系已经建立 D. 民国初年政治与经济同步发展
13. 1941年2月,国民政府将米面粉棉花棉布、煤炭、食盐、菜油等商品划定为日用重要物品,对“囤积居奇”作了明确的界定,并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举措
A. 导致了大后方物价迅速上涨 B. 意在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D. 适应了抗战艰苦阶段的需要
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用经济上无偿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政治上剥夺地主公民权的办法,迅速实现了高度平均的“耕者有其田”。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从根本上缩小了农村贫富差距
15. 1960年,中法间贸易额为5991万美元,1965年达12092万美元。同期,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额也从4565万美元增加至8573万美元。这表明当时我国
A. 意识形态外交有所淡化 B. 对外贸易出现蓬勃发展态势
C. 全方位的外交卓有成效 D. 与西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
16. 如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1981年 少数地区零星出现一些雇工经营的私营企业
1987年 雇工8人或8人以上的私人企业达22.5万家
1988年 私营企业增加了17.5万家
1990年 资产超过百万元私营企业有453万个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逐步发生变化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17. 梭伦时期,雅典公民可选举监督贵族统治的议事会。庇西特拉图统治时,他主宰了议事会。在其死后不久,克利斯提尼重建由全体选民选出的议事会,议事会为由所有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准备日程安排。这反映出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纷争不断 B. 公民共同管理成为时代要求
C. 主权在民造成城邦内部混乱 D. 公民参政旨在反对贵族统治
18. 公元前242年,罗马专门设立了处理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涉外法律纠纷的外事裁判官。他们在办案时,不断积累-些判例经验,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
A. 沿袭了罗马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促进了共和国的罗马化进程
C. 推动了罗马公法体系走向健全 D. 克服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
19. 有学者指出三权分立并不是指政府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分支独立执行各自的权力,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交流与合作;否则,任由各个部门各行其是,权力得不到必要的制约,结果恰好和分权的目的相反。该学者认为,三权分立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相互制约的有限政府 B. 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
C. 提高政府机构的合作效率 D. 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
20. 19世纪西欧大众化的报纸带着醒目的大字标题登载人们最感兴趣的故事.这些报纸以耸人听闻和娱乐为特点,不关注理性或者政治原则。大众戏院纷纷出现了,喜剧和音乐讽刺剧把成千上万的现众吸引到音乐厅中。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促使西欧社会财富急增 B.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文化创新
C. 工业革命推动群众休闲文化发展 D. 西欧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阁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了10余公里长的吴淞铁路,但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次年建成,全长9.7公里,名唐胥铁路。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材料二 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的影响。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并在城市接管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自1948年初开始,中共已就城市工作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在城市接管中注意城市工作的特性,反对和防止“左”领偏向,克服小农经济的保守落后习气,保持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正常,尽快恢复生产。这些指示对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应有的成效。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党的工作熏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主题报告,着重提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是在中共即将获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提出的最重要任务。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49年中共工作重点在乡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原因及其意义。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秦穆公西略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亲赐金鼓以致贺。南方楚国在北向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 民族融合加剧了华夷之争
C.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D.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南方楚国在北向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可得出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作用,排除A;材料与华夷之争无关,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分裂割据与争霸战争间的关系,排除D。
2.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多次委命御史审讯案情,如"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等。这说明御史
A. 辅助君主深受信任 B. 拥有一定的司法权
C. 位尊权重等同丞相 D. 职掌多属临时派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委命御史审讯案情”等信息可得出在皇帝的授权之下,御史拥有一定的司法权,B项正确;A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3. 汉武帝时手工业者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商人相比较幸运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手工业已摆脱“末业"的地位 B. 政府鼓励发展手工业
C. 民营和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D. 政府政策侧重于抑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手工业者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商人相比较幸运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重农抑商政策,因此这时期商业的发展受限制,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政府政策侧重于抑商,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没有摆脱末业的地位,A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手工业者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可知,这时期政府不鼓励发展手工业,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受到抑制,没有体现民营和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
4. 如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 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 一般士族 寒门
曹魏 61.6 6.3 32.1
西晋 54.2 35.6 10.2
A. 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B. 优秀官吏被大量选拔
C. 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D. 九品中正制功能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显示到西晋出身寒门的人数大大减少,反映门第影响加大,说明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故A正确;B说法片面,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寒门子弟大大减少,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题干显示九品中正的功能在不断强化,排除D。 故选A。
5. 唐朝时南方广修陂塘,”春贮水雨,夏溉旱苗”。五代至宋广修圩田,在水边低地垦田,筑堤园之,兼具排、灌功能。唐宋时期这些做法
A.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促进了农耕技术的进步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唐宋以来南方的水利灌溉工程有所发展,这些做法有助于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A正确;土地兼并和水利工程的修筑无关,排除B;农耕技术在唐代已经成熟,而且题干本身与农耕技术无关,排除C;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排除D。
6. 如图为1006一1083年中国人口与官员增长倍数对比曲线。导致图I两条曲线不重合的主要因素是
