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1.(2024·广东惠州·二模)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
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
C.懂得制作彩色陶器 D.能制作磨制石器
2.(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图为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其主要成分为粟和黍,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面条实物。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先民(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过着群居生活
C.会制作打制石器 D.从事农业生产
3.(2024·广东江门·二模)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这一时期的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并形成定居生活。据此,下面有助于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炭火灰烬 B.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碳化水稻
C.传说中炎帝教民种植五谷 D.元谋人遗址发掘出牙齿化石
4.(2024·广东深圳·二模)斜岭岗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共和社区老村后50米,是一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群遗址,这里出土了石斧、石铲、陶罐、陶碗以及大量的陶片。由此可知当时这里( )
A.制陶技术十分高超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D.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5.(2024·广东广州·二模)距今4300一4000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考古发现了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据此可推知( )
A.陶寺先民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初具早期国家特征
C.奴隶制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D.陶寺文化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6.(2024·广东河源·二模)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期( )
A.存在土地私有 B.农业生产发展
C.分封制度瓦解 D.社会秩序混乱
7.(2024·广东茂名·二模)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淳化鸟兽虫蛾”。这反映出,黄帝的功绩是( )
A.平定天下 B.发展生产 C.创立制度 D.扰民教民
8.(2024·广东河源·二模)“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一上古传说反映了( )
A.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B.采集经济尚未出现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生产出现细致分工
9.(2024·广东深圳·二模)“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华夏民族是从单一民族发展而来的
B.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民族
C.黄帝、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0.(2024·广东广州·二模)盘庚迁殷是先秦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直到本世纪初,学界对其来龙去脉仍存有不少疑问。要探索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是( )
A.聆听权威专家学术讲座 B.加强考古遗址的发掘
C.分析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D.研读《史记·殷本纪》
11.(2024·广东河源·二模)西周时期,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举行,其用意是让百官明白他们同时也是王室家族的僚属。这表明西周政权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家国一体 C.封邦建国 D.贵族世袭
12.(2024·广东汕头·二模)据《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记载,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这表明当时( )
A.已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的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C.青铜铸造已进入繁荣发展 D.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位于安徽的磨盘山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前后)、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夏商和西周--春秋前后延续的文化堆积。该成果可用于阐释中华文明的( )
A.创新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和平性
14.(2024·广东江门·二模)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这一变化导致了(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破坏 B.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5.(2024·广东深圳·二模)稷下学宫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 )
A.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16.(2024·广东湛江·二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如“礼义者,治之始也”“治强生于法”“我无为,而民自化”等。据此可知,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物( )
A.都主张以德治国 B.都强调依法治国
C.都反对中央集权 D.都关注国家治理
17.(2024·广东佛山·二模)墨子曾告诫弟子,“多财而不以分贫,不祥也”。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这表明,墨子主张( )
A.“兼爱” B.“尚贤” C.“非攻” D.“仁政”
秦汉时期
18.(2024·广东惠州·二模)秦朝在蜀地实行羁縻制、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郡县制:除了将内地人口迁徙至边地民族地区之外,还将边地民族人口迁徙至内地。这一做法旨在( )
A.宣传儒家思想 B.加强边疆治理
C.实现赋税统一 D.完善中央机构
19.(2024·广东湛江·二模)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二人都得到了秦的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表明,秦统治者( )
A.暴虐无道 B.刑罚苛刻 C.重视人才 D.尊崇儒学
20.(2024·广东深圳·二模)2024年1月2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发布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最新发掘的高等级陪葬贵族墓中,出土一对金银骆驼,通长5.5厘米,高5厘米、宽1.5厘米,这是我国目前单体骆驼形象的最早发现。该文物最适用于研究秦代( )
A.专制皇权的创建 B.度量标准的颁行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道路网络的贯通
21.(2024·广东广州·二模)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景帝则从即位的第四年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阳陵),相关大型工程前后相继,延续12年之久。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朝国力增强 B.景帝贪图享受
C.国家政策转变 D.中央集权强化
22.(2024·广东江门·二模)伍被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的谋士,他指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这种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汉代( )
A.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行轻徭薄税的政策 D.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
23.(2024·广东茂名·二模)据学者统计,西汉侯国的数量在景帝末年逐渐下降至90余个,但在汉武帝的一项措施后又迅速增长至210个。汉武帝推行这项措施的目的( )
A.削弱诸侯势力 B.消除边疆危患
C.实现思想一统 D.稳定社会局势
24.(2024·广东惠州·二模)西域都护作为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废立国王、化解矛盾、册封官爵、赐以印绶等军政活动的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这表明当时在西域( )
A.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B.东西联系亟需加强
C.中央权力得到强化 D.民族交融有待深化
25.(2024·广东河源·二模)两汉中央政府规定:没有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也不得擅自封官或赦免死罪,不得私自在王国内煮盐、冶铁;诸侯王还必须得定期入朝、定期返回封地。上述规定旨在(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C.防止诸侯势力膨胀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6.(2024·广东河源·二模)汉代对70岁以上长者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免租税等优待措施,并给予孝顺父母者举孝廉、免除租役等待遇,皇帝还亲行养老礼。这反映出汉代( )
A.儒学影响增强 B.政治统治稳定
C.思想控制强化 D.吏治比较清明
27.(2024·广东惠州·二模)名医张仲景在药物配伍组方时,秉持寒热并用、开合互用、攻补兼施、动静合用的原则,这体现了( )
A.以人为本的理念 B.仁者爱人的理念
C.辩证论治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理念
28.(2024·广东江门·二模)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B.数学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知识得到普及 D.数学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29.(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图所示是与西汉时期相关的文物或模型等。据此可知,汉代( )
西汉耧车(模型) 甘肃汉墓出土的纸本地图 《伤寒杂病论》印本
A.科技先进 B.农业发达 C.医学兴盛 D.国家统一
30.(2024·广东清远·二模)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国至隋唐时期
31.(2024·广东惠州·二模)十六国时期,前赵建立者匈奴人刘渊,自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夏后氏:前秦建立者氐族人苻氏,自称其先祖为华夏族古老部落有扈氏。这反映了( )
A.区域经济的发展 B.中原文化的传播
C.统治范围的扩大 D.华夏认同的演进
32.(2024·广东深圳·二模)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密令他偷学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的舅舅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说怎么能允许偏远的游牧民族地区,来仿效天朝的建筑样式呢?这反映了( )
A.民族交流与矛盾并存 B.孝文帝改革遭到失败
C.南北方建筑风格趋同 D.南朝统治者故步自封
33.(2024·广东汕头·二模)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34.(2024·广东茂名·二模)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迁入山林的百姓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学家对魏晋百姓举族避难的影响有争议
B.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C.《桃花源记》是文学作品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D.《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35.(2024·广东广州·二模)如图分别来自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中原文化的推广
C.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 D.南北政权的对峙
36.(2024·广东湛江·二模)贾思勰在很多地方都用注文的形式反复交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利弊得失关系。他还总结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 )
A.关注民生问题 B.倡导积极劳动
C.强调勤俭节约 D.尊重自然规律
