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座3 认识、启示类题目解题技巧精析
典型示例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针对训练
1.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外交人员的智慧;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本领;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2.内容:邓小平理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担当;等等。启示:要坚持创新和自主发展;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祖国服务;等等。
4.(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2)国家:阿拉伯帝国。科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3)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反对腐败;要注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发生战乱;要重视科技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于学习,加强交流;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题型解读]
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认识”需要学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关键词引出来。这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泛泛而谈、无中生有。
[答题技巧]
(1)认识类
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①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②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两方面组织,①是“理论高度”,即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②是“现实指向”,即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典型示例]
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1801—1851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125.6%。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而劳动者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只占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不断排放出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伤害着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刘俊俊《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说英国的工业化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方法演示 步骤一:分析英国工业化历程的得失,这一步可以帮助分析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材料的出处——《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注意设问是“根据材料,概括……”,因此答案从材料中得出。根据材料“1801—1851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125.6%”可知,影响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得);根据材料“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而劳动者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只占39%”可知,影响是加剧贫富分化(失);根据材料“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不断排放出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伤害着人们的健康”可知,影响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失)。
步骤二:分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思想,不可脱离主旨;根据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规范答案]
1.(2024·青海中考改编)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2.(2024·泸州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国际影响力波及整个欧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也影响了很多国家开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摘编自杨佳江、倪国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及发展变化》
材料二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材料三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年代尺。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年代尺中“□”处的内容,并为该年代尺提炼一个主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3.(2024·广元中考改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当蒸汽时代和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它推动着业已领先的英国继续前行,让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进一步地超越了其他各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英、法等西方大国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将博览会的展馆照得通明透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他们将在太空驻留约6个月,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二次飞行任务,计划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2022·临沂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材料二 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2021年12月)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八世纪中期),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疆域最大?它把中国的哪些重大科技成就传入了欧洲?
(3)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微讲座3 认识、启示类题目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历史试题中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对……认识”的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行。“认识”需要学生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
放在主观题的最后,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关键词引出来。这类试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的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不能泛泛而谈、无中生有。
[答题技巧]
(1)认识类
一般从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从两方面组织,①是共性特征(从材料或题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②是“探因寻果”。
(2)启示类
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两方面组织,①是“理论高度”,即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②是“现实指向”,即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典型示例]
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1801—1851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125.6%。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而劳动者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只占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不断排放出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伤害着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刘俊俊《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说英国的工业化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方法演示 步骤一:分析英国工业化历程的得失,这一步可以帮助分析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注意材料的出处——《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注意设问是“根据材料,概括……”,因此答案从材料中得出。根据材料“1801—1851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125.6%”可知,影响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得);根据材料“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而劳动者的财富在国民收入中只占39%”可知,影响是加剧贫富分化(失);根据材料“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不断排放出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伤害着人们的健康”可知,影响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失)。
步骤二:分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中心思想,不可脱离主旨;根据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规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建设中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024·青海中考改编)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答案]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外交人员的智慧;中英两国的共同努力。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本领;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2.(2024·泸州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国际影响力波及整个欧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也影响了很多国家开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摘编自杨佳江、倪国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及发展变化》
材料二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材料三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年代尺。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年代尺中“□”处的内容,并为该年代尺提炼一个主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答案] 内容:邓小平理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
3.(2024·广元中考改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当蒸汽时代和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它推动着业已领先的英国继续前行,让这个小小的岛屿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进一步地超越了其他各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英、法等西方大国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将博览会的展馆照得通明透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他们将在太空驻留约6个月,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二次飞行任务,计划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担当;等等。启示:要坚持创新和自主发展;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祖国服务;等等。
4.(2022·临沂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9年12月)
材料二 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罗叶护与西域九国首领来朝,请求“助国讨贼”,肃宗派他们赴朔方行营效力。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总之,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终被朱梁政权取代。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2021年12月)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社会发展历程的特征。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八世纪中期),世界局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时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疆域最大?它把中国的哪些重大科技成就传入了欧洲?
(3)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答案] (1)史实: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被朱梁政权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现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逐渐灭亡。
(2)国家:阿拉伯帝国。科技: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3)要具有忧患意识,学会居安思危;要反对腐败;要注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发生战乱;要重视科技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要善于学习,加强交流;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