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1 20:25:49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阶段性学习评价样卷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4题。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蓦然mù   龟裂jūn   狩猎shǒu   嘱咐zhǔ
B.羁绊bàn   戛然gá   糜子mí   油馍mó
C.缄默jiān   两栖xī    连翘qiào   沼泽zhǎo
D.斡旋wò    携带xié 沙砾lì 迁徙x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塞车 堵塞 敷衍塞责 B.曲折  曲解  弯曲不平
C.载体  记载  千载难逢 D.折腾  折本 损兵折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2分)
A.天衣无缝   严峻   奇伟磅礴   枯燥
B.人情事故   震撼   草长鹰飞   追溯
C.周而覆始   致密   海枯石滥   彗星
D.消声匿迹   潮夕 张灯结彩   装置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小明解出一道数学题后,大彻大悟地喊道:“我终于明白了!”
B.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精妙绝伦,飞天神女的姿态令所有参观者叹为观止。
C.他沉迷科研十几年,目空一切地钻研,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D.当主持人宣布晚会结束时,舞台上的表演戛然而止,演员们有序退场。
5.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 楔形文字困难些。但是, 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有助于我们去寻底下的宝藏。
A. 或者 尽管 因为 所以 B. 和 尽管 不仅 而且
C. 或者 不管 不仅 而且 D. 和 不管 因为 所以
6.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这种戏剧性的组合,实则是因为剧烈的地壳运动使海底沉积层与陆地冲积层反复叠压,最终在造山运动中抬升为现今的山体。
②但这类页岩常与棱角分明的砾岩共生,形成犬牙交错的地质剖面。
③地质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岩石——页岩,其层理细腻如书页。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层间保存着完整的水生生物化石,且排列规律。
⑤这种结构印证页岩形成环境:稳定条件下,生物残骸与矿物有序沉积。
A.③⑤④②① B.①②④③⑤ C.③④⑤②① D. ①②⑤④③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幕后特辑,使观众们深刻理解了国产动画制作的艰辛历程。
B.火尖枪全名为“紫焰蛇矛火尖枪”,是一件珍贵的太乙真人在昆仑玉虚宫炼制的神器。
C.据导演饺子创作手记显示,《哪吒》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身份焦虑造成的。
D.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不仅充满了逆天改命的热血豪情,更深深触动了当代青年的心灵。
8.根据提示内容默写。(6分)
漫步诗文苑,品味千年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①“ ▲ , ▲ ”,感受洞庭湖云气蒸腾、波涛撼城的雄浑气象;读《蒹葭》中的②“ ▲ , ▲ ”,想象芦苇苍茫、秋露凝霜的朦胧意境;读《小石潭记》中的③“ ▲ , ▲ ”,领略潭水清澈、游鱼自由自在游动的景物之美。
二、阅读理解(50分)
㈠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9~10题。(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砌:台阶。
9.第一首通过"风烟"二字暗示友人赴任路途的 ▲ ,第二首则以"乱烟"二字映射情感,体现诗人送别时的 ▲ 心绪。(2分)
10.比较王勃的这两首送别诗的最后两句,试分析抒发的感情与方式有何不同。(3分)
诗句 抒情方式 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直接抒情 ▲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 ▲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13分)
【甲】《核舟记》节选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曾不盈寸( ▲ ) (2)日光下澈( ▲ )(《小石潭记》)
(3)悉如外人 ( ▲ ) (4)若毒之乎( ▲ )(《捕蛇者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13.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 分)
(1)甲文通过“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语句,具体表现了核舟的 ▲ 特点;乙文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语句,描绘了桃花源的 ▲ 特点。(2 分)
(2)甲文结尾“技亦灵怪矣哉”与乙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请简要概括。(3 分)

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7题。(共12分)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乙】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丙】 古诗中的物候密码(节选)