37.(2024·广东深圳·二模)有学者认为,汉末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纸的大量供应,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意境达到新的高度。支撑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张仲景的实践 B.祖冲之的成果
C.王羲之的成就 D.顾恺之的创作
38.(2024·广东佛山·二模)秦汉以来,地方机构里面的属员,都是由地方官自己委任,这叫做辟举。隋文帝废除了这一做法,所有地方政府机构里面的官吏,一概由中央委任。隋文帝此举旨在( )
A.提升官员素质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轻人民负担 D.加强中央集权
39.(2024·广东广州·二模)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筑技术领先世界 B.运河开通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稳定统一 D.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40.(2024·广东江门·二模)《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防止了官员权力的滥用
C.提升了文官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41.(2024·广东湛江·二模)唐德宗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评价道:“前代选用,皆州郡府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该言论称赞的是( )
A.禅让制度 B.科举制度 C.八股取士 D.察举制度
42.(2024·广东清远·二模)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各有所长(见下表),可见,唐太宗( )
房玄龄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
魏征 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
李靖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
王珪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A.知人善任 B.勤于政事 C.以身作则 D.注重文教
43.(2024·广东河源·二模)据载,唐玄宗时期“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奇谋雄武”之人难以出人头地。据此可知当时( )
A.边患危机得以解除 B.唐诗成为文学主流
C.浮华享乐之风盛行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44.(2024·广东佛山·二模)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一诗中描述苏州和杭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杭州( )
A.商业功能有所增强 B.城市布局对称
C.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榷场互市活跃
45.(2024·广东惠州·二模)下图是唐朝壁画《持杯提胡瓶侍女图》,画上的侍女头梳回鹘髻,身着胡服,手中持粟特(九姓胡)人风格的长颈鸭嘴壶与高足杯。这反映了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社会经济
C.尚武的社会风气 D.安定的民众生活
46.(2024·广东汕头·二模)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
A.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47.(2024·广东深圳·二模)在某一版本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叙述:“遣唐使从唐朝引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文化,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吉备真备和玄昉,归国后得到天皇重用,活跃于政界。”这说明了( )
A.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大 B.唐蕃和亲的积极意义
C.日本大化改新的必要性 D.鉴真东渡的贡献
48.(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朝时期,东亚国家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事件中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日本派“遣唐使”和郑和下西洋
49.(2024·广东河源·二模)有学者把唐代藩镇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当时的48个藩镇中,北方的河朔割据型7个,为朝廷提供财源的东南财源型9个。唐代藩镇的这种分布说明( )
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B.北方局势更为动荡
C.民众生活环境恶化 D.唐朝统治基本瓦解
辽宋夏金元时期
50.(2024·广东深圳·二模)“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重文轻武科举盛行 D.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51.(2024·广东汕头·二模)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52.(2024·广东惠州·二模)黄仁宇指出,自公元960年起,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个时期”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3.(2024·广东清远·二模)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
选项 诗(词)句 史实
A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曹翰) 商品经济的兴盛
B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 重文轻武的推行
C 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 科举制度的发展
A.A B.B C.C D.D
54.(2024·广东湛江·二模)诸如此类招牌广告在时人所著《梦粱录》等书中皆有所记载,如“钱家干果铺”“戈家蜜枣儿”“枣王家金银铺”“一窟鬼茶坊”等,不胜枚举。这说明,当时宋代( )
A.商业繁荣 B.民族交融 C.城市复兴 D.文化昌盛
55.(2024·广东河源·二模)《汉藏史集》记载,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设置左右衙署,委派他治理整个吐蕃地区。据此可知元朝( )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强化了对西藏的管辖
C.开始实行册封制度 D.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56.(2024·广东广州·二模)下面示达的主题是( )
A.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 D.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57.(2024·广东江门·二模)元代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保护自然环境 B.减少财政开支
C.便于中央控制 D.加强文化交流
58.(2024·广东佛山·二模)元代时江浙地区的可耕田已大体开垦完毕,人们将农田改造的重点转移到疏河排水、熟化低温耕地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有助于( )
A.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B.国家统一的实现
C.南方农业超过北方 D.民族交融的加强
59.(2024·广东深圳·二模)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60.(2024·广东汕头·二模)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61.(2024·广东河源·二模)元代,大批汉人入蒙古学校读书,不少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中原文化不断扩展
C.中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D.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62.(2024·广东惠州·二模)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中提到的“洗白复生”为高丽苎麻织成的高丽毯丝布,经久耐用,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据此可知元朝( )
A.纺织技术发达 B.政治制度完善
C.军事实力强大 D.海外贸易兴盛
63.(2024·广东茂名·二模)元代的戏剧巨著《窦娥冤》《西厢记》等,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这种风尚源于( )
A.市民阶层壮大 B.阶级矛盾激化
C.文化教育昌盛 D.民族压迫深重
明清时期
64.(2024·广东清远·二模)宰相在帝制政体下,既是百官之首,又是皇帝的助手,并依靠此身份成为沟通皇帝、官僚机构的重要枢纽。这一“枢纽”被取消,皇帝直接统领百官发生于( )
A.秦始皇在位时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明太祖在位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65.(2024·广东河源·二模)明初规定,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稽查往来行人。上述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推行海禁政策 B.限制商业发展
C.社会控制加强 D.法律日趋严苛
66.(2024·广东湛江·二模)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并厚葬于此。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传播了友谊 B.到达了欧洲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宣扬了国威
67.(2024·广东深圳·二模)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书康熙帝:“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该提议( )
A.肯定了郑氏收复台湾的功绩 B.明确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思路
C.揭露了日本侵略台湾的阴谋 D.强调了台湾在海防上的意义
68.(2024·广东佛山·二模)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69.(2024·广东河源·二模)清代,雍正帝自称:“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此记载可以佐证雍正时期( )
A.君主专制强化 B.地方政局动荡
C.丞相权力削弱 D.君臣关系紧张
70.(2024·广东广州·二模)图1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边疆治理示意图。治理举措对应正确的是( )
图1
A.设西域都护 B.册封达赖班禅 C.设宣政院 D.设台湾行省
71.(2024·广东深圳·二模)李老师上历史课时,在黑板上绘制了一条如下的年代尺,她准备带领同学们复习的内容是( )
A.丞相制度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72.(2024·广东湛江·二模)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因此,清政府( )
A.主动对外开放 B.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C.开始重农抑商 D.重视外贸经济发展
73.(2024·广东惠州·二模)1757年乾隆帝认为江南几乎垄断了与日本的所有贸易,若把西方的贸易也集中到江南,华南就有可能落后,于是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将广州一处作为与西方人交易的窗口。由此可知清朝当时( )
A.积极发展东亚市场 B.禁绝外国商人来华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74.(2024·广东河源·二模)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在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这导致( )
A.贩卖奴隶盛行 B.白银流入东方
C.大国争霸出现 D.贸易中心转移
75.(2024·广东深圳·二模)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不断调整,大体可分为下表中的几个阶段。其演变轨迹可用于说明( )
时期 秦汉 隋和唐初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路)、州(府)、 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A.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日益扩大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C.地方治理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D.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日趋严密
76.(2024·广东广州·二模)侯杨方教授在《盛世:康乾》中写道:“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从横向比较,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
A.闭关锁国的背景 B.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社会经济的停滞 D.盛世中隐含着危机
77.(2024·广东汕头·二模)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北方人口南迁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政府严禁垦荒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78.(2024·广东茂名·二模)明清时期,江南等地的诉讼观念逐渐从“厌讼”转向“好讼”。在各类案件中,因田地、财产、婚姻等产生的诉讼居多。上述变化表明当时(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封建秩序开始崩溃 D.民主观念渐入人心
