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9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9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7 15: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九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学情分析 对于 2025 届初三学生而言,在历史学习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有了初步认知,像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更迭,世界史中的重要文明起源等,这为学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提供了知识支撑。不过,该专题存在一定难度。改革涉及众多抽象概念,如不同性质改革的本质区别,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且改革内容繁杂,包括背景、措施、影响等,学生容易混淆。从能力上看,他们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还在发展中,难以全面、深入地剖析改革的成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在中考压力下,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面对复杂的改革知识点,可能会感到焦虑。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解题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外历史上重要改革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作用,认识到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让学生明确各改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梳理改革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如从商鞅变法到中国改革开放,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到 1861 年改革,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框架内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史料实证:借助丰富的历史文献、图表等史料,引导学生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释改革事件,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客观评价改革的成败得失,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世界各国改革,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世界意识 。
教学重点 掌握中外重要改革的关键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改革性质差异,剖析成败根源与时代影响 。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原本偏居一隅,国力并不突出,然而一场变革却让它脱胎换骨,最终统一六国,这场变革就是商鞅变法。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过许多重要的改革。这些改革有的成功推动国家走向富强,有的虽历经波折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像日本的大化改新,让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缓解经济危机。那这些改革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容和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探寻其中的奥秘。 以广为人知的商鞅变法小故事引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
课堂讲授 专题概要 本专题围绕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展开,按性质分为封建、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性质改革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日本大化改新推动其向封建社会过渡;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彼得一世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基。 社会主义性质改革里,中国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经济政策推动苏俄经济发展;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未突破旧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致使苏联解体。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方面,戊戌变法起思想启蒙作用;俄国 1861 年改革是其近代转折点;明治维新使日本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些改革深刻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 (二)重点讲解 考点1:封建性质的改革 1.商鞅变法(概况、目的) 展示内容:用表格展示商鞅变法 讲解内容:在战国时期,各国战乱不断。秦国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这一目的为后续变法措施指明了方向。政治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种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打破了旧贵族的政治垄断。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耕织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让士兵们作战更有动力,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鞅变法全面变革了秦国的制度,所以是彻底的封建性改革。通过变法,秦国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增,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展示内容:以思维导图阐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讲解内容:当时,北方各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成为趋势。但鲜卑族旧有的习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决定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动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迁都洛阳,让北魏更便于接触和学习汉族文化。汉化措施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联姻等,这些措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这次改革是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封建化的过程。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使北魏的实力得到增强,同时也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 3.王安石变法 展示内容:王安石变法的表格。 讲解内容: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政治上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社会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摆脱这些困境,实现富国强兵。经济上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分别从劳役、税收、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改革;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为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被废除,这体现了改革的艰难性。 4.大化改新 展示内容:以表格呈现大化改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 讲解内容:政治上,大化改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和授田制度,统一赋税,这些措施推动日本向封建国家转变。 大化改新是仿效中国唐朝制度的封建性质改革。6 - 9 世纪,中国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孝德天皇于 646 年开始推行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彼得一世改革 展示内容:彼得一世改革的表格。 讲解内容:18 世纪初,俄国盛行农奴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欧国家。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决定进行改革。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军事上创建新式常备军;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等;社会习俗上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但改革也强化了农奴制,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我们要全面看待这次改革。 5.洋务运动 展示内容:洋务运动内容表格及洋务派代表人物图片 讲解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19 世纪 60 - 90 年代,洋务派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希望强国富兵,维护清王朝统治。代表人物有中央的奕 ,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了,它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技术人才,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抵制作用。破产原因主要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还受到内部腐败、顽固派阻挠等因素影响。 考点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展示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时间、领导者和目的。内容、性质和评价。 讲解内容:19 世纪中叶,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决定进行改革。改革中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还能赎买土地,但赎金很高。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它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的发展。 2.明治维新 展示内容:明治维新的表格及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 讲解内容:当时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发展,美国舰队入侵加剧危机。1868 年,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以西方为榜样,为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进行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但后来也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 发展近代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上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了人才,推动了社会革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富国强兵,但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对外侵略道路。对中国来说,日本强大后发动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从中我们得到改革要结合国情等启示。 3.戊戌变法 展示内容:戊戌变法的表格 讲解内容: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拉开变法序幕。之后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8 年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变法进入高潮。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兴办工矿企业;文教上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这些措施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思想传播。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是变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失败原因是资产阶级软弱,依赖无实权的皇帝且缺乏群众基础,顽固派势力强大。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4.罗斯福新政 展示内容:罗斯福新政表格 讲解内容:1929 - 1933 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社会矛盾尖锐。1933 年 3 月,罗斯福上台后,为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是新政的突出特点。介绍罗斯福新政在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工业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 “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新政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全国工业复兴法》协调工业企业活动,保障工人权益;《农业调整法》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以工代赈” 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民生。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拓展: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展示内容:列宁、罗斯福、邓小平图像 讲解:新经济政策是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采用 “计划 + 市场” 模式。罗斯福新政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为 “市场 + 计划” 方式。中国改革开放强调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是 “计划 + 市场” 形式。 三者相同点明显:都是在原有制度上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皆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规律,都结合市场和计划,注重保障民生,最终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 考点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改革开放 展示内容:改革开放表格 1978 年,以 “文革” 致国民经济受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背景。内容上,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展国企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并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其影响下,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综合国力飞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持续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2.新经济政策 展示内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1921 年春)、性质和内容、影响。 讲解内容:一战和国内战争让苏俄经济遭受重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引发了经济和社会危机。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措施从苏俄国情出发,旨在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 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比) 展示内容:以表格形式对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人物、背景、内容和影响。 讲解内容:苏联在发展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赫鲁晓夫在 1953 年开始改革,他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 1964 年进行改革,推行 “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等,同样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 1985 年先进行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从这些改革中,我们能看到改革要结合国情,不能盲目进行。 4.历史上的中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展示内容:列出历史上中外改革带来的启示 讲解内容:通过学习这么多改革,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启示。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改革往往会遇到阻力,因为它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且改革是一把 “双刃剑”,如果改革不当,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所以,改革的成败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像是否顺应潮流、有没有强大的推动力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等。 (三)中考链接—共十六道中考题 学生能直观对比不同性质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及结果,了解到不同社会制度下改革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变革的本质。 让学生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认识改革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明白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过程,体会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先进文化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让学生理解改革需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北宋政治、经济问题导致变法,因触动既得利益者失败。 理解不同国家学习先进制度实现发展的历史现象,体会文化交流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日本学习唐朝制度推动自身封建化进程。 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开启作用,理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两面性。 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认识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尝试与局限,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让学生理解俄国社会转型的过程,认识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帮助学生了解日本近代化历程,认识改革对日本崛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改革尝试,认识到改革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意义,以及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未改变资本主义本质。 对比之间的不同使学生什么认识都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的。 让学生了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历程,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认识到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的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的历程和教训,认识改革需结合国情,坚持正确方向,维护国家稳定。 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改革,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封建性质改革如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里,俄国 1861 年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明治维新让日本走向富强,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罗斯福新政则缓解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性质改革中,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复苏,中国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改革之路充满挑战。希望大家课后巩固知识,深入思考改革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理解历史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