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五、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五、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0 17:00:45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五、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安丘期末)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该学者评述的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C项正确;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是中共战略转移的成功,与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
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但没有使得“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排除B项;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但是与材料中的“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不相符,材了强调的是国共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不是正式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西安事变,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2025八上·平武期末)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材料所述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①④正确,B项正确;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因反对“二十一条”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②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排除③;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3.(2025八上·平武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台儿庄战役——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D.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爆发的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识记。
4.(2025八上·泸县期末)有人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这场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列事件和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是(  )
A.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B.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C.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B项正确;
香港岛割给英国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A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C项;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鸦片贸易合法化。
5.(2025八上·恩平期末)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曾在微博中说:“我在《国宝100》里讲过圆明园十二兽首,今天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值得庆贺。”圆明园十二兽首最早的劫掠者是(  )
A.英法 B.俄美 C.英美 D.法俄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烧杀抢掠,因此圆明园十二兽首最早的劫掠者是英法,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6.(2025八上·蓬江期末)1900年,西方各列强《议和大纲》中提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后由驻华领衔公使葛络干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列强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B.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
C.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 D.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并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其中的规定显示了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外交主权,尤其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革方面由外国决定,从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这表明清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已成为列强操控的工具,即所谓“洋人的朝廷”,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排除C;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辛丑条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935年12月6日,清华大学刊物《怒吼吧》刊载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文章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因为(  )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B.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于敌手
C.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 D.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答案】D
【知识点】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8.(2025八上·梓潼期末)1854年,美国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遭到杨秀清的严正拒绝;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破坏传教士的活动,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反映了农民阶级(  )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B.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反对列强的特权,体现了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激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无法得出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排除A项;
农民阶级具有保守性,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两次运动的理论指导,无法说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2025八上·普宁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图片“通商口岸”的位置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由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等通商口岸,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其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C项正确;
从图中看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不断增多而不是减少,排除A项;
《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理解分析图片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10.(2024八上·合江期中)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认清清政府本质
C.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11.(2024九下·吴江模拟)小李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列出了以下重要史实,他的复习主题应该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D.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12.(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并向他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离开了西安,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据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B.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蒋介石的主动妥协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13.(2024八上·公主岭期末)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  )
A.荷兰 B.西班牙 C.奥匈帝国 D.美国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和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通过其时任国务卿约翰·海伊向列强包括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发布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旨在承认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的同时,保证在中国的商业机会平等,这一政策主要意在维护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防止列强在中国出现排他性的势力范围,D正确;
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美国,而不是荷兰、西班牙和奥匈帝国,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门户开放。解题方法: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现状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下面示意图的主题是(  )
A.内忧外患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近代化探索
【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示意图东南方位描述了日本侵略台湾,西南是英国入侵西藏,西北是阿古柏占领新疆,反映了19世纪清朝边疆危机,B项符合题意;
A:示意图没有体现内忧,体现的是外患,A项不符合题意;
C:示意图没有反映救亡图存,与中国人的探索与抗争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近代化探索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边疆危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九上·重庆市月考)1861年,英法两国凭借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在广州开辟四面环水的沙面租界。英法领事也宣称在租界外的沙基和沙基涌也拥有“权力”,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材料中的行为(  )
A.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C.说明租界治理秩序需要英法和清政府共同维持
D.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可知,租界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被西方侵略者所干涉,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A正确;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错误;
题干所述表现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租界治理秩序无关,C错误;
《北京条约》中不涉及租界的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解题方法: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2024八上·荣县月考)德国元帅瓦德西评价某次运动时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此运动(  )
A.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B.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动摇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18.(2024八上·泸县月考)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9.(2024八上·青秀月考)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③和选项中对应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是(  )
A.黄海海战 B.八七会议
C.平型关大捷 D.减租减息政策
【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20.(2024八上·蓬江期中)下图《扯线木偶》的漫画说明清政府(  )
A.丧失领事裁判权
B.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八上·泸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君英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成,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危害:据材料一“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对人民而言,加重人民的负担,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军队而言,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政治上,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
(2)事件:根据材料二“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态度和原因:首先说明态度,如根据材料二“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可知,鸦片战争并非林则徐禁烟引起,因此不同意。其次说明理由,如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理解: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重要原因:据材料四“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故答案为:(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相关史实。
(1)危害:据材料一“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对人民而言,加重人民的负担,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军队而言,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政治上,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
(2)事件:根据材料二“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态度和原因:首先说明态度,如根据材料二“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可知,鸦片战争并非林则徐禁烟引起,因此不同意。其次说明理由,如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理解: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重要原因:据材料四“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2.(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多年前,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一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发布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这是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的抗日战争纪念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一个纪念日,介绍其纪念的历史事件名称及该事件的标志性影响。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及时间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4)举一例说明“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答案】(1) 【示例一】“九一八”纪念日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
影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或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示例二】“七七”抗战纪念日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示例三】“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事件: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影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 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3) 表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国共再次合作);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国民党领导的战役: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任选1例即可)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
1 / 1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五、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安丘期末)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该学者评述的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2.(2025八上·平武期末)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
①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
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