79.(2024·广东汕头·二模)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80.(2024·广东清远·二模)观察以下示意图,通过该示意图可以了解( )
A.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B.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影响
81.(2024·广东惠州·二模)明代以前出版业多选用颜、欧等刊刻不易的名家楷体,明代开始改用横平竖直、易于刊刻的匠体字,即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这一变化适应了( )
A.市民文化的发展 B.昆曲京剧的创作
C.娱乐场所的增多 D.科举考试的变化
82.(2024·广东江门·二模)据统计,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共有4000余人。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知名女性作家灿若群星,至清代多达3700余人。明清女性作家人数大增的根源在于( )
A.女性地位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
C.政治环境宽松 D.传统文化衰落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1.(2024·广东惠州·二模)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
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
C.懂得制作彩色陶器 D.能制作磨制石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使用赤铁矿对饰品进行染色,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具备了审美观念,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能人工栽培农作物,排除A项;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制作出来的,排除C项;磨制石器是新时期十大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图为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其主要成分为粟和黍,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面条实物。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先民(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过着群居生活
C.会制作打制石器 D.从事农业生产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其主要成分为粟和黍”表明此时当地人可以对谷物进行加工,说明此时已经能够种植粟和黍,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食物的主体是肉食和野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使用的生产工具的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广东江门·二模)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这一时期的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并形成定居生活。据此,下面有助于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发现炭火灰烬 B.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碳化水稻
C.传说中炎帝教民种植五谷 D.元谋人遗址发掘出牙齿化石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结合所学知识,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形成定居生活,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炎帝生活于四五千年前的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广东深圳·二模)斜岭岗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共和社区老村后50米,是一处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群遗址,这里出土了石斧、石铲、陶罐、陶碗以及大量的陶片。由此可知当时这里( )
A.制陶技术十分高超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D.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群遗址,这里出土了石斧、石铲、陶罐、陶碗以及大量的陶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石斧、石铲、陶罐、陶碗以及大量的陶片证明了当时已经有人类活动,C项正确;虽然出土了陶罐、陶碗以及大量的陶片,但这并不能说明制陶技术“十分高超”,制陶技术的水平需要更具体的工艺和器物的质量来判断,排除A项;题目中主要描述了出土的文物种类,而没有提供关于社会结构或阶级分化的直接证据,排除B项;虽然出土的石斧、石铲等工具可能与农业生产有关,但仅凭这些工具无法直接断定农业经济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广东广州·二模)距今4300一4000年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考古发现了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集中分布的大型墓葬、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据此可推知( )
A.陶寺先民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初具早期国家特征
C.奴隶制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D.陶寺文化受河姆渡文化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考古研究中陶寺遗址发现了城址、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尤其是城址和宫殿的发现,体现了陶寺遗址已经初具国家特征,出现了公共权力,B项正确;由“距今4300一4000年”可知陶寺先民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排除C项;山西属于北方,主要受半坡文化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广东河源·二模)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期( )
A.存在土地私有 B.农业生产发展
C.分封制度瓦解 D.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土地纠纷增多,说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正确;铁制工具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瓦解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诸侯兼并战争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广东茂名·二模)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淳化鸟兽虫蛾”。这反映出,黄帝的功绩是( )
A.平定天下 B.发展生产 C.创立制度 D.扰民教民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治五气,艺五种”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黄帝研究四时节气的变化,种植黍、稷、稻、麦菽等谷物。“淳化鸟兽虫蛾”意思是驯养鸟兽蚕虫,综上所述,题干反映了黄帝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展生产,B项正确;题干记载黄帝播种五谷,驯养动物,没有涉及平定天下、创立制度、抚民教民的内容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2024·广东河源·二模)“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一上古传说反映了( )
A.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B.采集经济尚未出现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生产出现细致分工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可知,说明神农氏教民耕作,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神农氏教民耕作,不能说明环境破坏严重,排除A 项;原始社会早期人们通过采集食物为生,这与题干神农氏教民耕作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教民耕作,无法说明分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广东深圳·二模)“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华夏民族是从单一民族发展而来的
B.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民族
C.黄帝、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华夏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各族逐渐融合扩大形成了华夏族,D项正确;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不是单一民族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民族的信息,排除B项;黄帝、炎帝是否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广东广州·二模)盘庚迁殷是先秦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直到本世纪初,学界对其来龙去脉仍存有不少疑问。要探索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是( )
A.聆听权威专家学术讲座 B.加强考古遗址的发掘
C.分析传说中的历史信息 D.研读《史记·殷本纪》
【答案】B
【详解】由题干材料“盘庚迁殷是先秦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直到本世纪初,学界对其来龙去脉仍存有不少疑问。要探索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考古遗址的发掘,是探索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考古发掘得到的是第一手史料,比较可信,B项正确;权威专家学术讲座,带有作者个人的看法,不是探索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排除A项;传说中的历史信息需要考古发掘的验证,排除C项;《史记·殷本纪》属于了解历史的第二手史料,不是探索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4·广东河源·二模)西周时期,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举行,其用意是让百官明白他们同时也是王室家族的僚属。这表明西周政权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家国一体 C.封邦建国 D.贵族世袭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时期,朝廷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举行”“让百官明白他们同时也是王室家族的僚属”可知,材料体现了国家的事也是百姓的事,表明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封邦建国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的继承方式,无法体现贵族世袭,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广东汕头·二模)据《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记载,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这表明当时( )
A.已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的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C.青铜铸造已进入繁荣发展 D.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墓中出土青铜器数量多,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说明当时青铜的铸造水平已经很发达,进入繁荣发展阶段,C项正确;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生产工具,并不意味着当时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没有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在青铜器上刻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位于安徽的磨盘山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前后)、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夏商和西周--春秋前后延续的文化堆积。该成果可用于阐释中华文明的( )
