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教学目标
导入学习
图文资料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小结归纳
拓展训练
课后作业
刘鹗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 鹗(铁云)
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最早版本的封面、封里及插图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刘鹗 《老残游记》
李伯元 《官场现行记》
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清 刘鹗
刘鄂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
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
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而《明湖居听
书》选自第二回,主要是赞颂说书艺
人超群的演唱技艺的,鲁迅先生评论:
“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
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之一。
四大谴责小说:
刘鄂《老残游记》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预习检测: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人的气质和风度)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比喻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宛转。)
4.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看)
5.几啭之后,又高一层。
(鸟儿宛转地叫)
6.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抑止)
(通“稍”、稍微、略微)
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演唱的起始
——演唱的发展
——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像熨斗熨过
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
听觉、味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听觉、视觉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听觉、感觉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听觉、视觉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视觉
有关“通感”的知识:
钱钟书《谈艺录》: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
打通或交通。 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
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
一点上不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
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
受,这些就是“通感”。
摘自《互文·通感·博喻》
“通感”也叫“移觉”: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
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
修辞方式。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通感”的修辞格都有哪几类?
1.形容的“通感”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
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
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2.比喻的“通感”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 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导入学习: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感受音乐的节奏音调和音乐和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学习本文通过描述具体生动
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音乐的写法。
3、真切地领略音乐之美。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
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文资料: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
刘鄂(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练生,清末丹徒人。研究过数学,水利学,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黄河郑洲段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功升任知府。庚子后,因向俄军买太仓谷赈饥民而遭弹劾,以罪流徙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明湖居听书》选自第二回,主要是赞颂说书艺人超群的演唱技艺的,鲁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初读文本: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快速默读全文:
作者在明湖居先后听了哪几段演出?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
黑妞说书
白妞说书
琴师弹奏
琴师弹奏
外貌:
初奏:
轮指:
先抑后扬
甚为丑陋
入耳动心
不甚留神
黑妞演唱
外貌:
演唱:
先扬后抑
朴素洁净
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初不甚大”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演唱的起始
——演唱的发展
——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
——演唱的结束
白妞说书
研读文本: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自读文中描写白妞说书的语段,白妞说书时,她的声音有哪些变化?作者是如何来描绘她的歌声的?
思考:
初不甚大
熨斗熨过 (触觉)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视觉)
一条飞蛇在黄山 ……(视觉)
放那东洋烟火 (视觉)
陡然一落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越唱越高
吃了人参果( 味觉)
为了突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文中除了直接描写她的歌声外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衬托
提示:
①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
1.戏园盛况 ②
(以景衬人)
③
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衬托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
说明白妞说书雅俗共赏,衬托说书造诣深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2.琴师的弹奏----抑扬顿挫,入耳动听
黑妞的演唱----以为观止矣
衬托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以人衬人)
小结归纳: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明湖居听书
侧面描写
戏园盛况:轰动泉城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秀而不媚
清而不寒”
白妞说书:运用通感
布置作业:
欣赏《春江花月夜》,写一段赏
析文字。
要求:一、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必须用通感修辞。
要求:
一、找准感觉,即你的喻
体要跟课文的喻体达到神似;
二、能成片段更好,仅仅
一个比喻句也行。
拓展阅读: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这首诗(内容在此点击)是如何让你感受到音乐之美的?
琵 琶 行
白居易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课后作业:
导入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目标
2、“以画显声”是一种描写声音的方法,请
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描写一种(或几种)你
所熟悉的声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选做)
1、抄写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并作点评。 (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