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唱道:“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驱散乌云见太阳,革命道路多宽广……翻身农奴把歌唱,本福的歌声传四方。”那么,西藏人民“驱做乌云见太阳”开始于( )
A.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B.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2.(2024八上·邢台月考)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
A.1840—1919年 B.1840—1937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
3.(2024·兴安盟)如图是1949—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其中1956年和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24九下·重庆市模拟)以下图片反映出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发展科技创新,巩固国防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民生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5.(2024九上·涪城开学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奋进的脚步,70年光辉的历程。以下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
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4·泸州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中曾评价某历史事件:“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该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2024·枣庄)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2024·镇江)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束后,某新闻媒体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媒体评论的是(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
9.(2024·镇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图直接呈现的是哪一方面的推进措施(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2024·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11.(2024·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2024·济宁)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派代表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D.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13.(2024·宿迁)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原因是( )
A.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兴办4个经济特区
14.(2024·宿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5.(2024·常州) 我国1964年的一场成功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力打击了当时世界上霸权主义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这次试验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发射导弹核武器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6.(2024八下·南明期末)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
A.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17.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 )
A.《千年局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18.(2024八下·江岸期末)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他们用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分享香港和内地的“大城小事”,逐渐成为促进内地香港文化双向交流的“民间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内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
1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单位:亿吨),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政策的调整 B.对外开放的深入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生产技术的变革
20.(2024八下·天门期末)右图所示歌曲创作于建国初期,回忆的是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 )
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插曲……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黄海海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上·广州开学考)生产力演进有其规律,根据当下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把整个生产力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生产力、新兴生产力和当下开启的新质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0年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5年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开放部分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010年 设立重庆两江新区
2017年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请列举一五计划期间的两个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20世纪初,我国为融入全球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22.(2024·广州)广州的桥,在力与美的呼应中融入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经沧桑的海珠桥
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该桥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承建,是当时沟通广州珠江南北两岸惟一的大桥。1938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海珠桥受损严重。1949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南撤,炸毁了海珠桥。1950年11月,广州市政府重新修复了海珠桥。
——摘编自陈泽泓等《广州近现代大事典》
20世纪30年代初的海珠桥
材料二 应运而生的珠江大桥
1960年10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的珠江大桥在广州建成通车。该桥分为东桥和西桥,是广州第一座可以同时通行汽车、火车的大桥,便利了货物运送和人们的出行。
——摘编自陈泽泓等《广州近现代大事典》
20世纪60年代初的珠江大桥(西桥)
材料三 标题:____
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大桥修建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克服了抗风抗震等诸多难题。海心桥造型概念源于“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吸取了粤曲水袖等岭南文化元素。
——摘编自《广州日报》(2023年6月18日)
21世纪20年代初的海心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历经沧桑的海珠桥”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座大桥在设计和功用上呈现的变化。
(3)参照材料一、二,为材料三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要求:标题不得照抄材料且能反映时代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翻身农奴把歌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因此西藏人民“驱做乌云见太阳”开始于西藏和平解放,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灭,不符合题意;
B. 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
C.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2.【答案】C
【知识点】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ABD选项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近代史时间。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答案】D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1949-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国家粮食产量呈现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提升了粮食产量;1978年国家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故选D项。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生产实际,破坏了农业生产,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都是新时期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它们的建成都健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共同作用是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民生,C项正确;故选C项。
材料属于交通建设,不属于国防,排除A项;
青藏铁路的贯通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中国标准动车组,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排除B项;
海峡两岸是台湾和大陆间,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均未涉及到台湾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现代交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交通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解读正确,符合题意;②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读正确,符合题意;③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团谨的目标,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④2017年,中共十九大,标志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材料“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所以该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故选C项。
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B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特色的多党派歙物新型政党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排除A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据题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等信息可知,题干图示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故选C项。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隆会议”“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攻进中国,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扭转了会议方向,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故选B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A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C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3年中国提出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
A: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苏建交是1949年,排除A项。
B:1956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对应正确,故选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美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亚非的建交,C项符合题意;
A:一边倒是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干无法,A项不符合题意;
B: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D: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是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第二次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出现原因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A项符合题意;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属于第三次创业的高潮点,B项不符合题意;
C: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项不符合题意;
D:1980年兴办4个经济特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符合题意;
A:①②③④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①③④②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③①④②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1964年的一场成功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力打击了当时世界上霸权主义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符合题意;
B: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B项不符合题意;
C: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