A.创新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和平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经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前后)、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夏商和西周--春秋前后延续的文化堆积。”可知,该成果可用于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平性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4·广东江门·二模)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这一变化导致了(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破坏 B.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山林被开发,耕地得到扩大,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崛起,C项正确;这一变化导致了土地公有制度(井田制)的破坏,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并非这一变化的结果,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广东深圳·二模)稷下学宫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 )
A.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稷下学宫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允许文人学士自由发表意见和相互争辩,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B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广东湛江·二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如“礼义者,治之始也”“治强生于法”“我无为,而民自化”等。据此可知,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物( )
A.都主张以德治国 B.都强调依法治国
C.都反对中央集权 D.都关注国家治理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如‘礼义者,治之始也’‘治强生于法’‘我无为,而民自化’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物分别是荀子、韩非,老子,他们都关注国家治理,D项正确;都主张以德治国说法片面,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思想,不能概括题干上人物的观点,排除A项;都强调依法治国说法片面,只能代表法家的思想,排除B项;都反对中央集权说法片面,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4·广东佛山·二模)墨子曾告诫弟子,“多财而不以分贫,不祥也”。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这表明,墨子主张( )
A.“兼爱” B.“尚贤” C.“非攻” D.“仁政”
【答案】A
【详解】根据提干“墨子主张有财不仅要献给自己的团体,并且还得分给一般穷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墨子主张财富不仅要分享给自己的团体还要兼顾所有一般穷人,表明其爱所有人的理念,即“兼爱”主张,A项正确;“尚贤”是指选拔人才要举荐有才能的人,排除B项;“非攻”是指反对战争,排除C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秦汉时期
18.(2024·广东惠州·二模)秦朝在蜀地实行羁縻制、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郡县制:除了将内地人口迁徙至边地民族地区之外,还将边地民族人口迁徙至内地。这一做法旨在( )
A.宣传儒家思想 B.加强边疆治理
C.实现赋税统一 D.完善中央机构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在蜀地实行羁縻制、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郡县制:除了将内地人口迁徙至边地民族地区之外,还将边地民族人口迁徙至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一做法旨在加强边疆治理,B项正确;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宣传儒家思想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排除A项;赋税,是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与题干信息“秦朝在蜀地实行羁縻制、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郡县制:除了将内地人口迁徙至边地民族地区之外,还将边地民族人口迁徙至内地”没有联系,排除C项;中央机构,是指中央政府的各个直属机关,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秦朝在蜀地实行羁縻制、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郡县制:除了将内地人口迁徙至边地民族地区之外,还将边地民族人口迁徙至内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广东湛江·二模)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二人都得到了秦的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表明,秦统治者( )
A.暴虐无道 B.刑罚苛刻 C.重视人才 D.尊崇儒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他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些都表明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秦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并未体现暴虐无道,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刑罚苛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秦国尊崇的是法家思想,并非儒学,尊崇儒学主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4·广东深圳·二模)2024年1月2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发布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最新发掘的高等级陪葬贵族墓中,出土一对金银骆驼,通长5.5厘米,高5厘米、宽1.5厘米,这是我国目前单体骆驼形象的最早发现。该文物最适用于研究秦代( )
A.专制皇权的创建 B.度量标准的颁行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道路网络的贯通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2024年1月2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发布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最新发掘的高等级陪葬贵族墓中,出土一对金银骆驼,通长5.5厘米,高5厘米、宽1.5厘米,这是我国目前单体骆驼形象的最早发现”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的骆驼出现在秦始皇帝陵,在秦朝西域还没归属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因此材料说明中外文明的交流,C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创建加强秦朝对全国的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度量标准的颁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路网络的贯通促进了全国各地的交通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4·广东广州·二模)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景帝则从即位的第四年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阳陵),相关大型工程前后相继,延续12年之久。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朝国力增强 B.景帝贪图享受
C.国家政策转变 D.中央集权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反映汉初时期,汉文帝勤俭治国;汉景帝“从即位的第四年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阳陵),相关大型工程前后相继,延续12年之久”反映出景帝时期,国力增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A项正确;汉景帝修建陵墓可以说与贪图享受有关,但材料中其他大型工程则无法体现贪图享受,排除B项;文景时期,国家政策是无为而治,国家政策没有转变,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4·广东江门·二模)伍被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的谋士,他指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这种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汉代( )
A.路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行轻徭薄税的政策 D.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反映汉朝商业流通范围较广,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使得各地往来更加方便,商业流通也更加频繁,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商业的广泛流通,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辟丝绸之路,属于对外交流,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流通范围较广,排除A项;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是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推行轻徭薄税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4·广东茂名·二模)据学者统计,西汉侯国的数量在景帝末年逐渐下降至90余个,但在汉武帝的一项措施后又迅速增长至210个。汉武帝推行这项措施的目的( )
A.削弱诸侯势力 B.消除边疆危患
C.实现思想一统 D.稳定社会局势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A项正确;实行“推恩令”,鼓励诸侯王分封子弟,使得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小,属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是为了消除边疆危患,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统一,排除C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后社会局势就稳定下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4·广东惠州·二模)西域都护作为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西域36国,其废立国王、化解矛盾、册封官爵、赐以印绶等军政活动的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这表明当时在西域( )
A.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B.东西联系亟需加强
C.中央权力得到强化 D.民族交融有待深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其废立国王、化解矛盾、册封官爵、赐以印绶等军政活动的最终决定权由中央掌握”分析可知中央任命的西域都护作为西汉朝廷派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具有地方管理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管理机构形同虚设,表述错误,西域都护具有地方管理权力,排除A项;东西联系亟需加强侧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属于中外交往,对西域的管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民族交融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材料反映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4·广东河源·二模)两汉中央政府规定:没有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也不得擅自封官或赦免死罪,不得私自在王国内煮盐、冶铁;诸侯王还必须得定期入朝、定期返回封地。上述规定旨在(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经济的管理
C.防止诸侯势力膨胀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详解】材料中“没有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也不得擅自封官或赦免死罪,不得私自在王国内煮盐、冶铁;诸侯王还必须得定期入朝、定期返回封地。”两汉实施一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诸侯势力膨胀,C项正确;虽然煮盐和冶铁收归国有,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不属于材料主旨反映,主旨是限制诸侯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加强对经济管理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虎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表明兵权收归中央,并不能说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6.(2024·广东河源·二模)汉代对70岁以上长者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免租税等优待措施,并给予孝顺父母者举孝廉、免除租役等待遇,皇帝还亲行养老礼。这反映出汉代( )
