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13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13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7 15: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配套测试题
专题十三: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立并主导战后国际秩序。之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着世界格局,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谋求世界霸权,但受到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制约,使世界逐渐形成合作、竞争、制衡的基本态势。以上信息反映世界政治趋势是(  )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和平与发展
C.由冷战向多极化发展 D.经济全球化
2.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它反映了(  )
A.欧洲列强的早期殖民扩张与争霸 B.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C.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D.北约与华约的冷战对峙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剧各国发展不平衡趋势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东方各国摆脱殖民统治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如表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持续时间 参战国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4年多 30多个 约15亿 3000余万 3400多亿美元
A.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C.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D.促进了科技发展
5.斯大林曾于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时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下面最早印证斯大林观点的是(  )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两极格局的终结
6.识别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如图是二战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B.是二战的转折点
C.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7.某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这个规定首次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文件的规定维护了中国主权。主要原因是(  )
A.华盛顿会议分割了中国 B.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利益
C.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D.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年代尺,③处应填(  )
A.德军突袭波兰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日本签署投降书
9.某同学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1942年1月为界把战争进程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各国孤立反抗法西斯侵略、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反抗侵略。该同学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 B.《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0.图4漫画中,罗斯福和丘吉尔各手持一根魔术棒,庆祝新生儿的诞生。墙上画像中的斯大林和蒋介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该漫画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图4
A.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②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③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 ④1918年,以协约国的战败而结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一战期间,法国外交部与战争部利用成立的武装部队电影摄像办公室向法国驻外机构寄送了前线照片的底片印刷版,以及由百代公司与法国电影工会在前线拍摄的军队影片。这一做法(  )
A.显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 B.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C.有利于树立法国军队形象 D.促进了欧洲的团结
13.自1990年至2021年8月,中国先后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国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这表明中国(  )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展多边外交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在全球性问题上采取了积极行动
14.对如图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主题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殖民体系的瓦解 B.世界格局的演变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霸权主义的衰败
15.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历史事件与历史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
A.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6.“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是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并不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下列战争性质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美国的独立战争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分别是(  )
A.萨拉热窝事件,诺曼底登陆 B.凡尔登战役,珍珠港事件
C.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萨拉热窝事件,德国闪击波兰
18.阿芙乐意为“黎明”、“曙光”。在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号巡洋舰率先对临时政府政权所在地冬宫进行炮击,革命开始了……法西斯对列宁格勒攻击时,阿芙乐号巡洋舰选择在此海港自沉。在战争后期被打捞起来并维修……此后阿芙乐号就在涅瓦河畔上,供人们参观、瞻仰。与“此海港”有关的事件是(  )
A.苏德战争 B.珍珠港事件 C.东欧剧变 D.雅尔塔会议
19.图6为某历史教材中“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的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应为(  )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 第二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图6
A.德国突袭波兰 B.诺曼底登陆成功
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德国无条件投降
20.阅读历史著作,要关注历史解释,关注历史论证的过程和结论。现摘引《世界史·现代卷》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段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引文中的论证结论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 B.战争导致美洲亚洲的工业竞争力加强
C.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 D.战争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二、非选择题
21.应对危机,不同国家策略不同,结果各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日本与俄国
中国 日本 俄国
1856—1860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掀起了自救运动 1853—1854年,美国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内外交困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改革方案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自救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日本是通过哪一场重要改革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的?俄国通过“改革方案”走上了什么道路?(6分)
材料二
1929年10 月,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2)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如何有效应对这场经济危机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又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转嫁这场危机的?(4分)
材料三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
(3)材料三中《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2分)
材料四
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根据材料四回答,面对当今世界新形势,中国提出了什么重要理念?(2分)
(5)当前人类文明进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危机,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2分)
22.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务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哪部法律文献的内容?此部法律文献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的政治体制什么?
