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恒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
高三4月历史检测卷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早在春秋战国财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 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 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 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 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没有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偏重实践的古代地缘政治思想”,而“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
A. 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 B. 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
C. 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 D. 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朝科举录取的官员中,士族和没落士族占比较多,寒门子弟比重小,说明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选官涉及士族和寒门子弟,无关体现多元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平民与贵族入仕机会并不相同,排除C项;怀柔政策是和战争手段相对应,用温和的政治手段笼络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使归附自己,材料无法体现怀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3. 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
C. 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 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并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材料未体现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4.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把分散在各大学的理工科的系和专业抽出来,成立独立的理工科学院;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备独培训班、训练进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培养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 B. 积累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训经验
C. 建立支撑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 D. 发展改革才农大众的人民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建国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国家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所以“成立独立的理工科学院”与“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而“积累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训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建立支撑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体现为国家对于某个行业与某个企业的付出,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教育领域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工业人才,没有体现“人民教育”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5. 改革开放以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史学界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基本线索等方面的理论创造获得了一批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 )
A. 有助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B. 源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提出
C. 表明中国史学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D. 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研究强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理论创造,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这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A项正确;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有关,但不是源于它们的提出,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在某些方面的理论创造,并没有提及中国史学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这些研究是在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 “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尘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 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 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 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 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人使用芦苇秆作为笔,泥板作为书写材料,表明了为了有效管理土地、牧群、资源分配和灌溉计划等复杂事务,人们发明和使用了一套书写系统。因此,可以看出生产实际需要是推动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是文字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没有表现为“收取地租”的现象,排除A项;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表现为埃及文字系统,中国甲骨文系统的出现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文字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生产需要与文字产生”,而“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是画家昆丁·马西斯创作于 1514年的作品《银钱兑换商夫妇》。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中男子在称金银,女子在翻阅画着圣母子的经书,但专注地观察丈夫的活动
A. 当时人们面临信仰危机 B. 价格革命促进社会转型
C. 理性主义影响绘画创作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4年(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男子在秤重金银,对商业活动十分积极,而女子在一边翻阅画着圣母子的经书,尽管这表明她仍在坚守着宗教信仰,但她的目光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商业活动,表明经济发展已经对传统的伦理观念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银钱兑换商夫妇在称金银,未体现信仰危机等相关内容,排除A项;图画并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对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度,尤其是从经济到社会层面的转型,排除B项;《银钱兑换商夫妇》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未涉及理性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8. 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 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 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 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9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科学和工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年轻人的教育课程中却缺少这些内容,这会使英国的工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表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并不是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A项。
9. 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说明( )
A. 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C. 改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D. 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代,新兴经济体往往对全球经济波动非常敏感,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问题,它们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到了2008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兴经济体的表现相对较好,没有像之前那样遭受重创。这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政策反应以及金融体系等方面可能已经变得更加稳健和有韧性,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上升,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于“南北关系”的看法,无法得出“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而“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8世纪,英国下院经常借助公众舆论的压力对政府的有关事务进行调查,而且议会对政府提出的质询事例越来越多,在议员进行听证时,还常常要求有关部门的大臣提供证人。这一状况( )
A. 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 有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
C. 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D. 表明议会实际控制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下院对政府进行质询,据所学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对政府保持常态的质询权,甚至有权要求解散政府,可见这体现了代议制的特征,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官制度,排除A项; 材料体现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对政府的质询权,据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效率提高的认识,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英国代议制下,议会选出内阁首相,政府对议会负责,但不能说议会控制政府,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据云梦秦简记载:采矿两次评为下等,“赀 (罚)啬夫一甲,佐一盾”;三年连续评为下等,“赀啬夫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大(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这说明秦代( )
A. 突破“工商食官”格局 B. 实行严格的什伍连坐制
C. 强化经济指标考核制 D. 设置专吏管理民营作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材料中“采矿两次评为下等,“赀(罚)啬夫一甲,佐一盾”,三年连续评为下等,“赀啬夫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说明秦代强化经济指标考核制,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工商食官”格局,工商食官是指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管理严格控制,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什伍组织的信息,也没有提到连坐,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营作坊的信息,无法得出秦代设置专吏管理民营作坊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816年,英国立法实行金本位制,铸造“沙弗林金币”,随后又宣布英纸币可随时、无条件兑付该金币。1825年,英国要求其殖民地统一使用英镑。直到1917年的百年间,英国政府一直维持了沙弗林金币稳定。英国此举( )
A. 增强了经济扩张的力度 B. 解决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C.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有利于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16-1917年中国。据材料,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推动英镑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有利于英国的经济扩张,A项正确;金本位制不能完全避免货币币值波动,并未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排除B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非金本位制,排除C项;英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需要殖民地在经济上依附宗主国,而非支持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 B. 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