A.儒学影响增强 B.政治统治稳定
C.思想控制强化 D.吏治比较清明
【答案】A
【详解】根据“汉代对70岁以上长者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免租税等优待措施,并给予孝顺父母者举孝廉、免除租役等待遇,皇帝还亲行养老礼。”可知,政府给老人发放粟米、酒肉等物品;免除老人的徭役;皇帝还亲行养老礼,这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强调“孝”的道德标准,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政治统治稳定是题干带来的影响,无法直接反映题干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思想控制的加剧,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吏治问题,无法得出吏治比较清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4·广东惠州·二模)名医张仲景在药物配伍组方时,秉持寒热并用、开合互用、攻补兼施、动静合用的原则,这体现了( )
A.以人为本的理念 B.仁者爱人的理念
C.辩证论治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理念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张仲景秉持寒热并用、开合互用、攻补兼施、动静合用的原则,体现了其坚持辩证论治的理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治疗方式,不体现以人为本,排除A项;寒热并用等与仁者爱人关系不大,这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治病的天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4·广东江门·二模)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B.数学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知识得到普及 D.数学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数学与农业生产相关,没有对比,无法得出数学成就在世界的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数学与农业生产相关,无法看出数学知识得到普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数学与农业生产相关,并未体现数学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图所示是与西汉时期相关的文物或模型等。据此可知,汉代( )
西汉耧车(模型) 甘肃汉墓出土的纸本地图 《伤寒杂病论》印本
A.科技先进 B.农业发达 C.医学兴盛 D.国家统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甘肃汉墓出土的纸本地图可知汉代已经有了相当水平的地图制作技术,而西汉耧车(模型)则展示了汉代在农业工具方面的创新,《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农业工具的创新、地图制作技术的进步,还是医学著作的印本,都是科技发达的体现,A项正确;纸本地图和《伤寒杂病论》与农业无关,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纸本地图、耧车与医学无关,,表述不够全面,排除C项;耧车、纸本地图和《伤寒杂病论》体现了我国科技发达,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4·广东清远·二模)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详解】观察题干方框内的内容可知,第9课到第15课的内容与秦汉时期有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故最合适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主题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三国至隋唐时期
31.(2024·广东惠州·二模)十六国时期,前赵建立者匈奴人刘渊,自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夏后氏:前秦建立者氐族人苻氏,自称其先祖为华夏族古老部落有扈氏。这反映了( )
A.区域经济的发展 B.中原文化的传播
C.统治范围的扩大 D.华夏认同的演进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前赵建立者匈奴人刘渊,自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夏后氏”,“前秦建立者氐族人苻氏,自称其先祖为华夏族古老部落有扈氏裔”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以传说中的黄帝、有扈为祖先,说明其对华夏族认同观念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原文化的传播及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2024·广东深圳·二模)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密令他偷学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的舅舅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说怎么能允许偏远的游牧民族地区,来仿效天朝的建筑样式呢?这反映了( )
A.民族交流与矛盾并存 B.孝文帝改革遭到失败
C.南北方建筑风格趋同 D.南朝统治者故步自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怎么能允许偏远的游牧民族地区,来仿效天朝的建筑样式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北魏与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揭示了这种交流背后的民族矛盾与偏见,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孝文帝改革,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改革是否失败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了北魏试图学习南朝的建筑风格,但并没有提及南北方建筑风格是否趋同,排除C项;题干中南朝并没有拒绝北魏的使者学习,而是被崔元祖反对,因此不能说南朝统治者故步自封,排除D项。故选A项。
33.(2024·广东汕头·二模)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东晋时期和南朝时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反映的是贸易贸易外来频繁,出了海上贸易外还有陆上贸易,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4.(2024·广东茂名·二模)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迁入山林的百姓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历史学家对魏晋百姓举族避难的影响有争议
B.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C.《桃花源记》是文学作品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D.《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陈寅恪认为……”“唐长孺则认为……”,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有共同之处就是都认为《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历史学家对魏晋百姓举族避难的影响有争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魏晋政府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的具体情况,无法推断对南迁民众征派的赋役是否超过当地人,排除B项;《桃花源记》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35.(2024·广东广州·二模)如图分别来自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中原文化的推广
C.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 D.南北政权的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和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嘉峪关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居住,魏晋时期人们绘制“采桑”和“牛耕”壁画,体现出对农耕的重视,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也说明了中原文化在此地的推广,因此壁画可用来印证中原文化的推广,B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所实行的政策,与魏晋无关,排除A项;对华夏民族产生认同和南北政权的对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36.(2024·广东湛江·二模)贾思勰在很多地方都用注文的形式反复交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利弊得失关系。他还总结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 )
A.关注民生问题 B.倡导积极劳动
C.强调勤俭节约 D.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认为,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就用力少而收获多;如果对现实情况有所违背,即使有劳动也不会有收获,这种观点包含了农业生产从总体上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D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农业生产要尊重规律,与关注民生和倡导积极劳动无关,排除AB项;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与题干描述的农业生产要尊重规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7.(2024·广东深圳·二模)有学者认为,汉末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纸的大量供应,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意境达到新的高度。支撑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张仲景的实践 B.祖冲之的成果
C.王羲之的成就 D.顾恺之的创作
【答案】C
【详解】由题干材料“汉末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纸的大量供应,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意境达到新的高度。支撑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排除A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38.(2024·广东佛山·二模)秦汉以来,地方机构里面的属员,都是由地方官自己委任,这叫做辟举。隋文帝废除了这一做法,所有地方政府机构里面的官吏,一概由中央委任。隋文帝此举旨在( )
A.提升官员素质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轻人民负担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隋文帝废除了这一做法,所有地方政府机构里面的官吏,一概由中央委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废除辟举制度,改由中央委任地方政府机构官吏,此举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提升官员素质不是隋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创立科举制度是隋炀帝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减轻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39.(2024·广东广州·二模)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筑技术领先世界 B.运河开通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稳定统一 D.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统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体现不出中外经济交流,排除B项;隋唐时期交通形式是水陆并举,排除D项。 故选C项。
40.(2024·广东江门·二模)《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防止了官员权力的滥用
C.提升了文官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和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侧重对政治的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是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涉及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排除B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升了文官的社会地位,只能反映一个朝代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1.(2024·广东湛江·二模)唐德宗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评价道:“前代选用,皆州郡府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该言论称赞的是( )