材料二
课题一:__________ 来克星领的枪声 发表《独立宣言》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课题二:美国内战 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北方最终取得胜利
(2)请写出材料二中课题一的标题,并写出课题二历史事件的性质。
材料三
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选自《人权宣言》
(3)材料三的文献是哪次革命中的纲领性文献?该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多,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数的一半。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4)材料四中“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一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五
如图
制作图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从时空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如图是二战中一次登陆战役法国的图解。
(5)仔细观察图解,其中的登陆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六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者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自义务教育数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B D C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B C C C A C D
1.【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建立并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二战后的美苏冷战,从题干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国家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题干中虽然提到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无关,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与题干中“(美苏)主导战后国际秩序”“(美国)谋求世界霸主”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冷战格局和多极化趋势,是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漫画中英、法、俄形成一方与德、意、奥形成的一方互相对立可知,它反映的是一战前欧洲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故选C项;欧洲列强在早期殖民扩张与争霸中,并没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现象,排除A项;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中,敌对的双方是法国与反法同盟,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B项;北约与华约的冷战对峙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亚洲、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在战后兴起了新一轮的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印度、埃及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无法体现整体的“各国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题干提及非洲的埃及与东方各国无关,且“使东方各国摆脱殖民统治”说法错误,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说明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选A项;题目没有体现一战对欧洲的影响,排除B项;题目没有反映一战削弱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也没有体现殖民地的民族觉醒,排除C项;题目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内容,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可知,二战结束后,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故选B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在1943年,与“1945年”不符,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与“最早印证斯大林观点”不符,排除C项;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英美盟军”“诺曼底”“德国”等信息可知,1944年,盟国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故选D项;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规模进 一步扩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日本的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宣言明确了日本侵占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需归还中国,首次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能够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抗日战争坚持十四年之久,有牵制了大量日军主力,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故选C项;华盛顿会议损害了中国利益,与题目中“维护了中国主权”不符,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利益,与题目中“维护了中国主权”不符,排除B项;该文件是《开罗宣言》,与波茨坦会议无关,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还是二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1945年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1942年1月为界把战争进程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故选B项;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于1942年7月,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C项;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漫画结合所学可知,在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故选D项;萨拉热窝事件是1918年发生的,是一战导火线,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时间是1917年,且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遭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美英不会庆生,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开始实施,此时美国已经度过经济危机,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故①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故②正确;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最终法国胜利,成为一战转折点。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故③正确;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不是协约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一战期间,法国外交部与战争部向法国驻外机构寄送了前线照片的底片印刷版,以及由百代公司与法国电影工会在前线拍摄的军队影片,材料反映了法国外交部与战争部利用电影宣传法国军队,有利于树立法国军队形象,故选C项;一战是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而材料信息则是通过影片宣传法国军队,排除A项;影片作品有利于宣传法国军队,不能反映出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排除B项;法国外交部与战争部利用影片,以树立军队形象,与欧洲的团结没有关系,一战期间,欧洲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欧洲各国并不团结,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项目多,涉足地区广,派遣人员多,出资多,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和使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做出贡献,维护和平属于全球性问题,故选D项;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这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意思,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指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主权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或谈判,以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外交活动,排除B项;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故选B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宣告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不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世界三大国际格局的演变下,不仅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亦有社会主义的发展,题干示意图无法看出来,排除C项;题干示意图主要突出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体现不出霸权主义的衰败,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故选C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历史事件与历史影响不符,排除A项;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历史事件与历史影响不符,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历史事件与历史影响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战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C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美国当时属于正义的一方,南北战争期间,北方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北方相比南方属于正义的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反抗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日寇、纳粹等法西斯是邪恶的非正义一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联合国家属于正义的同盟,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17.【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A项;1941年,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据“法西斯对列宁格勒攻击时”“选择在此海港自沉”可知,在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为避免此舰被法西斯宣传利用,阿芙乐号巡洋舰选择在此海港自沉,故选A项;珍珠港事件主要是日本进攻美国,排除B项;东欧剧变反映的是东欧国家社会性质改变,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打败德国,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属于第一节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的内容;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属于第三节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应该成为第二节,故选C项;德国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B项;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加速了二战的结束,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据“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危机”“欧洲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减弱”可知,一战根本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故选D项;“持续了4年3个多月”是材料阐述的背景,与结论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一战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战争使欧洲的海外市场萎缩,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资本主义。
(2)实施罗斯福新政。发动侵略战争。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5)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团结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事件:据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掀起了自救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中国的“自救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
改革:据材料一“美国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黑船事件”,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民族危机加剧,中下级武士发起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确立了天皇的统治,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道路: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在内外交困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改革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开始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应对: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方式: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标志:据材料三“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促使各国相互支持,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4)理念:据材料四“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当今世界新形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5)积极应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可从中国自身发展目标,并且结合世界发展要求加以总结阐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团结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
(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2)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4)第一次世界大战。
启示:战争是残酷的,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造成巨额财产损失,战争会促进新式武器的研发也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5)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6)政治多极化。
【解析】
(1)法律文献:据材料一“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体制: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此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2)标题: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自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因此,课题一均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
性质: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的内战,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3)文献:《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献。
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在武装起义中攻占了巴士底狱,成为全国革命的信号,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4)战争:据材料四“历时4年多”“坦克、潜艇等”可知,其主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启示:据材料四“新式武器装备”“历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可知,其可从战争的残酷性、人员伤亡、珍爱和平等角度进行阐述,如战争是残酷的,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造成巨额财产损失,战争会促进新式武器的研发也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5)影响:据材料五“英美盟军”“诺曼底”“德国”“苏军”可知,其指的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英美盟军和苏联夹击下,德国败局已定。
(6)趋势:据材料六“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朝政治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