D:1967年在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A项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是他们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和题干年代尺不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题干年代尺不符,图片中年代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D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和题干年代尺不符,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年代尺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7.【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从政治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因此,应集中在《中国新生》,故C项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中共民主革命历程,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均与题干“前四集”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深入实践“一国两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往来,推动了内利与香港的共同发展,说明这一切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故选D项。
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材料强调的香港与内地交流信息不符,排除A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对外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项。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是国内不同区域的交流,不属于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0-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图二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综上分析说明,题干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粮食产量都呈现增长形势,共同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故选A项。
图一是1949-1952年,是土地改革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图二是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时期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生产技术的变革并非是主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上甘岭》”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D项符合题意;
A: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A项不符合题意;
B:1937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项不符合题意;
C: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对日军发动了的一场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
21.【答案】(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至1957年底,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为融入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故答案为: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措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对外开放,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设计变化: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功用变化: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
(3)示例标题: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
理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历史时期:根据材料“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1938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海珠桥受损严重。”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1949年10月,国民党军 队南撤,炸毁了海珠桥。”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广州市政府重新修复了海珠桥” 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变化:根据材料“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该桥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承建,是当时沟通广州珠江南北两岸惟一的大桥”“1960年10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的珠江大桥在广州建成通车”“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可知,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根据材料“大桥修建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克服了抗风抗震等诸多难题”可知,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根据材料“海心桥造型概念源于‘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吸取了粤曲水袖等岭南文化元素”可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标题:根据材料“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修建海心桥过程克服的一系列难题,吸取了许多新造型概念、文化元素。因此可以提炼观点: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理由: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进步。
故答案为:
(1)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设计变化: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功用变化: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
(3)示例标题: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理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论难,考查学生对广州地方历史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 1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时空观念-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唱道:“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驱散乌云见太阳,革命道路多宽广……翻身农奴把歌唱,本福的歌声传四方。”那么,西藏人民“驱做乌云见太阳”开始于( )
A.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B.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翻身农奴把歌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因此西藏人民“驱做乌云见太阳”开始于西藏和平解放,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灭,不符合题意;
B. 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第一属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
C.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纪元,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2.(2024八上·邢台月考)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
A.1840—1919年 B.1840—1937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
【答案】C
【知识点】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ABD选项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近代史时间。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2024·兴安盟)如图是1949—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其中1956年和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1949-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国家粮食产量呈现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提升了粮食产量;1978年国家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故选D项。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生产实际,破坏了农业生产,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4.(2024九下·重庆市模拟)以下图片反映出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A.发展科技创新,巩固国防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民生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都是新时期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它们的建成都健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共同作用是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民生,C项正确;故选C项。
材料属于交通建设,不属于国防,排除A项;
青藏铁路的贯通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中国标准动车组,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排除B项;
海峡两岸是台湾和大陆间,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中国标准动车组均未涉及到台湾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现代交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交通的相关史实。
5.(2024九上·涪城开学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奋进的脚步,70年光辉的历程。以下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
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解读正确,符合题意;②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读正确,符合题意;③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团谨的目标,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④2017年,中共十九大,标志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相关史实。
6.(2024·泸州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中曾评价某历史事件:“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该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据材料“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作出以武力侵略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所以该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故选C项。
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B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7.(2024·枣庄)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故选C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特色的多党派歙物新型政党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8.(2024·镇江)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束后,某新闻媒体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媒体评论的是(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排除A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24·镇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图直接呈现的是哪一方面的推进措施(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据题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等信息可知,题干图示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故选C项。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
10.(2024·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据材料“万隆会议”“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攻进中国,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扭转了会议方向,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故选B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相尊重主权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A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1953年提出,排除C项。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3年中国提出平等互利的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11.(2024·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
A: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苏建交是1949年,排除A项。
B:1956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对应正确,故选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美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