C. 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 D.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所划分的四个阶段均围绕着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这一主题展开。从统购统销政策变革到市场化改革的酝酿,再到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以及民生主旨下的调控机制健全,最后到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结构性调整,这一系列阶段都直接关联到粮食作为中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与政策调控问题,D项正确;“对外贸易”与材料“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排除A项;“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旨“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而“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到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A.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发展了多种类经营模式 D. 推动了城乡交流和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许多从乡村、集市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这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南宋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工商业市镇得益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未涉及工商业经营模式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本土化倾向。下列选自东晋文献中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A. 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B.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C. 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D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奉亲而敬君”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这一观念体现了佛教进入中国后,同中华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体现的是佛教对世俗政治局限性的批判,排除A项;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对辩证思维的运用,排除C项;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是对传统政治观念禁区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东撤去对付安禄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虚,吐蕃人乘机扩张,占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原来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西迁至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东扩,把伊斯兰教传到新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当时( )
A. 中断了中外的经济联系 B. 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 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D. 导致阿拉伯垄断东西方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唐朝、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撤走驻扎西域的军队,影响了中国对西域的控制,从而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西域地区,没有提及华北地区,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 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956年)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不仅从宏观层面深刻体认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更努力探索一套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理念。不同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地缘空间维度上建立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胸怀天下观突破了局限于国家自身利益的狭隘国际观。
——摘编自牛牧晨《胸怀天下观对西方空间理论的三重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主义”的内涵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观呈现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的意义。
【答案】(1)解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方主战场;国际援助的支持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抗战形势得到极大改善。
(2)原因: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加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兴起。
(3)意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解释: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西方主战场;国际援助的支持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国的抗战形势得到极大改善。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和新中国。材料一:根据材料“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根据材料“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材料二:根据材料“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
【小问3详解】
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不仅从宏观层面深刻体认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更努力探索一套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理念”可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根据材料“不同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地缘空间维度上建立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胸怀天下观突破了局限于国家自身利益的狭隘国际观”可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殖民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它既破坏旧式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为西方式社会的建立创造条件。因此,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模式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受殖民化影响不大,现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2)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虽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但选择过程曲折复杂。(3)完全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其现代化的启动和模式选择,深受原宗主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不过,所有这些类型都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二战以后它们在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转换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就凸现了出来。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倘若只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超精密的科学技术,而缺乏一股精神的凝聚力,那我们国家是很危险的。如此,国家就失去了精神支柱,难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最后必然会走向土崩瓦解。我们还是必须设法保留我们基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凌翔、陈轩《李光耀传》
(1)请分别举例对应二战前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三大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概括二战后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推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欠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案】(1)第一类是原发内生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第二类是后发外生型,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第三类是原发外促型,典型的例子是中国。
背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许多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地位,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如联合国的成立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事务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平台。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使得欠发达国家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自身发展,并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国际援助和合作的加强,包括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注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有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才能确保国家的精神凝聚力。结合国情,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力量,更不能失去自我,沦为其他国家的附庸。注重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只注重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后的世界。举例:根据材料一“(1)受殖民化影响不大,现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2)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虽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但选择过程曲折复杂。(3)完全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其现代化的启动和模式选择,深受原宗主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类是原发内生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第二类是后发外生型,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第三类是原发外促型,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一“所有这些类型都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二战以后它们在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转换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国际援助和合作的加强等方面归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许多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地位,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如联合国的成立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事务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平台。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使得欠发达国家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自身发展,并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国际援助和合作的加强,包括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后的世界。注意:根据材料一“ 殖民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它既破坏旧式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为西方式社会的建立创造条件。”“现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深受原宗主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和材料二“若只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超精密的科学技术,而缺乏一股精神的凝聚力,那我们国家是很危险的。”“必须设法保留我们基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可归纳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有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才能确保国家的精神凝聚力。结合国情,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力量,更不能失去自我,沦为其他国家的附庸。注重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避免只注重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从唐帝国中期开始,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态势。洪州(南昌)、江州 (九江)、吉州 (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在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江西似乎回到相对封闭的格局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实业救国,提出要沟通大江大河,把赣粤运河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国弱民贫限制了理想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在蓝图中,既有与历史对接的赣粤运河,还有与时代相通的浙赣运河,这将使江西实现新的腾飞!
