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题内容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4课时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教学分析 课标解析: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或调查方案、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形成结论及建构模型、反思评价及表达交流等要素。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依据探究目标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及形成结论等对于科学探究的意义,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在前面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基本实验仪器及操作之后进行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世界。对于实验探究学生还一无所知,本节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可以系统学习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变化、仪器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放在试验中会不知所措,通过本节课教师引导,组队探究实验来学习实验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学会记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等技能。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体验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发展证据意识和证据推理能力。 3.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发现一些可以探究的问题,保持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 达成评价 能够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养成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探究结论的能力。
先行组织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蜡烛燃烧的认识、对物质的变化的学习以及实验仪器的认识。
问题与活动 【新课导入】 励志短片导入。在短片中我们看到了小蜡烛人为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中燃烧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的燃烧。 【新课探究】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呢?实验探究都有哪些步骤?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我们一起来通过蜡烛的燃烧化学实验,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 项目任务一: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演示实验】大家观察实验视频,注意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探究一:点燃前:蜡烛的物理性质 蜡烛呈白色、固体、质软、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实验探究】探究二:燃着时: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淡淡的黑烟,火焰分层。 【思考讨论】蜡烛的熔化和燃烧有什么区别? 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气态,是物理变化;燃烧有黑烟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探究三:燃烧时,火焰的分层情况 处于蜡烛火焰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蜡烛燃烧分为三层,外焰的温度最高。 【实验探究】探究四:蜡烛燃烧时的产物 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 干燥的烧杯表面有水珠生成,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总结】蜡烛燃烧的产物: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探究五:蜡烛熄灭后白烟的成分 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蜡烛熄灭时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蜡烛熄灭后,其颜色长度等与点燃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验总结】蜡烛重新燃烧,蜡烛熄灭后,蜡烛颜色不变,长度变短。 【思考讨论】蜡烛为什么会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结论: 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气,而后燃烧。 项目任务二:如何观察实验 【实验反思】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以及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石蜡受热时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项目任务三:总结科学探究步骤 【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有趣的故事进入到课堂。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能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知道实验的方法、过程,掌握实验技能。 通过上述的实验探究,能够总结出化学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系统的总结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确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的学习和操作提供理论和技能基础。
迁移运用(当堂检测):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把蜡烛切成小块 B.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无色液滴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熄灭后观察到有白烟 2. 下列是蜡烛燃烧实验中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C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A )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4.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就“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5. 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我们必须做到( D ) A.及时记录活动所需时间 B.善于观察合作者言行 C.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D.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6.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________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__________。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_________,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ABCDE ②外焰(2)②水雾 水(3)熄灭 变浑浊(4)水和二氧化碳
成果集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吹灭蜡烛,产生黑烟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三层,焰心最亮
【答案】C
【解析】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符合题意。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选项描述错误。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选项说法正确。
D.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最亮,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C。
2.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
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答案】D
【解析】用小刀能切下,说明石蜡质软,放入水中不溶解,且浮在水面上,则密度比水小,而可燃性无法说明;
故选D。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 B.蜡烛燃烧 C.花瓶破碎 D.铁丝弯曲
【答案】B
【解析】A、香水的挥发是香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花瓶破碎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丝的弯曲是铁丝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答案】C
【解析】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C。
5.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此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炭粒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由于该物质是白烟,因此它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所以ABC均不正确,况且AB是不能燃烧的物质,C是黑色颗粒,只有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是白色且可燃。故选:D。
6.小雁同学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证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很低
C.子火焰中被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7.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答案】B
【解析】A、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与假设,故选项错误。
B、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C、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D、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解释与结论,
8.小华同学在准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用剩下的小蜡烛头,感觉浪费了太可惜。于是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自己动手用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下: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______。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______;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______,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______性。
【答案】(1)小 (2)小 (3) 水珠 石灰水变浑浊 (4) 白烟 可燃
【解析】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小,故填:小;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白烟,该白烟是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填:白烟;可燃。
9.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①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③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②;属于反思评价的是④。
【答案】① ③
【解析】①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属于探究活动中的提出问题;
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探究活动中的获得结论;
③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收集证据中的实验;
④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属于探究活动中的反思评价;
由以上叙述可知,属于提出问题的是①,故填①;
属于收集证据的是③,故填③。
提升练习:
1.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
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硬度小
【答案】B
【解析】用小刀切下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不能说明石蜡有可燃性。
故选B。