③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使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5八上·平武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台儿庄战役——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D.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4.(2025八上·泸县期末)有人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这场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列事件和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是(  )
A.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B.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C.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5.(2025八上·恩平期末)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曾在微博中说:“我在《国宝100》里讲过圆明园十二兽首,今天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值得庆贺。”圆明园十二兽首最早的劫掠者是(  )
A.英法 B.俄美 C.英美 D.法俄
6.(2025八上·蓬江期末)1900年,西方各列强《议和大纲》中提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后由驻华领衔公使葛络干照会清政府,要求“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列强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B.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
C.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 D.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7.(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935年12月6日,清华大学刊物《怒吼吧》刊载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文章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因为(  )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B.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于敌手
C.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 D.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8.(2025八上·梓潼期末)1854年,美国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遭到杨秀清的严正拒绝;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破坏传教士的活动,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反映了农民阶级(  )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B.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9.(2025八上·普宁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0.(2024八上·合江期中)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认清清政府本质
C.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11.(2024九下·吴江模拟)小李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列出了以下重要史实,他的复习主题应该是(  )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D.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2.(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并向他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4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离开了西安,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据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B.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蒋介石的主动妥协
13.(2024八上·公主岭期末)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  )
A.荷兰 B.西班牙 C.奥匈帝国 D.美国
14.(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下面示意图的主题是(  )
A.内忧外患 B.边疆危机 C.救亡图存 D.近代化探索
15.(2024九上·重庆市月考)1861年,英法两国凭借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在广州开辟四面环水的沙面租界。英法领事也宣称在租界外的沙基和沙基涌也拥有“权力”,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材料中的行为(  )
A.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C.说明租界治理秩序需要英法和清政府共同维持
D.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
16.(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24八上·荣县月考)德国元帅瓦德西评价某次运动时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此运动(  )
A.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B.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动摇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18.(2024八上·泸县月考)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19.(2024八上·青秀月考)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③和选项中对应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是(  )
A.黄海海战 B.八七会议
C.平型关大捷 D.减租减息政策
20.(2024八上·蓬江期中)下图《扯线木偶》的漫画说明清政府(  )
A.丧失领事裁判权
B.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八上·泸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君英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成,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22.(2024八上·金乡县月考)多年前,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一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发布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这是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的抗日战争纪念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一个纪念日,介绍其纪念的历史事件名称及该事件的标志性影响。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及时间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4)举一例说明“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C项正确;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是中共战略转移的成功,与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
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但没有使得“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排除B项;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但是与材料中的“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不相符,材了强调的是国共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不是正式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西安事变,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材料所述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洋务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①④正确,B项正确;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因反对“二十一条”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②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排除③;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爆发的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正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识记。
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B项正确;
香港岛割给英国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A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C项;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鸦片贸易合法化。
5.【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烧杀抢掠,因此圆明园十二兽首最早的劫掠者是英法,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管部大臣以近支亲王充之”并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其中的规定显示了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外交主权,尤其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革方面由外国决定,从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这表明清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已成为列强操控的工具,即所谓“洋人的朝廷”,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帮助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排除C;
题干反映的是列强加强对中国内政的直接控制,非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辛丑条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8.【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反对列强的特权,体现了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激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无法得出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排除A项;
农民阶级具有保守性,排除C项;
材料并未涉及两次运动的理论指导,无法说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9.【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图片“通商口岸”的位置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由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了沙市、重庆、苏州等通商口岸,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其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C项正确;
从图中看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不断增多而不是减少,排除A项;
《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在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理解分析图片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10.【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11.【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12.【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1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和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通过其时任国务卿约翰·海伊向列强包括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发布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旨在承认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的同时,保证在中国的商业机会平等,这一政策主要意在维护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防止列强在中国出现排他性的势力范围,D正确;
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的国家是美国,而不是荷兰、西班牙和奥匈帝国,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门户开放。解题方法: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现状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示意图东南方位描述了日本侵略台湾,西南是英国入侵西藏,西北是阿古柏占领新疆,反映了19世纪清朝边疆危机,B项符合题意;
A:示意图没有体现内忧,体现的是外患,A项不符合题意;
C:示意图没有反映救亡图存,与中国人的探索与抗争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近代化探索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边疆危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可知,租界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被西方侵略者所干涉,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A正确;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错误;
题干所述表现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租界治理秩序无关,C错误;
《北京条约》中不涉及租界的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解题方法: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18.【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9.【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20.【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21.【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危害:据材料一“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对人民而言,加重人民的负担,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军队而言,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政治上,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
(2)事件:根据材料二“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态度和原因:首先说明态度,如根据材料二“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可知,鸦片战争并非林则徐禁烟引起,因此不同意。其次说明理由,如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理解: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重要原因:据材料四“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故答案为:(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相关史实。
(1)危害:据材料一“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的输入,在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对人民而言,加重人民的负担,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军队而言,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政治上,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
(2)事件:根据材料二“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态度和原因:首先说明态度,如根据材料二“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可知,鸦片战争并非林则徐禁烟引起,因此不同意。其次说明理由,如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背景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辟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3)理解: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重要原因:据材料四“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中国的军事落后于英国;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可知,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2.【答案】(1) 【示例一】“九一八”纪念日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
影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或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示例二】“七七”抗战纪念日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示例三】“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事件: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影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 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3) 表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国共再次合作);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国民党领导的战役: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任选1例即可)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