A.禅让制度 B.科举制度 C.八股取士 D.察举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官员,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位方式,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明代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方式,排除C项;由“前代选用,皆州郡府举”可得出,察举制度是隋朝之前所用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2.(2024·广东清远·二模)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各有所长(见下表),可见,唐太宗( )
房玄龄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
魏征 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
李靖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
王珪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A.知人善任 B.勤于政事 C.以身作则 D.注重文教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房玄龄、魏征、李靖、王珪”以及他们的所长,反映的是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李靖、王珪更是在贞观时期得以施展才华,故题干是对唐太宗用人的评价,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太宗知人善任,重视贤才,与勤于政事和以身作则无关,排除BC项;题干涉及的都是各个大臣的所长,与注重文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3.(2024·广东河源·二模)据载,唐玄宗时期“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奇谋雄武”之人难以出人头地。据此可知当时( )
A.边患危机得以解除 B.唐诗成为文学主流
C.浮华享乐之风盛行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士有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可知,唐玄宗时期,公卿百官都以文章学识为荣,五尺高的孩童,以不谈文墨为耻,士人以凭借文学而晋升为耻,这说明当时人们崇尚文学,重视文学修养,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得到发展,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当时选官标准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患危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人们崇尚文学,重视文学修养,不能得出唐诗成为文学主流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生活,未体现浮华享乐之风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44.(2024·广东佛山·二模)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一诗中描述苏州和杭州:“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和杭州( )
A.商业功能有所增强 B.城市布局对称
C.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榷场互市活跃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白居易也曾说苏州城坊比长安更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江南的苏州、杭州经济发展较快,商业功能有所增强,A项正确;城市布局对称,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唐朝时,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排除C项;宋代时,榷场互市活跃,排除D项。故选A项。
45.(2024·广东惠州·二模)下图是唐朝壁画《持杯提胡瓶侍女图》,画上的侍女头梳回鹘髻,身着胡服,手中持粟特(九姓胡)人风格的长颈鸭嘴壶与高足杯。这反映了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社会经济
C.尚武的社会风气 D.安定的民众生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画上的侍女头梳回鹘髻,身着胡服,手中持粟特(九姓胡)人风格的长颈鸭嘴壶与高足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出现的侍女头梳回鹘髻,身穿胡服,手中持有少数民族色彩的器物,这与唐朝时期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繁荣的社会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尚武的社会风气和安定的民众生活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6.(2024·广东汕头·二模)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
A.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可知,皮囊式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传统“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反映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主要体现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 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主要体现在与很多国家都有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7.(2024·广东深圳·二模)在某一版本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叙述:“遣唐使从唐朝引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文化,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吉备真备和玄昉,归国后得到天皇重用,活跃于政界。”这说明了( )
A.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大 B.唐蕃和亲的积极意义
C.日本大化改新的必要性 D.鉴真东渡的贡献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遣唐使从唐朝引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文化,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吉备真备和玄昉,归国后得到天皇重用,活跃于政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遣唐使归国后对日本的影响,说明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蕃和亲,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没有反映大化改新的必要性,排除C项;鉴真东渡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但不是遣唐使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48.(2024·广东茂名·二模)唐朝时期,东亚国家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事件中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日本派“遣唐使”和郑和下西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的特征,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保守封闭并不能形成对外影响的文化圈现象,排除A项;科技领先只是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日本派“遣唐使”只是表现之一,而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并不是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49.(2024·广东河源·二模)有学者把唐代藩镇划分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当时的48个藩镇中,北方的河朔割据型7个,为朝廷提供财源的东南财源型9个。唐代藩镇的这种分布说明( )
A.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B.北方局势更为动荡
C.民众生活环境恶化 D.唐朝统治基本瓦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结合题干材料“当时的48个藩镇中,北方的河朔割据型7个,为朝廷提供财源的东南财源型9个。”可知,北方局势更为动荡,B项正确;中央集权有所强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民众生活环境恶化,排除C项;唐朝安史之乱使唐朝统治由盛转衰,而唐朝政权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辽宋夏金元时期
50.(2024·广东深圳·二模)“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
A.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重文轻武科举盛行 D.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宋朝的建立和传承,以及其后南北宋的分裂。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并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使得文人地位大大提升,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项正确;诸侯争霸现象严重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排除A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更多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情况,尤其是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频繁干政,排除B项;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达到鼎盛,但到了宋朝,由于与西夏、辽、金等政权的对立和战争,丝绸之路的畅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1.(2024·广东汕头·二模)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了问题,即牧马区丢失和中原失去屏障,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宋代面临的边患问题,但并未直接提及“积贫”这一因素,只是强调了“积弱”和边患的关联,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宋代在北方威胁下的军事困境,但并未直接说明其军事力量“孱弱”,只是强调了胜率不高,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比,也没有提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52.(2024·广东惠州·二模)黄仁宇指出,自公元960年起,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个时期”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自公元960年起,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都在这个时期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C项正确;汉朝、唐朝、元朝,都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出现的时期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3.(2024·广东清远·二模)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
选项 诗(词)句 史实
A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曹翰) 商品经济的兴盛
B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 重文轻武的推行
C 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 科举制度的发展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崇尚功名的社会风气,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D项正确;“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曹翰)”说明宋朝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排除A项;“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反映出宋朝商业的繁荣开始使用交子,排除B项;“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反映出当时民族边境贸易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54.(2024·广东湛江·二模)诸如此类招牌广告在时人所著《梦粱录》等书中皆有所记载,如“钱家干果铺”“戈家蜜枣儿”“枣王家金银铺”“一窟鬼茶坊”等,不胜枚举。这说明,当时宋代( )
A.商业繁荣 B.民族交融 C.城市复兴 D.文化昌盛
【答案】A
