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1:中国古代的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战国 萌芽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建立 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 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推行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隋唐 完善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 发展 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和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统辖
明朝 强化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监察官民。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清朝 强化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尊孔读经。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期 制度 内容
西周 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②内容: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③作用:控制了地方,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战国 秦国县制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郡县制 地方设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元朝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设置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的发展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武举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衰落 八股取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手工业和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工业 纺织业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明朝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兴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1.B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故B项正确。]
2.B [根据题干“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的设立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对外宣扬了周文化,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
3.C [根据题干“商鞅方升”“标准计量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商鞅方升”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C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B项。]
5.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中国,故选A项。]
6.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故选A项。]
7.A [根据材料“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知,建立郡县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安抚蜀民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故选A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B项。]
9.C [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故选C项。]
10.A [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D项正确;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排除A项;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2.B [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可知,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促进南北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13.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汉南方户数较少,而到唐宋,南方户数在不断增加,南方超过了北方。由此说明从汉代以来的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南方经济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北经济平衡”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C项;“北方经济发达”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D项。]
1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纸币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货郞图》是城市中商品交易的表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繁华的场景;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些都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宋代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四图均无关,排除D项。]
1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项正确;广州港闻名世界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汉朝: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元朝:由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因此在地方管理方面,汉是“推恩令”;元是行省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即统一货币。第二小问,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由此可知明代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是八股取士。
答案:(1)措施:汉,推恩令。元,行省制。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措施:统一货币。朝代:北宋。
(3)皇帝:隋炀帝。变化:八股取士。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
答案:(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农业、手工业、商业。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第(2)问,根据材料二“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措施,故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明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第(3)问,根据材料三“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第(4)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答案:(1)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2)朝代:明朝。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职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特点: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
(4)利: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弊: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2024·青岛一模)《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2.(2024·岱岳区一模)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3.(2024·泰安模拟)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4.《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5.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6.(2024·济南二模)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7.(2024·包头中考)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8.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9.(2024·聊城一模)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0.(2024·肥城二模)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1.(2024·广安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12.(2024·潍坊二模)《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根据材料可知( )
A.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加强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目的是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C.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D.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粮食运输的安全
13.(2024·泰安期末)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是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西汉 (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 (742年) 405 45 495 55
南宋 (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北方经济发达
14.(2024·泰安期末)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15.(2024·阳谷一模)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7分,第18题11分,共25分)
16.(2024·新泰二模)从中国印记寻找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管理】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明]宋濂等《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元朝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3分)
材料二 【货币演变】
(2)图一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项措施?图二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2分)
材料三 【人才选拔】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3)隋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创立进士科?明代科举考试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17.某校模拟开展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题的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材料一 【手工业展区】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商业展区】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促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1分)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军机处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我朝”所指的朝代,并说说该朝代设立这条祖训的目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5张PPT)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专题知识框架
线索1:中国古代的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线索梳理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战国 萌芽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秦朝 建立 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 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推行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隋唐 完善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元朝 发展 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和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统辖
明朝 强化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监察官民。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清朝 强化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尊孔读经。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期 制度 内容
西周 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②内容: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③作用:控制了地方,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时期 制度 内容
战国 秦国县制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郡县制 地方设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元朝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设置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的发展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武举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宋朝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衰落 八股取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类别 时期 概况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手工业和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工业 纺织业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时期 类别 概况
明朝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兴盛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2024·青岛一模)《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
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故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024·岱岳区一模)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题干“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的设立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对外宣扬了周文化,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2024·泰安模拟)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根据题干“商鞅方升”“标准计量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商鞅方升”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C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中国,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24·济南二模)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故选A项。]
7.(2024·包头中考)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根据材料“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知,建立郡县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安抚蜀民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24·聊城一模)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
C [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2024·肥城二模)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2024·广安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D项正确;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排除A项;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4·潍坊二模)《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根据材料可知( )
A.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加强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目的是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C.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D.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粮食运输的安全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可知,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促进南北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2024·泰安期末)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是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北方经济发达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唐朝(742年) 405 45 495 55