——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并概括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
【答案】(1)地位:交通运输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提高了江西的政治地位。
(2)原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出海口,江西河运衰落;九江开辟为通商口岸,重要交通枢纽被英国控制;政治局势动荡,导致人口减少;工业发展成为历史潮流,江西作为农业大省优势不再;近代交通的落后。
特征:汲取先辈智慧;借助国家发展战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实施过程曲折,达成意志坚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江西(中国)。关于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据材料“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可知,交通运输的枢纽;据材料“洪州(南昌)、江州 (九江)、吉州 (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可知,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据材料“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据材料“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并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江西的政治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现代江西。第一小问,关于近代江西“落后”原因,据材料“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可知,近代交通的落后;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广州不再是唯一出海口,江西河运衰落;近代江西九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九江被列强所控制;此外,近代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人口大为减少,运河的优势不在;运河主要在农业时代发挥作用,近代在工业化浪潮下,江西的农业大省优势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小问,关于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据材料“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可知,借助国家发展战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可知实施过程曲折,达成意志坚定;据所学可知,江西运河战略如何实施,我国从各地运河的开发中汲取智慧营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人口迁移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
评析:我认为以上观点合理,人口迁移是原居住地外推因素和新居住地内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江南地区相对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开发,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
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地矛盾尖锐,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而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
总结: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是人口流出地“推”和人口流入地“拉”共同作用的结果,材料中关于“推拉模型”的人口迁移理论是合理的。(示例仅作参考,考生符合要求、言之有理、表述充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评析类)。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中国。首先确定观点,据材料“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确定观点,如人口迁移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析,先指出对该观点的看法,如我认为以上观点合理,人口迁移是原居住地外推因素和新居住地内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如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江南地区相对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开发,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地矛盾尖锐,生活艰难,而东北、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而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强调其合理性,如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是人口流出地“推”和人口流入地“拉”共同作用的结果,材料中关于“推拉模型”的人口迁移理论是合理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恒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
高三4月历史检测卷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早在春秋战国财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 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 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 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 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2.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
A. 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 B. 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
C. 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 D. 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
3. 1921年5月1日,在江西革命团体改造社的组织下,南昌召开第一次庆祝劳动界大会。改造社首倡者袁玉冰担任大会主席,向劳动群众作了《劳工神圣纪念日》的报告,宣传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历史作用。据此可知,当时( )
A.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
C. 社会革命得到普遍的支持
D. 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形成
4.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把分散在各大学的理工科的系和专业抽出来,成立独立的理工科学院;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备独培训班、训练进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培养工业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 B. 积累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训经验
C. 建立支撑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 D. 发展改革才农大众的人民教育
5. 改革开放以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史学界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基本线索等方面的理论创造获得了一批很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 )
A. 有助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B. 源于“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提出
C. 表明中国史学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D. 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6. “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尘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
A. 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 B. 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C. 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 D. 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
7. 下图是画家昆丁·马西斯创作于 1514年的作品《银钱兑换商夫妇》。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图中男子在称金银,女子在翻阅画着圣母子的经书,但专注地观察丈夫的活动
A. 当时人们面临信仰危机 B. 价格革命促进社会转型
C. 理性主义影响绘画创作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
8. 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 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 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 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9. 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0年,当世界经济感冒时,新兴经济体就会罹患肺炎;而在2008年,当七国集团罹患肺炎时,新兴经济体仅仅得了感冒”。这说明( )
A. 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 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C. 改善南北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D. 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依存性加强
