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1.(2024·湖北襄阳·二模)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北京人制作的石器。从史料类型看,该石器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2.(2024·湖北黄石·二模)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A.农耕技术趋于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2024·湖北宜昌·二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篮,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又名“武王征商篮”,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利簋可用于研究( )
利簋及铭文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
4.(2024·湖北鄂州·二模)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5.(2024·湖北黄冈·二模)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6.(2024·湖北武汉·二模)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一件青铜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其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木星正当中天)。”该青铜器( )
A.说明西周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B.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历史信息
C.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的珍贵史料 D.印证西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土
7.(2024·湖北十堰·二模)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出“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8.(2024·湖北荆门·二模)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说明孔子的讲学(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9.(2024·湖北咸宁·二模)如题表,反映出战国时期( )
著作 思想
《庄子》 认为仁与礼是造成人世祸害的根源
《孟子》 主张施行“仁政”
《韩非子》 把仁、礼比作虱子、蠹虫
A.以法治国理念盛行 B.“仁”成为主流思想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D.大众化教育得到普及
10.(2024·湖北孝感·二模)“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地球北纬30度上下有几个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思想繁荣。”“中国出现思想繁荣”的根源是( )
A.社会变革 B.私学兴起 C.诸侯争霸 D.兼并战争
秦汉时期
11.(2024·湖北十堰·二模)根据“里耶秦简”考证,面对新统一的辽阔疆土,各地风俗殊异,地方政府需要在遵循中央管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适合本地的特殊规定。在这一过程中,秦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2024·湖北黄石·二模)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13.(2024·湖北鄂州·二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下列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强化了皇权 B.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4.(2024·湖北黄石·二模)下图是秦始皇东巡后留下的琅琊刻石,它所使用的文字应是(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隶书
15.(2024·湖北荆州·二模)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小钱币,大历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的钱币图片资料,有助于研究秦朝历史的是( )
A. B.
C. D.
16.(2024·湖北十堰·二模)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17.(2024·湖北武汉·二模)“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在考古、历史、古文字和美术、书法艺术,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有着其它文物遗迹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下列“秦砖汉瓦”能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汉代讲经图
C.东汉宅院画像砖 D.二牛曳犁画像砖
18.(2024·湖北黄冈·二模)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19.(2024·湖北襄阳·二模)下图为西汉使者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该“使者”是( )
A.郑和 B.霍去病 C.张骞 D.鉴真
20.(2024·湖北随州·二模)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 B.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 D.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
21.(2024·湖北黄冈·二模)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三国至隋唐时期
22.(2024·湖北荆门·二模)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23.(2024·湖北十堰·二模)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24.(2024·湖北宜昌·二模)北魏时期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如下图)苍劲厚重,粗犷雄浑。魏碑艺术反映了( )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25.(2024·湖北襄阳·二模)文献阅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生在利用关键词“北朝”、“农书”、“现存最早”搜索后,得到的相关文献是( )
A.《伤寒杂病论》 B.《兰亭集序》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26.(2024·湖北黄石·二模)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照进金樽里”从侧面反映了( )
A.隋朝科举制度开启了后世文化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文人受朝廷重用
C.大唐盛世繁华的景象 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27.(2024·湖北荆门·二模)《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8.(2024·湖北十堰·二模)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横征暴敛无度 D.洛阳盛产粮食
29.(2024·湖北黄冈·二模)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30.(2024·湖北宜昌·二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诗歌抒发情怀。下列描绘科举制的诗句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31.(2024·湖北十堰·二模)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有一种耕作工具回转自如,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它是( )
A.直辕犁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32.(2024·湖北黄石·二模)“诗史互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印证唐朝出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3.(2024·湖北十堰·二模)“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下面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是( )
A.社会风气开放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辽宋夏金元时期
34.(2024·湖北孝感·二模).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的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儒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35.(2024·湖北十堰·二模)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36.(2024·湖北随州·二模)以下三个时期经济格局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东晋南朝时期 → 唐朝中期 →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多民族政权并立
37.(2024·湖北咸宁·二模)如图,宋代以后,江苏、浙江的状元人数超过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8.(2024·湖北武汉·二模)忽必烈是蒙元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一位蒙古大汗。《元史》评价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39.(2024·湖北宜昌·二模)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提高了印刷效率 B.丰富了市民生活
C.打破了地域限制 D.改进了航海技术
40.(2024·湖北咸宁·二模)考察文化现象或有关事件,寻找其中的共性,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政策或发明的共同作用是( )