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汉南方户数较少,而到唐宋,南方户数在不断增加,南方超过了北方。由此说明从汉代以来的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南方经济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北经济平衡”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C项;“北方经济发达”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2024·泰安期末)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纸币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货郞图》是城市中商品交易的表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繁华的场景;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些都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宋代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四图均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4·阳谷一模)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项正确;广州港闻名世界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7分,第18题11分,共25分)
16.(2024·新泰二模)从中国印记寻找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管理】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明]宋濂等《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元朝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货币演变】
(2)图一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项措施?图二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三 【人才选拔】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3)隋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创立进士科?明代科举考试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汉朝: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元朝:由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因此在地方管理方面,汉是“推恩令”;元是行省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即统一货币。第二小问,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由此可知明代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是八股取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措施:汉,推恩令。元,行省制。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措施:统一货币。朝代:北宋。
(3)皇帝:隋炀帝。变化:八股取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某校模拟开展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题的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材料一 【手工业展区】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商业展区】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促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农业、手工业、商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军机处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我朝”所指的朝代,并说说该朝代设立这条祖训的目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2)问,根据材料二“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措施,故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明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3)问,根据材料三“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第(4)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2)朝代:明朝。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职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特点: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
(4)利: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弊: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线索1:中国古代的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时期 特点 具体措施
战国 萌芽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建立 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 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推行尊崇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隋唐 完善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北宋 加强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 发展 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和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统辖
明朝 强化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东厂监察官民。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清朝 强化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提倡尊孔读经。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期 制度 内容
西周 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②内容: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遣。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③作用:控制了地方,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战国 秦国县制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秦朝 郡县制 地方设郡、县二级行政机构,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元朝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地方设置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的发展
时期 阶段 具体表现
隋朝 创立 隋文帝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唐朝 完善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武举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 发展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衰落 八股取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线索2: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手工业和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工业 纺织业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明朝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兴盛
专题突破素养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
1.(2024·青岛一模)《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B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故B项正确。]
2.(2024·岱岳区一模)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B [根据题干“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的设立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对外宣扬了周文化,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
3.(2024·泰安模拟)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C [根据题干“商鞅方升”“标准计量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商鞅方升”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C项正确。]
4.《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度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B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B项。]
5.随着中国的免签“朋友圈”扩容,出入境旅游热潮持续升温。2024年4月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陕西省首家文博单位发布的方便国外游客支付便利的融合服务平台。“秦始皇”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中国,故选A项。]
6.(2024·济南二模)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等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故选A项。]
7.(2024·包头中考)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A [根据材料“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知,建立郡县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安抚蜀民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故选A项。]
8.某同学制作了历史时序图。图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开凿大运河 B.开元盛世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B项。]
9.(2024·聊城一模)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C [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逐渐完善,它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故选C项。]
10.(2024·肥城二模)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A [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排除D项。]
11.(2024·广安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曲辕犁的推广
C.《农政全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D [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D项正确;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排除A项;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2.(2024·潍坊二模)《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根据材料可知( )
A.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加强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开凿中国大运河的目的是稳定政权、巩固统治
C.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
D.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粮食运输的安全
B [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可知,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促进南北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13.(2024·泰安期末)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是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户口 (万户) 占全国户 数比例(%)
西汉 (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 (742年) 405 45 495 55
南宋 (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北方经济发达
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汉南方户数较少,而到唐宋,南方户数在不断增加,南方超过了北方。由此说明从汉代以来的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南方经济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北经济平衡”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C项;“北方经济发达”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D项。]
14.(2024·泰安期末)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纸币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货郞图》是城市中商品交易的表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繁华的场景;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些都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宋代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四图均无关,排除D项。]
15.(2024·阳谷一模)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项正确;广州港闻名世界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7分,第18题11分,共25分)
16.(2024·新泰二模)从中国印记寻找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管理】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明]宋濂等《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元朝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3分)
材料二 【货币演变】
(2)图一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项措施?图二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2分)
材料三 【人才选拔】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3)隋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创立进士科?明代科举考试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汉朝: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元朝:由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因此在地方管理方面,汉是“推恩令”;元是行省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即统一货币。第二小问,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由此可知明代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是八股取士。
[答案] (1)措施:汉,推恩令。元,行省制。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措施:统一货币。朝代:北宋。
(3)皇帝:隋炀帝。变化:八股取士。
17.某校模拟开展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题的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材料一 【手工业展区】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商业展区】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促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3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1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经济。
[答案]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的政治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农业、手工业、商业。
1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三 军机处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的“我朝”所指的朝代,并说说该朝代设立这条祖训的目的。(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第(2)问,根据材料二“今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措施,故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明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第(3)问,根据材料三“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第(4)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答案] (1)行省制度的设立,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2)朝代:明朝。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职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特点:缺乏自主权,受皇帝直接指挥,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等。
(4)利: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弊: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加重了社会压力;中央集权制度容易形成腐败之风,导致体制僵化堕落;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