A. 行政效率的低下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是北宋时期,从数据可以看出当时官员增长倍数高于人口增长倍数,这主要是由于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机构,造成了冗官现象,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官员,故B项正确;行政效率与官员增长无关,排除A;阶层流动并不会使官员增长,排除C;经济发展,人口会增长,但官员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7.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从事各种转贩活动,“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宇内”。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 区域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D. 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明清时期,全国出现大量大小商人,从事各种转贩活动,商业活动“几遍宇内”,说明商业繁荣,商业资本十分活跃,故选D;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商业中心”的信息,排除C。
【点睛】
8. 清朝督抚制度规定,总督的职掌为“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
A.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B.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缓解中央与地方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督抚制度规定总督和巡抚各司其职,权责明确,这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官制,排除B。
9. 中英《天津条约》部分条款规定,这表明当时
第二款 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第五款 大清皇上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
A. 国家外交主权遭受侵犯 B. 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
C. 中国外交近代因素增强 D. 传统朝贡体系不复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派驻公使入驻北京,清政府派遣官员按照相关礼仪平等接待,这说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逐渐接受国际惯例,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因素增强,C正确;英国派驻公使进驻北京不是侵犯中国外交主权,排除A;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就已经被打破,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10. 1867年10月,总理衙门公布章程,规定:华商租买轮船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河湖各口;并照外国轮船例,向海关交纳船钞货税。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 提倡发展传统航运业 B. 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
C. 鼓励发展民办航运业 D. 支持官商合办轮船航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华商租买轮船只准在通商口岸来往”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清政府允许华商租买轮船并准许在通商口岸来往,说明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河湖各口”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但有一定的限制,而不是提倡航运业的发展,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得私赴沿海别口,亦不得任意进泊内地河湖各口”等信息可知,当时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但有一定的限制,而不是鼓励,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的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轮船航运,没有强调支持官商合办轮船航运,D项错误。
11.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在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对此,有学者分析如表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如表学者有关武昌起义的分析
辛亥这年清政府忽然宣布广州、四川,两湖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要将其卖给外国人,于是激起了保路运动。川汉筑路的钱,主要来自绅商、地主甚至农民阶层,政府既要收回国有又不将股金变现归还,因此酿成了民变暴动。为了镇压川民暴动,清政府遂从湖北调兵,如此造成武汉地区兵力虚空,这个时机被革命党人及时抓住了。
A. 武昌起义爆发属于偶然事件 B. 历史叙述容易放大意外因素
C. 辛亥革命发展过程极其复杂 D. 历史研究需要重视偶然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复杂因素造成的:先是清政府忽然宣布“铁路国有”,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要将其卖给外国人,于是激起了保路运动;接着是政府既要收回国有又不将股金变现归还,因此酿成了民变暴动;再就是为了镇压川民暴动,清政府遂从湖北调兵,如此造成武汉地区兵力虚空,这个时机被革命党人及时抓住了,从而武昌起义发生了。这说明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极其复杂,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武昌起义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必然的,而且抓住了有利时机,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真相的阐述,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既要重视偶然性又要重视必然性,故D项错误。
12. 据统计,1912年全国各地共有商会794个,会员为196636人,1915年发展到1211个,会员增至238535人,分别比1912年增长52.5%和21.3%。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热情高涨 B.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C. 民国初年经济法制体系已经建立 D. 民国初年政治与经济同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912年到1915年,商会会员人数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发展时期,商会会员增加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的热情高涨,A正确;通过题干只能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的热情,不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情况,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D不符合史实,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掌政局,有复辟倾向,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排除。
13. 1941年2月,国民政府将米面粉棉花棉布、煤炭、食盐、菜油等商品划定为日用重要物品,对“囤积居奇”作了明确的界定,并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举措
A. 导致了大后方物价迅速上涨 B. 意在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D. 适应了抗战艰苦阶段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1年2月”“将米面粉棉花棉布、煤炭、食盐、菜油等商品划定为日用重要物品”“对‘囤积居奇’作了明确界定”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这时期对“囤积居奇”严厉惩罚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即适应了抗战艰苦阶段的需要,D项正确;这时期对“囤积居奇”严厉惩罚有利于稳定物价,而不是迅速上涨,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对“囤积居奇”严厉惩罚主要是为适应抗战的需要,而不是为强化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项错误;我国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采用经济上无偿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政治上剥夺地主公民权的办法,迅速实现了高度平均的“耕者有其田”。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从根本上缩小了农村贫富差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无偿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农民加入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公社化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C;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5. 1960年,中法间贸易额为5991万美元,1965年达12092万美元。同期,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额也从4565万美元增加至8573万美元。这表明当时我国
A. 意识形态外交有所淡化 B. 对外贸易出现蓬勃发展态势
C. 全方位的外交卓有成效 D. 与西方国家关系实现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说明6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外交有所淡化,A项正确;“蓬勃发展”表述过于夸张,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当时中国还没有全方位的外交,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16. 如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1981年 少数地区零星出现一些雇工经营的私营企业
1987年 雇工8人或8人以上的私人企业达22.5万家
1988年 私营企业增加了17.5万家
1990年 资产超过百万元的私营企业有453万个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逐步发生变化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私营经济大量的存在,并且不断的发展,反映出市场因素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的增强,D正确;材料信息能够反映出私营经济不断的发展,但是并不能说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A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开始确立的,B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当时中国基本实现了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C排除。故选D。