①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
A.改进了书写材料 B.推动了汉字的演进
C.提高了纸的产量 D.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明清时期
41.(2024·湖北鄂州·二模)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他是( )
A.邓世昌 B.文天祥 C.杨靖宇 D.戚继光
42.(2024·湖北黄冈·二模)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A.注重理论创新 B.注重经验总结
C.注重实验分析 D.全面领先世界
43.(2024·湖北十堰·二模)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兴旺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44.(2024·湖北武汉·二模)明清通俗小说家将读者定位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如冯梦龙就自称其《新列国志》面向“村夫俗子”。在传播意识支配下,明清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几乎都将“通俗”视为“演义”的应有之义,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
A.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 B.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奢靡腐化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文化专制强化,传统文化走向没落
45.(2024·湖北荆门·二模)《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46.(2024·湖北黄冈·二模)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47.(2024·湖北随州·二模)如表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成就
48.(2024·湖北黄石·二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封建文化走向衰落 B.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政府坚持闭关政策 D.文明交往具有双向性
49.(2024·湖北武汉·二模)康乾时期,清廷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西北,平定叛乱并设伊犁将军;在西南,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这些措施体现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边疆治理因地制宜
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50.(2024·湖北十堰·二模)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图示所反映的戏曲是( )
A.表情丰富、惟妙惟肖的说唱 B.技艺精湛、遍及城乡的杂剧
C.情节跌宕、词曲雅致的昆曲 D.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京剧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1.(2024·湖北襄阳·二模)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北京人制作的石器。从史料类型看,该石器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属于历史遗存,所以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人类记录历史活动的各种文字材料。比如古代的典籍和史书、官方文件和档案、私人日记和信件等等,材料不符合,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材料不符合,排除C项;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湖北黄石·二模)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A.农耕技术趋于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答案】B
【详解】据题干“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知,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有很多相似,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精美的玉器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国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没有涉及“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湖北宜昌·二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篮,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又名“武王征商篮”,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利簋可用于研究( )
利簋及铭文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故利簋可用于研究西周建立,C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与材料“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不符,排除A项;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与材料“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与材料“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湖北鄂州·二模)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生产工具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出现民族交融,战争带来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竞相争霸,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七雄争霸及各国进行变法改革,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的措施为颁布“推恩令”,经济方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主要是指夏商周等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湖北黄冈·二模)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湖北武汉·二模)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一件青铜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其腹内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木星正当中天)。”该青铜器( )
A.说明西周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B.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历史信息
C.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的珍贵史料 D.印证西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土
【答案】B
【详解】通过材料中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可知,该事件说的是武王伐纣的事情,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所以该青铜器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历史信息,B项正确;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在商代,排除A项;武王伐纣与战国时期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建立的过程,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湖北十堰·二模)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出“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道是世界的本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老子主张,A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和“仁”,排除B项;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英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排除C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湖北荆门·二模)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说明孔子的讲学(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之前的教育局限于贵族,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C项正确;孔子兴办私学,学生人数并不多,无法起到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A项;分封制是将诸侯分封于各地,孔子的私学并未瓦解分封制。排除B项;孔子兴办私学,教育内容并非以争霸战争为主,无法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湖北咸宁·二模)如题表,反映出战国时期( )
著作 思想
《庄子》 认为仁与礼是造成人世祸害的根源
《孟子》 主张施行“仁政”
《韩非子》 把仁、礼比作虱子、蠹虫
A.以法治国理念盛行 B.“仁”成为主流思想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D.大众化教育得到普及
【答案】C