【详解】据题干“钱家干果铺”“戈家蜜枣儿”“枣王家金银铺”“一窟鬼茶坊”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从材料众多的招牌广告可以看出商业活动繁荣,店铺种类多样,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业方面的内容,没有直接提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城市复兴表述不准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繁荣的表现,而非城市本身的复兴,排除C项;文化昌盛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商业繁荣,而非文化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55.(2024·广东河源·二模)《汉藏史集》记载,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设置左右衙署,委派他治理整个吐蕃地区。据此可知元朝( )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强化了对西藏的管辖
C.开始实行册封制度 D.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设置左右衙署,委派他治理整个吐蕃地区”可知,元朝时期,忽必烈封西藏首领为白兰王,并设置机构管理西藏,说明元朝强化对西藏的管辖,B项正确;题干强调是对西藏的管辖,与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是对西藏的管辖,与实行册封制度、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56.(2024·广东广州·二模)下面示达的主题是( )
A.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 D.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从秦到元,历代中央政府建立行政机构,分别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边疆代表着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央政府对这些地方的管辖客观上加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封建王朝是隋唐时期,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明清时期,主旨和时间都不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7.(2024·广东江门·二模)元代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保护自然环境 B.减少财政开支
C.便于中央控制 D.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可知元朝设立行省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元朝行省制度打破自然地理界限,没有直接体现保护自然环境,排除A项;元朝设立行省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出于政治考虑,减少财政开支属于经济原因,排除B项;元朝设立行省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出于政治考虑,加强文化交流属于文化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8.(2024·广东佛山·二模)元代时江浙地区的可耕田已大体开垦完毕,人们将农田改造的重点转移到疏河排水、熟化低温耕地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有助于( )
A.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B.国家统一的实现
C.南方农业超过北方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元代时江浙地区的可耕田已大体开垦完毕,人们将农田改造的重点转移到疏河排水、熟化低温耕地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江浙地区的可耕田已大体开垦完毕,人们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A项正确;元代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统一,但这一成就与江浙地区农田改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宋朝,南方农业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题目中描述的农田改造与民族交融的加强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9.(2024·广东深圳·二模)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可得出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词创作,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排除A项;题干涉及是文学诗词创作,与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和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60.(2024·广东汕头·二模)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版图最大的朝代,为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用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这些举措旨在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A项正确;元朝加强交通建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进交通的发展,仍是采用牛马、驴车等,不是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1.(2024·广东河源·二模)元代,大批汉人入蒙古学校读书,不少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中原文化不断扩展
C.中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D.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大批汉人入蒙古学校读书......形成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可知,元代的民族交融促使文化上交融,使得中华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C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确立到元朝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蒙古人的文化融合到汉族文化汉语中,不是中原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文化是农耕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2.(2024·广东惠州·二模)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中提到的“洗白复生”为高丽苎麻织成的高丽毯丝布,经久耐用,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据此可知元朝( )
A.纺织技术发达 B.政治制度完善
C.军事实力强大 D.海外贸易兴盛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提到的“洗白复生”为高丽苎麻织成的高丽毯丝布,经久耐用,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可见高丽与元朝有频繁的贸易往来,D项正确;纺织技术发达,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表述,排除B项;军事实力强大,在题干中未说明,排除C项。故选D项。
63.(2024·广东茂名·二模)元代的戏剧巨著《窦娥冤》《西厢记》等,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这种风尚源于( )
A.市民阶层壮大 B.阶级矛盾激化
C.文化教育昌盛 D.民族压迫深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得到了壮大,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需求的增加,使得戏剧等艺术形式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市民阶层对于社会不公和官僚腐败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切的体验,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戏剧中表达对这些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更容易接受和传播那些弘扬自由、爱情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A项正确;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而不是直接由阶级矛盾所决定,排除B项;文化教育的发展可能会为戏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更为广泛的受众,但它并不是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民族压迫更多地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文化和艺术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明清时期
64.(2024·广东清远·二模)宰相在帝制政体下,既是百官之首,又是皇帝的助手,并依靠此身份成为沟通皇帝、官僚机构的重要枢纽。这一“枢纽”被取消,皇帝直接统领百官发生于( )
A.秦始皇在位时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明太祖在位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答案】C
【详解】由题干材料“宰相……这一‘枢纽’被取消”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在位时期没有废除宰相,排除B项;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在位时期,不是雍正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5.(2024·广东河源·二模)明初规定,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稽查往来行人。上述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推行海禁政策 B.限制商业发展
C.社会控制加强 D.法律日趋严苛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稽查往来行人”可见政府加强了对军民行踪的检查,这说明统治者社会控制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海禁的相关政策,比如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出海等,排除A项;商业活动、政策,在材料中未提及,无法得出限制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法律规定,无法得出法律日趋严苛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6.(2024·广东湛江·二模)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并厚葬于此。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传播了友谊 B.到达了欧洲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宣扬了国威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可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A项正确;浡泥、满剌加、苏禄属于亚洲地区,排除B项;题干强调了郑和下西洋促进友好往来,而不是增加了财政收入、宣扬了国威,排除CD项。故选A项。
67.(2024·广东深圳·二模)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书康熙帝:“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该提议( )
A.肯定了郑氏收复台湾的功绩 B.明确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思路
C.揭露了日本侵略台湾的阴谋 D.强调了台湾在海防上的意义
【答案】D
【详解】由题干材料“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台湾在海防上的意义,D项正确;1662年,郑成功已经收复台湾,题干没有涉及郑氏收复台湾的功绩,排除A项;台湾在1683年已经归入清朝的版图,和平统一台湾的思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排除B项;日本侵略台湾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8.(2024·广东佛山·二模)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驳回了减少南方官员的建议,并提倡选拔人次,表明在选官过程并未刻意减少选拔汉族官员及注意到了南方人口较大的现实因素,从而表现出了注重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的改革,顺治帝驳斥了对其的指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的官员的选拔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官员选拔比例的质疑,未涉及是否沿袭了中原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9.(2024·广东河源·二模)清代,雍正帝自称:“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此记载可以佐证雍正时期( )
A.君主专制强化 B.地方政局动荡
C.丞相权力削弱 D.君臣关系紧张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可知,雍正帝亲自批阅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强化,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雍正帝亲自批阅奏折,与地方政局动荡,君臣关系紧张无关,排除BD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
70.(2024·广东广州·二模)图1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边疆治理示意图。治理举措对应正确的是( )