10. 18世纪,英国下院经常借助公众舆论的压力对政府的有关事务进行调查,而且议会对政府提出的质询事例越来越多,在议员进行听证时,还常常要求有关部门的大臣提供证人。这一状况( )
A. 推动了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B. 有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
C. 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D. 表明议会实际控制政府
11. 据云梦秦简记载:采矿两次评为下等,“赀 (罚)啬夫一甲,佐一盾”;三年连续评为下等,“赀啬夫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大(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这说明秦代( )
A. 突破“工商食官”格局 B. 实行严格的什伍连坐制
C 强化经济指标考核制 D. 设置专吏管理民营作坊
12. 1816年,英国立法实行金本位制,铸造“沙弗林金币”,随后又宣布英纸币可随时、无条件兑付该金币。1825年,英国要求其殖民地统一使用英镑。直到1917年的百年间,英国政府一直维持了沙弗林金币稳定。英国此举( )
A. 增强了经济扩张的力度 B. 解决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C.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有利于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
13. 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 B. 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
C. 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 D.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14.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到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A.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发展了多种类经营模式 D. 推动了城乡交流和繁荣
15.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本土化倾向。下列选自东晋文献中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A. 王侯虽以存存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B.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C. 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D.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
16. 历史学家葛剑雄指出,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西域的唐朝军队东撤去对付安禄山,造成了西域兵力空虚,吐蕃人乘机扩张,占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原来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人西迁至塔里木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东扩,把伊斯兰教传到新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当时( )
A. 中断了中外的经济联系 B. 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 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D. 导致阿拉伯垄断东西方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我们的党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提出了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后来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命令红军改编为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作战,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 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956年)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不仅从宏观层面深刻体认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更努力探索一套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理念。不同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地缘空间维度上建立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胸怀天下观突破了局限于国家自身利益的狭隘国际观。
——摘编自牛牧晨《胸怀天下观对西方空间理论的三重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主义”的内涵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观呈现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观”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殖民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它既破坏旧式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为西方式社会的建立创造条件。因此,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模式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受殖民化影响不大,现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2)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虽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但选择过程曲折复杂。(3)完全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其现代化的启动和模式选择,深受原宗主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不过,所有这些类型都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二战以后它们在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转换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就凸现了出来。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倘若只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超精密的科学技术,而缺乏一股精神的凝聚力,那我们国家是很危险的。如此,国家就失去了精神支柱,难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最后必然会走向土崩瓦解。我们还是必须设法保留我们基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凌翔、陈轩《李光耀传》
(1)请分别举例对应二战前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三大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概括二战后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推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欠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什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通过长江、赣江与唐代兴建的大庾岭古道连接,形成了中原通往岭南的国道,江西由此成为南北贯通的中轴。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通道裹挟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从唐帝国中期开始,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态势。洪州(南昌)、江州 (九江)、吉州 (吉安)、饶州(上饶)乃至南端的虔州(赣州)等城市皆因临水交通便捷而崛起成为一方的经贸中心。进入宋代,江西人文鼎盛,经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宋代文坛各领风骚,而后的黄庭坚、杨万里、辛弃疾、文天祥也如星光闪耀。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形成,“无江西人不成码头”在运河一线成为风景。在运河的治理过程中,江西的朝中贤达如欧阳修、王安石、侯叔献、万恭等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近代以来,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不再顺畅,大庾岭古道也逐渐趋于清冷,这条自唐宋到明清时期繁忙的国脉开始萧条,江西似乎回到相对封闭的格局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实业救国,提出要沟通大江大河,把赣粤运河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但国弱民贫限制了理想的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开凿赣粤运河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但交通部门水运网方案的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而耽搁。在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江西“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江西正在绘制一幅国内大循环的水运蓝图——浙赣粤运河。在蓝图中,既有与历史对接的赣粤运河,还有与时代相通的浙赣运河,这将使江西实现新的腾飞!
——摘编自谢光前等《流动的运河与江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运河在江西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西“落后”的原因,并概括现代江西运河战略的特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