【详解】据题干“认为仁与礼是造成人世祸害的根源”“主张施行‘仁政’”“把仁、礼比作虱子、蠹虫”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各家思想观点各异,有批判仁与礼的,有主张仁政的,还有主张法治的,这正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表格中只有《韩非子》一家强调法治,不能说明法治理念在战国时期盛行,排除A项;“仁”成为主流思想:虽然《孟子》强调仁政,但《庄子》与《韩非子》都对“仁”持批判态度,因此不能断定“仁”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教育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湖北孝感·二模)“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地球北纬30度上下有几个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思想繁荣。”“中国出现思想繁荣”的根源是( )
A.社会变革 B.私学兴起 C.诸侯争霸 D.兼并战争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地球北纬30度上下有几个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在中国出现了思想繁荣。”所学可知,“古代文明发生飞跃性的发展”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政治上,分封制、井田制等制度遭到破坏;思想上,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A项正确;私学是孔子开始创办的,宣传的是儒家思想,其时间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属于政治斗争,与思想繁荣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秦汉时期
11.(2024·湖北十堰·二模)根据“里耶秦简”考证,面对新统一的辽阔疆土,各地风俗殊异,地方政府需要在遵循中央管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适合本地的特殊规定。在这一过程中,秦实行(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新统一的辽阔疆土,各地风俗殊异,地方政府需要在遵循中央管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适合本地的特殊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实行的王位继承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到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湖北黄石·二模)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更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实现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C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不是进步性的体现,排除A项;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的内容不符合分封制的存在时间,排除B项;专制皇权的强化不是历史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湖北鄂州·二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下列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强化了皇权 B.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C.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D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郡县制是在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基础上实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湖北黄石·二模)下图是秦始皇东巡后留下的琅琊刻石,它所使用的文字应是(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隶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B项正确;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甲骨文使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化,是汉朝的主要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4·湖北荆州·二模)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小钱币,大历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的钱币图片资料,有助于研究秦朝历史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研究秦朝历史”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故A项正确;从货币的文字看B项为契丹货币,排除B项;从钱币的文字“五铢”可以得出,C项为汉武帝铸造的五铢钱,排除C项;从D项货币文字可以看出为唐朝时期的开元通宝,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4·湖北十堰·二模)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答案】D
【详解】西汉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之下著成《史记》。故D符合题意;“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均与司马迁不符合,排除A和B;“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是受辱之前,排除C。故选D项。
17.(2024·湖北武汉·二模)“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在考古、历史、古文字和美术、书法艺术,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有着其它文物遗迹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下列“秦砖汉瓦”能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汉代讲经图
C.东汉宅院画像砖 D.二牛曳犁画像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能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设立为正统思想,并建立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用儒家经典教育青年子弟。“汉代讲经图”的内容体现了就是汉朝以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B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排除A项;“东汉宅院画像砖体现了汉代建筑,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C项;“二牛曳犁画像砖”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4·湖北黄冈·二模)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106个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湖北襄阳·二模)下图为西汉使者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该“使者”是( )
A.郑和 B.霍去病 C.张骞 D.鉴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西汉使者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C项正确;郑和是明朝航海家,排除A项;霍去病是反击匈奴的名将,排除B项;鉴真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4·湖北随州·二模)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 B.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 D.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特征是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这一时期,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D项正确;分封制度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排除A项;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与西汉东汉无关,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是西汉初年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4·湖北黄冈·二模)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根据“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可知,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三国至隋唐时期
22.(2024·湖北荆门·二模)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答案】D
【详解】据题干表格内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如重用汉官、立学校、传授汉文化、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等,这些政策促进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这些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 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排除A 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排除B 项;休养生息政策强调的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表格中的汉化政策无关,排除C 项。故选 D 项。
23.(2024·湖北十堰·二模)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详解】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故选A项。