图1
A.设西域都护 B.册封达赖班禅 C.设宣政院 D.设台湾行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边疆治理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对边疆的治理,使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其中,在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D项正确;西北方向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的是汉朝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B方向是东北地区,而册封达赖班禅是清政府在西藏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C方向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的是元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71.(2024·广东深圳·二模)李老师上历史课时,在黑板上绘制了一条如下的年代尺,她准备带领同学们复习的内容是( )
A.丞相制度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详解】年代尺上的事件,如秦朝的确立、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元的发展、明朝的强化、清朝时达到顶峰,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迁。因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这些事件背后的共同主题,是年代尺反映的核心内容,D项正确;丞相制度到明清时期已被废除,不可能达到顶峰,排除A项;科举制只是在隋朝时期才出现,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朝,隋朝以前的情况不能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72.(2024·广东湛江·二模)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因此,清政府( )
A.主动对外开放 B.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C.开始重农抑商 D.重视外贸经济发展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项正确;主动对外开放与史实不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排除A项;开始重农抑商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重视外贸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3.(2024·广东惠州·二模)1757年乾隆帝认为江南几乎垄断了与日本的所有贸易,若把西方的贸易也集中到江南,华南就有可能落后,于是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将广州一处作为与西方人交易的窗口。由此可知清朝当时( )
A.积极发展东亚市场 B.禁绝外国商人来华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757年乾隆帝认为江南几乎垄断了与日本的所有贸易,若把西方的贸易也集中到江南,华南就有可能落后,于是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将广州一处作为与西方人交易的窗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当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项正确;清朝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积极发展东亚市场和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说法错误,排除AD项;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因此“禁绝”说法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74.(2024·广东河源·二模)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在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这导致( )
A.贩卖奴隶盛行 B.白银流入东方
C.大国争霸出现 D.贸易中心转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在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和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在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 1:12.5到1:14,材料说明中国用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西班牙,因此会导致白银流入东方,B项正确;贩卖奴隶盛行会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大国争霸出现是在17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5.(2024·广东深圳·二模)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不断调整,大体可分为下表中的几个阶段。其演变轨迹可用于说明( )
时期 秦汉 隋和唐初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路)、州(府)、 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A.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日益扩大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C.地方治理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D.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日趋严密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自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下,地方行政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和创新,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不断调整,与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日益扩大无关,排除A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体现不出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日趋严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6.(2024·广东广州·二模)侯杨方教授在《盛世:康乾》中写道:“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从横向比较,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
A.闭关锁国的背景 B.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社会经济的停滞 D.盛世中隐含着危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可知,清朝的“康乾盛世”与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表明盛世中隐含着危机,D项正确;题干现象是闭关锁国的影响而不是背景,排除A项;“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说明封建统治没有土崩瓦解,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停滞与“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7.(2024·广东汕头·二模)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北方人口南迁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政府严禁垦荒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导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D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排除B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8.(2024·广东茂名·二模)明清时期,江南等地的诉讼观念逐渐从“厌讼”转向“好讼”。在各类案件中,因田地、财产、婚姻等产生的诉讼居多。上述变化表明当时(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封建秩序开始崩溃 D.民主观念渐入人心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诉讼观念逐渐从‘厌讼’转向‘好讼’”“因田地、财产、婚姻等产生的诉讼居多”可知,明清时期,江南等地诉讼观念发生变化,田地、财产、婚姻等民事纠纷增多,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民事纠纷增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诉讼观念的变化,与“人地矛盾”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封建秩序并未崩溃,排除C项;明清时期并未出现民主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79.(2024·广东汕头·二模)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农民将甘蔗、荔枝和龙眼等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直接反映了这些农产品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而是更多地被用于市场交换,即商品化,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朝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与农民种植作物的选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由某一时期特定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所能决定的,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通常涉及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产业布局和区域间经济联系,而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0.(2024·广东清远·二模)观察以下示意图,通过该示意图可以了解( )
A.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B.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影响
【答案】B
【详解】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最大宗的交换是美洲的白银和中国的丝绸,故名“银丝贸易”。伴随贸易的同时,中国海疆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白银的大量涌入加快了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进程;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大量人口并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不能反映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路线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81.(2024·广东惠州·二模)明代以前出版业多选用颜、欧等刊刻不易的名家楷体,明代开始改用横平竖直、易于刊刻的匠体字,即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这一变化适应了( )
A.市民文化的发展 B.昆曲京剧的创作
C.娱乐场所的增多 D.科举考试的变化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明代开始改用横平竖直、易于刊刻的匠体字,即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可知,明代出版业采用较为简易的宋体,有利于提高辨识率和出版速度,这有助于适应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京剧出现于清朝,排除B项;娱乐场所增多与印刷出版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科举考试并非使用印刷出版的方式,与此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2024·广东江门·二模)据统计,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共有4000余人。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知名女性作家灿若群星,至清代多达3700余人。明清女性作家人数大增的根源在于( )
A.女性地位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
C.政治环境宽松 D.传统文化衰落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更多的女性接受了教育,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了女性作家人数的增加,B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妇女的地位没有提高,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小说兴起,传统文化衰落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