《诗经》有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寥寥八字,道尽中原地区初夏物候更迭。唐代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见庐山桃花晚放,挥笔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诗笔揭示 的影响。宋代陆游晚年隐居山阴,观察入微:“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借竹笋与辛夷花时序,暗合物候古今之变。古人虽无现代科学概念,却以诗性语言精准捕捉自然律动,其记录甚至可与今日气象数据互为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物候诗不仅写景,更承载文化隐喻。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以物候喻盛世生机,而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借落花抒亡国之痛。这种“以物候观世情”的传统,既体现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也为后世研究历史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14.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丙】文空白处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语意贯通。(2分)

15.【乙】文中玉兰花“从广州走到北京”耗时两个月,请结合【甲】文中的科学原理加以解释。(4分) ▲
16.【丙】文提到杜甫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请简要说说此诗句的双重内涵。(2分) ▲
17. 【甲】【乙】【丙】三则材料虽然都和物候相关,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
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荔枝村的文化泉脉
许锋
①古村仿佛一首经年老歌,游子念着,游人唱着。念着的人,那里是他的根。唱着的人,虽是别人的故乡,但走过、路过,每每给人以启迪。
②荔枝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友人说,你来看看,一定不虚此行。起初我不以为意。荔枝村,顾名思义,无非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古树加村落,这样的村子,岭南太多了。
③夏日的傍晚,我来到村口。一个亭子吸引了我,石壁斑驳,落满沧桑岁月的尘埃。亭曰“担坭茶亭”,荔枝村的先辈建了这座亭子。
④我怀着“探秘”一般的心境走进村子。哪知道,不经意间走进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泉脉。
⑤村里有一个广场,一侧,池塘水绿,树木蓊郁。正对广场的是“孔氏宗祠”。原来,北宋时期,孔子的后裔孔安愈到此开村,设教肇庆,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⑥宗祠平日里不开门。友人言,进门是一个“鲤庭垂训”的屏风,刻着“大中至正”。往里,矗立着孔子像。其间,设有“诗礼堂”。悠悠古风,诗礼传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三千弟子端立孔庭,夫子循循善诱的恢弘景观。
⑦这样的村子,必不缺“书”。“殿华学校”“贞文书房”“状元学堂”……古建筑、古巷、私塾旧址之名回荡在耳边,俨然书香扑面。因年代久远,墙砖灰白,青苔伏匿,有些字迹已被风霜剥蚀。想当年,学子俱是笃学不倦,唯此,小小的村子方有文化传承、薪火赓续之气象。漫步其间,经过一处处紧挨着的房舍,忽见一座楼台之上,建有一个“公益咖啡馆”。一侧红砖墙上写着“别抱怨读书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一侧青砖墙上写着“放下手机,阅读一小时,立享免费咖啡”。这是一家“有温度的乡村咖啡馆”。而古老的“殿华学校”已变身为一家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书吧。我拾级而上,入内,只见各类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书香、木香混杂着夏日的气息,淡淡飘入鼻翼。
⑧让人想不到的是,新华书店也在村里设了点。去年暑期,肇庆市首家乡村新华书店在荔枝村“贞文书房”旧址开业。但我来得不是时候,书店已经关门了。扒着门缝“窥探”,里面图书不少,是集书店、数字阅读为一体的乡村阅读空间。
⑨夕阳西下,余晖照在稠叠的云朵上,天边红彤彤一片。此时,连日的燥热好像突然散入山林,微风阵阵,一片清凉。我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慢慢地思考。不觉间,走到村西梁氏大夫祠。它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原正大门梁檐之上有“钦点状元及第”牌匾,今已不见。明清时期,莲塘梁氏族走出翰林院侍读、进士、举人、太学生、贡生等数十人,让人暗暗惊叹。
⑩一方水土一方人。若从高处远远地看,荔枝村建在呈弯月形的土岗上。如今仍有四千名不同姓氏的村民在村里生活。他们像檐廊下的一只只燕子,对自己的家园不离不弃,精心守护。是什么力量留住了他们?我想,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一条条古巷、一间间古宅,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了太多他们祖先的气息和历史的积淀,这是多么独特的人文生态,弥足珍贵。
不过,我还是觉得缺失了什么。作为村庄,若无“乐耕”,何以“久读”?徘徊丘垄间,直至看到一座硕大的农耕文化园顿觉释然。它位于村庄旁、神符山下。“晨耕陇上田,夕咏窗间书”,这才是古村生生不息的秘诀。
农耕文化园内,有高要西江虾谷展示馆,一个以罗氏沼虾为主角的科研学习、亲子游和农业产业展示的平台。听工作人员说,高要区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而荔枝村是“稻虾共作”基地。
来荔枝村的时候,听说第二天有一批城里的孩子要来这里研学。他们会坐着“小火车”途经凉亭驿站,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在百米长的瓜果长廊中采摘,在虾塘旁快乐地钓虾,在山幽气清、晨鸟众鸣中看孔雀飞翔。
太阳下山了,月亮上来了。神符山上,一条灯带通向光明的峰顶;山下,青蛙“咕咕”地叫着,蟋蟀声如潮水。
此时的古村,千家灯火,静谧安详。
18.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荔枝村的“文化泉脉”?请简要概括。(4分)

19.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请任选一句按要求加以赏析。(4分)