12.(2024·济宁)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派代表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D.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只有5个,都是周边国家”“到1964年前,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已达24个,其中多数主动与中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与亚非的建交,C项符合题意;
A:一边倒是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干无法,A项不符合题意;
B: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D: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宿迁)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原因是( )
A.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兴办4个经济特区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是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第二次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出现原因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A项符合题意;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属于第三次创业的高潮点,B项不符合题意;
C: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项不符合题意;
D:1980年兴办4个经济特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宿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第一个五年计划;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符合题意;
A:①②③④排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①③④②排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③①④②排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常州) 我国1964年的一场成功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力打击了当时世界上霸权主义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这次试验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发射导弹核武器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1964年的一场成功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力打击了当时世界上霸权主义国家的核垄断、核讹诈”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符合题意;
B: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B项不符合题意;
C: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
D:1967年在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八下·南明期末)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
A.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A项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是他们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和题干年代尺不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题干年代尺不符,图片中年代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D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和题干年代尺不符,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年代尺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17.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 )
A.《千年局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从政治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因此,应集中在《中国新生》,故C项正确;
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中共民主革命历程,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均与题干“前四集”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8.(2024八下·江岸期末)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他们用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分享香港和内地的“大城小事”,逐渐成为促进内地香港文化双向交流的“民间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内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自2023年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每逢节假日,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擦肩而过’……”,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深入实践“一国两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往来,推动了内利与香港的共同发展,说明这一切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故选D项。
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材料强调的香港与内地交流信息不符,排除A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对外政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项。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是国内不同区域的交流,不属于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单位:亿吨),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农业政策的调整 B.对外开放的深入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生产技术的变革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0-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图二反映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综上分析说明,题干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粮食产量都呈现增长形势,共同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故选A项。
图一是1949-1952年,是土地改革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图二是1978-1984年,是改革开放时期粮食产量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两个时期粮食产量提高得益于政策调整,生产技术的变革并非是主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坐标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20.(2024八下·天门期末)右图所示歌曲创作于建国初期,回忆的是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 )
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插曲……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黄海海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上甘岭》”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D项符合题意;
A: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A项不符合题意;
B:1937年8月至11月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项不符合题意;
C: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对日军发动了的一场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的能力,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上·广州开学考)生产力演进有其规律,根据当下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把整个生产力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生产力、新兴生产力和当下开启的新质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80年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5年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开放部分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010年 设立重庆两江新区
2017年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请列举一五计划期间的两个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20世纪初,我国为融入全球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至1957年底,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为融入全球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故答案为: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2)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措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对外开放,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4·广州)广州的桥,在力与美的呼应中融入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经沧桑的海珠桥
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该桥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承建,是当时沟通广州珠江南北两岸惟一的大桥。1938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海珠桥受损严重。1949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南撤,炸毁了海珠桥。1950年11月,广州市政府重新修复了海珠桥。
——摘编自陈泽泓等《广州近现代大事典》
20世纪30年代初的海珠桥
材料二 应运而生的珠江大桥
1960年10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的珠江大桥在广州建成通车。该桥分为东桥和西桥,是广州第一座可以同时通行汽车、火车的大桥,便利了货物运送和人们的出行。
——摘编自陈泽泓等《广州近现代大事典》
20世纪60年代初的珠江大桥(西桥)
材料三 标题:____
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大桥修建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克服了抗风抗震等诸多难题。海心桥造型概念源于“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吸取了粤曲水袖等岭南文化元素。
——摘编自《广州日报》(2023年6月18日)
21世纪20年代初的海心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历经沧桑的海珠桥”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座大桥在设计和功用上呈现的变化。
(3)参照材料一、二,为材料三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要求:标题不得照抄材料且能反映时代特征)
【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设计变化: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功用变化: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
(3)示例标题: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
理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历史时期:根据材料“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1938年10月,日军空袭广州,海珠桥受损严重。”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1949年10月,国民党军 队南撤,炸毁了海珠桥。”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材料“1950年11月,广州市政府重新修复了海珠桥” 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变化:根据材料“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该桥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承建,是当时沟通广州珠江南北两岸惟一的大桥”“1960年10月1日,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的珠江大桥在广州建成通车”“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可知,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根据材料“大桥修建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克服了抗风抗震等诸多难题”可知,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根据材料“海心桥造型概念源于‘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吸取了粤曲水袖等岭南文化元素”可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标题:根据材料“2021年6月,广州海心桥落成。海心桥由国内团队设计并负责施工,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过江人行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修建海心桥过程克服的一系列难题,吸取了许多新造型概念、文化元素。因此可以提炼观点: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理由: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进步。
故答案为:
(1)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设计变化:从外国人设计到我国自主设计;从传统工业化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功用变化:从公路桥到公路、铁路两用桥到观光人行桥。
(3)示例标题:见证新时代的海心桥。理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就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心桥融合了科技与传统之美,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论难,考查学生对广州地方历史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