17. 梭伦时期,雅典公民可选举监督贵族统治的议事会。庇西特拉图统治时,他主宰了议事会。在其死后不久,克利斯提尼重建由全体选民选出的议事会,议事会为由所有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准备日程安排。这反映出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纷争不断 B. 公民共同管理成为时代要求
C. 主权在民造成城邦内部混乱 D. 公民参政旨在反对贵族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梭伦时期……庇西特拉图统治时……克利斯提尼重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从梭伦改革到克利斯提尼改革过程中雅典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体现了贵族统治议事会到一个人主宰议事会再到由全体选民选出议事会的过程,体现了公民要求共同管理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健全的过程,没有体现派系纷争,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从梭伦改革到克利斯提尼改革过程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城邦内部的混乱,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公民共同管理成为时代要求,没有强调公民参政目的是为反对贵族统治,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8. 公元前242年,罗马专门设立了处理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涉外法律纠纷的外事裁判官。他们在办案时,不断积累-些判例经验,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
A. 沿袭了罗马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促进了共和国的罗马化进程
C. 推动了罗马公法体系走向健全 D. 克服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克服了公民法狭隘的民族性,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罗马法形成完成的体系是在《民法大全》颁布之后,C排除。故选D。
19. 有学者指出三权分立并不是指政府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分支独立执行各自的权力,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交流与合作;否则,任由各个部门各行其是,权力得不到必要的制约,结果恰好和分权的目的相反。该学者认为,三权分立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相互制约的有限政府 B. 保障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
C. 提高政府机构的合作效率 D. 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观点认为三权分立不是各个部门之间互不交流合作,如果是各机构分支独立执行各自权力,反而难以实现分权制衡的目的,由此可知,学者认为三权分立的直接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有限政府,A正确;题干内容与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无关,排除B;C不是三权分立的直接目的,排除;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大是通过联邦制实现的,而非三权分立,排除D。
20. 19世纪西欧大众化的报纸带着醒目的大字标题登载人们最感兴趣的故事.这些报纸以耸人听闻和娱乐为特点,不关注理性或者政治原则。大众戏院纷纷出现了,喜剧和音乐讽刺剧把成千上万的现众吸引到音乐厅中。这反映出
A. 工业革命促使西欧社会财富急增 B.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文化创新
C. 工业革命推动群众休闲文化发展 D. 西欧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内容描述的是大众媒体内容的变化以及民众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即报纸以耸人听闻和娱乐为特点,不关注理性或者政治原则。大众戏院纷纷出现了,喜剧和音乐讽刺剧把成千上万的现众吸引到音乐厅中。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随着经济发展,群众休闲文化发生了变化,C正确;题干未提及西欧社会财富的增加,排除A;文化创新得益于经济发展,B排除;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阁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答案】(1)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三省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规范化,制度化。
(2)意义: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奠定了古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格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得出决策和行政分离;根据“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避风港结合所学得出三省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根据“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得出规范化,制度化。
(2)意义:根据“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得出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根据“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根据“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得出使君主专制体制趋于完善、奠定了古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格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点睛】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了10余公里长的吴淞铁路,但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次年建成,全长9.7公里,名唐胥铁路。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材料二 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的影响。
【答案】(1)背景: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
(2)影响:巩固了新生政权;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可知,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可知,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根据材料“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根据材料“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可知,铁路修建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修建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并在城市接管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自1948年初开始,中共已就城市工作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在城市接管中注意城市工作的特性,反对和防止“左”领偏向,克服小农经济的保守落后习气,保持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正常,尽快恢复生产。这些指示对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应有的成效。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党的工作熏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主题报告,着重提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是在中共即将获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提出的最重要任务。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49年中共工作重点在乡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表现: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在乡村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乡村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战胜利后,中共在乡村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2)原因: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干部不谙熟城市工作。
意义:有利于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维护城市稳定;有利于中共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解析】
【分析】
【详解】 (1)表现:根据所学,可从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在乡村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乡村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战胜利后,中共在乡村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等分析回答。
(2)原因:根据“中共即将获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得出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根据“在城市接管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得出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根据“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得出许多干部不谙熟城市工作。意义:根据“要求在城市接管中注意城市工作的特性”得出有利于城市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保持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正常”得出有利于维护城市稳定;根据“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得出有利于中共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