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05 专题突破(复习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满分冲刺复习攻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05 专题突破(复习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满分冲刺复习攻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部编人教版 历史(初中)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七下期末满分冲刺复习课件
期末复习05:专题突破
【满分冲刺】专辑包含:复习课件+知识清单+专项训练+期末检测,四大体系,助力期末复习,夺取满分!

专题建构

专题精练
七下历史复习目录

知识梳理
小专题(一)、隋唐以来的盛世局面及政治制度
01 专题建构
知识点一:隋唐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朝代 特征 内容 影响
隋唐 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积极: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02 知识梳理
朝代 特征 内容 影响
隋唐 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宋 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实行地方分权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了外来侵略,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④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朝代 特征 内容 影响
元朝 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 (1)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2)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2)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军民事务 (3)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朝代 特征 内容 影响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明初: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2)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延伸—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时代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作用
趋势
西周
秦朝
元朝
地方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央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一方面巩固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另一方面随着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二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参决。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明太祖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相权威胁到皇权统治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
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特点-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影响-加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实证
军机处
①雍正
②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实权。
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知识点二:科举制的演变。
朝代 贡献 阶段
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完善阶段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明朝 八股取士 衰落阶段
清朝 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历史解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
科举制
直接目的-选拔人才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知识点三:隋朝及以后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朝代 措施
隋朝 建立三省六部制、开科举
北宋 把地方财权、军权等收归中央;设禁军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特务机构,削藩。文化上:八股取士
清朝 政治上:设立军机处。思想上:大兴文字狱
考点延伸—秦、隋比较
比较 秦朝 隋朝
分裂后又统一
制度创新
灭亡原因
大工程
为后世提供教训
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实现统一
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实现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暴政、农民起义
长城
大运河
西汉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知识延伸—皇权强化-思想专制
1
焚书坑儒
秦朝
3
八股取士
明朝
4
文字狱
尊孔读经
清朝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西汉
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1.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唐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支撑该观点的是( )
A.科举制正式确立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景德镇成为瓷都 D.方田均税法推行
3.元朝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
A.割断了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B.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C.扩大了对地方官员选拔的范围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4.明代重大案件的审理均由皇帝操控,如洪武朝的胡蓝之狱、空印案和郭桓案等,成祖时对建文遗臣的审判等。皇上甚至还亲派宦官参与审判。这体现了明朝( )
A.皇权的强化 B.皇帝的勤政 C.司法的公正 D.权力的制衡
2.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 B.武官地位不及文官
C.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政权分立政局动荡
B
A
D
A
03 专题精练
小专题(二)、隋唐以来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和城市
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知识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时期 表现
秦汉 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东晋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但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
隋唐五代 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中心的转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知识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秧马
插秧工具
宋朝是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纸币交子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梦粱录》卷十三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现象:商品贸易繁荣
代表城市:开封、临安、大都。
新阶层:市民阶层
现象:海外贸易繁荣
原因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基础;
*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条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阻断了陆上贸易通道,促使海陆发达
(2)共同原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知识点二: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1.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一诗中描述苏州和杭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杭州( )
A.商业功能有所增强 B.城市布局对称
C.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榷场互市活跃
3.在明末,徽商非常重视水陆交通情况,徽商黄汴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是明代国内贸易往来的交通指南,徽商程春宇编撰的《士商类要》记载了当时进行商品贸易时各地的水陆行程情况。这反映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地理知识受到关注D.商帮推动国内贸易
4.虽然从明朝中期至清代,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宋元时粮食丰裕的江南地区,从明代中期以后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了。江南地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
C.农民脱离生产 D.水灾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2.苏轼《秧马歌序》写道:“日行千畦,较之区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劳作更为轻松)。”吴泳《隆兴府劝农文》记吴中地区“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上述材料反映出宋代( )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农民劳役负担减轻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A
C
D
B
03 专题精练
小专题(三)、民族交往与国家统一(隋朝—清朝前期)
知识点一: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唐太宗
元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1965
文成公主入藏
宣政院
册封“达赖喇嘛”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金瓶掣签制度
噶厦政府
驻藏大臣
西藏自治区
对西藏
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元帅府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葛尔叛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新疆
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新疆行省建立
西汉
唐朝
元朝
康熙
乾隆
1876—1878
1955