24.(2024·湖北宜昌·二模)北魏时期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如下图)苍劲厚重,粗犷雄浑。魏碑艺术反映了( )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交融,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因此,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魏朝的碑刻书体,雄厚粗犷,苍劲有力,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没有涉及北魏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民族政权分立,但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政权的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4·湖北襄阳·二模)文献阅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生在利用关键词“北朝”、“农书”、“现存最早”搜索后,得到的相关文献是( )
A.《伤寒杂病论》 B.《兰亭集序》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答案】C
【详解】据文献阅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生在利用关键词“北朝”、“农书”、“现存最早”搜索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兰亭集序》是书法作品,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史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2024·湖北黄石·二模)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照进金樽里”从侧面反映了( )
A.隋朝科举制度开启了后世文化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文人受朝廷重用
C.大唐盛世繁华的景象 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照进金樽里””及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唐朝发展了科举制,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文人是否收到朝廷重视,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唐诗的繁荣,与大唐盛世繁华无关,排除C项;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4·湖北荆门·二模)《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跻身统治阶层,并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C项正确;宋朝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官,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门第观念一直存在,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4·湖北十堰·二模)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横征暴敛无度 D.洛阳盛产粮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含嘉仓和国家储备的物资、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史实说明隋朝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取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隋朝经济发展,与政治统治无关,排除AC项;含嘉仓位于洛阳不能说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4·湖北黄冈·二模)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和历史著作《《通典·食货典》的记载完全吻合,他们共同证明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史料的相互印证,D项正确;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依据史料,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要善于进行甄别,排除B项;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史料来印证,仅靠考古发掘是不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4·湖北宜昌·二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诗歌抒发情怀。下列描绘科举制的诗句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详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的孟郊写的七言绝句《登科后》的诗句,描述的是科举考试后获取功名后的心态,D项正确;“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排除A项;“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形容的是民族融合的情景,排除B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情景,排除C项。故选D项。
31.(2024·湖北十堰·二模)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有一种耕作工具回转自如,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它是( )
A.直辕犁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详解】由题干材料“唐朝时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有一种耕作工具回转自如,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还提高了耕地效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唐代发明的是曲辕犁不是直辕犁,排除A项;筒车是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B项;秧马是宋朝发明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32.(2024·湖北黄石·二模)“诗史互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印证唐朝出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诗句描写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3.(2024·湖北十堰·二模)“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下面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史实是( )
A.社会风气开放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题干强调的民族政策不符,排除A项;玄奘西行,从天竺带回来大量佛教典籍,促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与题干强调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与题干强调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辽宋夏金元时期
34.(2024·湖北孝感·二模).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的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儒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答案】D
【详解】由材料中“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可知,忠烈节义受到宋辽民间的推崇,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忠烈节义受到宋辽民间的推崇,“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忠烈节义受到宋辽民间的推崇,“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在材料主旨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5.(2024·湖北十堰·二模)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6.(2024·湖北随州·二模)以下三个时期经济格局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东晋南朝时期 → 唐朝中期 →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多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唐朝中期、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C项正确;铁器牛耕的推广是在战国时期,A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排除B项;唐朝是统一的,不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7.(2024·湖北咸宁·二模)如图,宋代以后,江苏、浙江的状元人数超过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的状元人数,南北方人数在唐朝时有一定的差距、北宋人数接近,之后的南宋、明清各朝南方人数远远超过北方且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中后期以来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导致南方文化教育发展超过北方,D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项;秦朝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B项;科举取士制度开创于隋朝,与题干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8.(2024·湖北武汉·二模)忽必烈是蒙元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一位蒙古大汗。《元史》评价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信用儒术”“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等信息可知,忽必烈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全国实行了有效统治,D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统治政策,没有涉及元朝统一中国,排除B项;题干中“以夏变夷”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因此,并非是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9.(2024·湖北宜昌·二模)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提高了印刷效率 B.丰富了市民生活