2.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木条横伸入蜡烛火焰1s后,发现伸入火焰部分两端最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D.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不符合题意;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不符合题意;
C、将木条横伸入蜡烛火焰1s后,发现伸入火焰部分两端最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D、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不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答案】B
【解析】A、实验A中是烧杯倒扣住蜡烛,随着氧气被消耗,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会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外焰温度最高,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是实验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4.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不变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答案】B
【解析】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19.5%,所以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选项A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9%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选项B正确。
C、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逐渐减少,选项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氧气和其它气体,选项D错误。
故选:B。
5.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答案】D
解析】解:A.是石蜡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
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
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
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实验方案设计,故选项正确。故选:D。
6.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答案】
【详解】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描述正确;
B、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火焰最明亮,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故选项描述正确;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小于水,故选项描述不正确;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故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C。
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密度比水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___________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置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_
【答案】(1)小 (2)外焰外焰 (3)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2)温度越高,火柴梗碳化的越快;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
8.芳芳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置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1)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置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寻管里一走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3)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答案】(1)C
(2)水雾 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3)导管内壁有凝固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燃烧
【详解】
(1)遇到不同的现象时,可重复实验,探究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或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或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但不能不予理睬,故选C。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时,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时,振荡,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为石蜡蒸气,则用冷的湿毛中包住导管,石蜡蒸气会冷凝为固体,则会观察到玻璃管中有固体出现,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时,导管口不燃烧。
9.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1)小明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 D.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2)吃完饭时,小雅同学发现久置咸菜表面析出一些晶体,于是问哥哥,这些晶体是什么呢?
A.哥哥说可能是食盐;B.她取下晶体尝了尝,果然是咸的;C.小雅说晶体是食盐;D.哥哥拿起包装袋阅读配料表后说,原料中还有白砂糖,晶体应该是混合物,可能含糖量太少了,所以没尝出来;E.小雅说,是的,直接看配料表也能推测晶体的成分。以上过程中:
①属于做出假设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②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
③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
④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答案】(1)D (2) A B C DE
【解析】(1)当探究中如果发现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合,最好的处理方式为: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故填:D
(2)①属于做出假设的是:A哥哥说可能是食盐。是对久置咸菜表面析出的晶体的猜测。
②属于收集证据的是:B她取下晶体尝了尝,果然是咸的。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③属于获得结论的是:C小雅说晶体是食盐,该结论是通过证据推导得出的。
④属于反思评价的是:DE哥哥拿起包装袋阅读配料表后说,原料中还有白砂糖,晶体应该是混合物,可能含糖量太少了,所以没尝出来;小雅说,是的,直接看配料表也能推测晶体的成分。是探究后对实验的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4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吹灭蜡烛,产生黑烟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三层,焰心最亮
2.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
A.密度 B.硬度 C.溶解性 D.可燃性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 B.蜡烛燃烧 C.花瓶破碎 D.铁丝弯曲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5.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此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炭粒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雁同学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证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很低
C.子火焰中被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7.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8.小华同学在准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发现实验室有许多用剩下的小蜡烛头,感觉浪费了太可惜。于是带领实验小组的同学自己动手用小蜡烛头为原料制造蜡烛,过程如下:
(1)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型,说明蜡烛具有物理性质是:硬度______。
(2)切下的小蜡烛块放入水中,发现它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
(3)用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______;若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吹灭蜡烛时,看到从烛芯处飘出一缕______,用带火苗的小木条迅速去点,发现它能燃烧且蜡烛被重新点燃,据此判断烛芯处飘出的物质具有______性。
9.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①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③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②;属于反思评价的是④。
提升练习:
1.用小刀切下石蜡并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该实验不能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是( )
A.密度比水小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硬度小
2.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木条横伸入蜡烛火焰1s后,发现伸入火焰部分两端最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D.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燃烧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3.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A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B.实验B中的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C中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
D.实验D中的“白烟”可再次被点燃
4.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不变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5.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6.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里,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密度比水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与___________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置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_
8.芳芳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置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1)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置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芳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寻管里一走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3)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9.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1)小明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 D.重新建立猜想,实验探究
(2)吃完饭时,小雅同学发现久置咸菜表面析出一些晶体,于是问哥哥,这些晶体是什么呢?
A.哥哥说可能是食盐;B.她取下晶体尝了尝,果然是咸的;C.小雅说晶体是食盐;D.哥哥拿起包装袋阅读配料表后说,原料中还有白砂糖,晶体应该是混合物,可能含糖量太少了,所以没尝出来;E.小雅说,是的,直接看配料表也能推测晶体的成分。以上过程中:
①属于做出假设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②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
③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
④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