18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知识点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的管辖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末
1895年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
1945年
1949年
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第一次分离
第三次分离
回归
第二次分离
回归
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巩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统一
知识点三、历代上的台湾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时空观念
①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②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③民族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南宋与金对峙,淮水-大散关为分界线民族政权并立
知识延伸—民族关系的演变
朝代 演变 方式 影响
秦朝
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朝
宋辽夏金时期
元朝
清朝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张骞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
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内迁
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册封;
澶渊之盟;宋夏合议;宋金和议;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回族形成;设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
先后设台湾府、台湾省;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噶厦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军事
和亲
册封
机构设置
会盟
改革
民族迁徙
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1.贞观四年,唐将李靖平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以其地分置定襄都督府,领德州、执失川、苏农州、拔延州等四州;置云中都督府,领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思壁川、白登州等五州,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材料反映出唐朝(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少数民族杰出人才众多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3.康熙、乾隆等皇帝几乎每年夏秋之际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五个月左右,与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行围打猎,把酒言欢。同时仿照五台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庙,环绕避暑山庄东、北方向,修建汉、藏佛教寺庙。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生活奢靡,好大喜功 B.平定叛乱,加强治理
C.设置机构,管辖边疆 D.因俗而治,巩固统一
4.辽宋夏金元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建立政权后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这些民族古文字和汉字一起组成了中国文字的百花园。这些民族文字的创制(  )
A.加剧了政权对峙 B.促进了国家统一
C.缓和了民族关系 D.丰富了中华文化
2.“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元 C.金 D.辽
C
D
D
D
03 专题精练
小专题(四)、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隋朝—清朝前期)
知识点:隋唐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表现
唐朝 海陆并举,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发展到波斯湾、红海);外贸市场众多,贸易商品种类丰富;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宋朝 对外贸易的发展(远至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和制度,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制定了《市舶条法》;海外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时期 表现
元朝 实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政府垄断趋势加强);元沿宋制建市舶司;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 海禁政策和开放政策反复交替;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提举司;“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清朝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鸦片走私开始
考点延伸—文明交流方式
明朝前期
明朝中后期
国力变化
国力强盛
战争冲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国力衰弱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
(1)和平交往: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
(2)暴力冲突: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认识
和平交往是人类发展的主流,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而暴力冲突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等。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明成祖时期
七下西洋
刘家港出发
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海域范围: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1.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体现了唐朝( )
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业发达 C.文化兼容并包 D.对外交往频繁
3.对联往往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颂扬的人物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左宗棠
4.有学者指出:“明清两朝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了隐患。”“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 )
①国家分裂,边疆危机严重 ②制度僵化,束缚思想解放
③闭关锁国,落后世界潮流 ④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
B
B
A
03 专题精练
小专题(五)、科技文化(隋朝—清朝前期)
1.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宋元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中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点。
(1)不同点:①目的上,秦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明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②起止点方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③建筑材料方面,秦长城是泥土;明长城是砖石。
(2)相同点: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南下进攻而修筑;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3.总结明清科技巨著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多是注重经验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的作品;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实用性强,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3)从行为主体上看,体现了作者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
4.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原因。
(1)市民生活的需要。明中叶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的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和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3)文化专制的结果。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说创作。
5.京剧被定为我国文化的“国粹”的原因。
(1)京剧博采众长,在徽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汉调等各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2)京剧在表演艺术上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演虚实结合,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高度完美的程式化表演艺术,代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指南针-航海
元代火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今天科技文化成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毕昇-活字印刷术
火药
历史解释
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造纸术、印刷术—推动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火药—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蔡伦
元代火铳
指南针
1.宋元时期,根据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散曲。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 B.市民阶层推动高雅文化发展
C.南方音乐艺术走向衰落 D.民族交融助推文学艺术创新
3.《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尤其是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基本符合进化论的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医德高尚 B.总结中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 D.彰显了家国情怀
4.清朝前期,《红楼梦》在民间广泛传播,以至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昆曲艺术发展也到达顶峰。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市民文化的繁荣
2.“他是唐朝的大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材料中的“他”被誉为( )
A.“诗仙” B.“诗圣” C.“诗王” D.“诗魔”
D
B
B
D
03 专题精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