①古村仿佛一首经年老歌,游子念着,游人唱着。(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神符山上,一条灯带通向光明的峰顶;山下,青蛙“咕咕”地叫着,蟋蟀声如潮水。(从描写角度)
我选( ▲ )句,赏析: ▲
20.文章第⑩段划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1.荔枝村计划制作宣传册。请你仿照示例,兼顾文化传承与吸引力,从文中选取一个历史场所,为其设计一个融入网红元素的活动,并说明理由。(3分)
示例:
历史场所:殿华学校
网红活动:举办"穿越回古代课堂"cosplay打卡活动
理 由:用“角色扮演”活化古校舍,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书香历史
历史场所: ▲
网红活动: ▲
理 由: ▲
㈤名著阅读(5分)
22.小林说:“《经典常谈》这本书必须从头到尾读完,跳读会学不到完整知识!”你支持选择性阅读,下列哪一例最能说明“选择性阅读”的优势?( )(2分)
A. 通读《诗经》篇,背诵所有名句,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B. 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精读《战国策》,研究纵横家谋略。由此再扩展到书的其它部分。
C. 每天按顺序读一章,确保不遗漏细节,以此来应对语文老师的课堂默写。
D. 只读目录,了解全书框架,知其大略。
23.请根据书目,为班级同学推荐《经典常谈》中相关的阅读章节。(3分)
《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
阅读需求 建议阅读的章节
小张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二章》,想要了解《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的由来。 (1) ▲
小华在古诗文诵读课学习了《式微》和《子衿》,想探究这些古代民歌的采集方式和情感表达特点。 (2) ▲
小刚学到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揖礼”“拜礼”,想探究汉代礼仪制度的文献来源。 (3) ▲
三、作文(共50分)
24.请按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题目:当______照进现实——读《________》有感
要求:1.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中自选一篇,完成标题。
2.注意以下几点。①可对原文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或间接引述,但要适当。②反复思考、提炼,将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力求深刻。③结合阅读积累及生活经历,印证或深化感受。
3.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6 页 共 6 页)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C 7.D(每题2分)
8.①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空1分)
9. 答案:艰险/遥远(1分) 烦乱(1分)
10. 分别时不要过度悲伤,而要积极乐观(豁达洒脱)(1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1分)。
11.(1)竟然 (2)穿透 (3)全,都(4)怨恨(一空1分)
12. (1)(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2分)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可以互相听到)。(2分)
13.(1)① 雕刻精细(或“雕刻技艺高超”)(1分) ② 环境优美,生活富足(1分)
(2)甲文:对匠人高超技艺的惊叹与赞美(1分);乙文:对和平的、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的向往(1分),对战乱生活的厌恶(1分)。
14.高下差异(1分)对物候的影响(1分)。
15.玉兰花“从广州走到北京”耗时两个月,指北京和广州玉兰花开相差两个月(1分),物候现象的来临受到纬度影响(1分),广州纬度低,春季来得早,物候早(1分);北京纬度高,物候延迟(1分)。
16.这句诗既指春暖花开的物候现象(1分),又指喻盛世生机,体现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盛世气象(1分 )。
17.甲文侧重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分)。乙文侧重以拟人手法抒情,突出时间流逝的感性认知(1分);丙文则从物候诗入手,在记录物候规律(表现自然律动)时融入文化隐喻,体现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分)。
18.孔氏后裔开村,有千年历史传承(1分)。
古建筑、古巷、私塾旧址众多,书香氛围浓厚(1分)
公益咖啡馆、书吧、新华书店古今文化融合,打造乡村阅读空间(1分)。
稻虾共作,农耕文化与产业结合(1分)。
研学实践,活动众多,给孩子以文化的熏陶(1分)。
(答出任意4点即可)
19.答案示例:
① 修辞角度(4分)
运用比喻(1分),将“古村”比作“经年老歌”,生动写出古村的历史悠久(1分),以及古村对游子的牵绊及游人的吸引力(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
② 描写角度(4分)
视觉和听觉相结合(1分),“灯带”为视觉,“蛙声、蟋蟀声”为听觉,生动地描绘出夜晚古村宁静而美好的画面(1分),暗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
20.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对荔枝村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的描述(1分),引出村民守护家园的描写(1分)。
②内容上:由物及人,点明荔枝村村民守护家园的原因(1分)。
21.每项1分,共3分。
写“状元学堂”、“梁氏大夫祠”也可。
B(2分)
23.“四书”第七(1分) 《诗经》第四(1分) “三礼”第五(1分)
24.建议切入分3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