C.打破了地域限制 D.改进了航海技术
【答案】A
【详解】据题干“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丰富了市民生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打破了地域限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改进了航海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0.(2024·湖北咸宁·二模)考察文化现象或有关事件,寻找其中的共性,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政策或发明的共同作用是( )
①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
A.改进了书写材料 B.推动了汉字的演进
C.提高了纸的产量 D.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统一文字促进了全国的文化交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便了书写,促进了文化交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改进了印刷速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由此可知,三者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改进了书写材料属于造纸术发明的作用,片面,排除A项;推动了汉字的演进属于统一文字的作用,片面,排除B项;提高了纸的产量属于印刷术的作用,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明清时期
41.(2024·湖北鄂州·二模)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他是( )
A.邓世昌 B.文天祥 C.杨靖宇 D.戚继光
【答案】D
【详解】从“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结合所学知识,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D项正确;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全舰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是近代的人物,排除A项;南宋大臣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不是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靖宇是近代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2.(2024·湖北黄冈·二模)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A.注重理论创新 B.注重经验总结
C.注重实验分析 D.全面领先世界
【答案】B
【详解】据材料“《齐民要术》总结了……《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可知,材料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经验总结”,B项正确;材料为涉及理论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验分析”,而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古代科技地位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43.(2024·湖北十堰·二模)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兴旺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也发展成为商业市镇,甚至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比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的兴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
44.(2024·湖北武汉·二模)明清通俗小说家将读者定位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如冯梦龙就自称其《新列国志》面向“村夫俗子”。在传播意识支配下,明清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几乎都将“通俗”视为“演义”的应有之义,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
A.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 B.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奢靡腐化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文化专制强化,传统文化走向没落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明清通俗小说家将读者定位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如冯梦龙就自称其《新列国志》面向“村夫俗子”。在传播意识支配下,明清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几乎都将‘通俗’视为‘演义’的应有之义,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小说家、书坊主或评点者大力倡导通俗易懂的小说文本的现象,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奢靡腐化无关,排除B项;文化专制强化,传统文化走向没落是清朝统治者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5.(2024·湖北荆门·二模)《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
46.(2024·湖北黄冈·二模)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C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7.(2024·湖北随州·二模)如表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成就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包围赤嵌楼,最后赤嵌楼的荷兰军队投降,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金奔巴瓶反映了清朝与西藏地区的关系,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等见证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巩固,这些关键信息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材料未涉及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排除A项;材料是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边疆安全,没有提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是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边疆安全,没有涉及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48.(2024·湖北黄石·二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封建文化走向衰落 B.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政府坚持闭关政策 D.文明交往具有双向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的文化传入欧洲,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并未封建文化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政府坚持闭关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9.(2024·湖北武汉·二模)康乾时期,清廷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西北,平定叛乱并设伊犁将军;在西南,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这些措施体现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边疆治理因地制宜
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答案】B
【详解】阅读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疆域与前代的比较,排除C项;边疆管理军事为主,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0.(2024·湖北十堰·二模)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图示所反映的戏曲是( )
A.表情丰富、惟妙惟肖的说唱 B.技艺精湛、遍及城乡的杂剧
C.情节跌宕、词曲雅致的昆曲 D.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京剧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乾隆时期,徽剧戏班到北京献艺”“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优点创造改进”“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可知,材料体现了京剧的发展过程具有融合性,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戏曲,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京剧融合昆曲、秦腔等优点改进创新,没有体现表情丰富、惟妙惟肖的说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技艺精湛、遍及城乡的杂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京剧发展过程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而非情节跌宕、词曲雅致的昆曲,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