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真题演练
考点梳理
专题02 千年财赋:中国古代经济的演进之路
中考专题复习
知识导图
命题预测
知识导图
练一练:耕作方式演变
线索1 农业经济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集体劳作
农业刀耕火种,使用石木农具
铁犁牛耕进一步发展,曲辕犁是耕作技术发展的典例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考点梳理
曲辕犁
线索1 农业经济
顺一顺:各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
原始社会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等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sì]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
唐朝
筒车
宋朝
秧马
考点梳理
线索1 农业经济
理一理:农作物的栽培引进
原始社会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西汉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
考点梳理
线索1 农业经济
东晋南朝
理一理:农作物的栽培引进
水稻变为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出现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
宋朝
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
明朝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清朝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考点梳理
线索1 农业经济
看一看:水利工程
战国
秦朝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修建者: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山
防洪、灌溉、水运等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沟通湘江和漓江
考点梳理
线索1 农业经济
看一看:水利工程
隋朝
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端点: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河段: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水系:___________________。
605年
隋炀帝
洛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北)涿郡,(南)余杭
积极:带动沿线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
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考点梳理
看一看:农业著作
北魏
(1)概况: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
(2)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重要农业科学巨著
明朝
线索1 农业经济
考点梳理
线索2 手工业生产
纺织业
原始社会
半坡原始居民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炎黄时期
传说炎帝发明纺织;皇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唐朝
丝织工艺水平最高,代表性丝织品是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宋朝
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明朝
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丝织、棉织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朝
考点梳理
制瓷业
原始社会
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和使用彩陶;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砵
越窑青瓷
如冰如玉
邢窑白瓷
类雪似银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唐朝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
线索2 手工业生产
考点梳理
制瓷业
宋朝
1.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明代青花扁壶
明朝
清朝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清代珐琅彩三多三果纹胆瓶
制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线索2 手工业生产
考点梳理
造船业
宋朝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
开封宋代海船复原图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线索2 手工业生产
考点梳理
线索3 商业发展
货币
秦朝 西汉 北宋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圆形方孔半两钱
五铢钱
交子
考点梳理
交通
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
水路交通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市舶司
修建陆路交通网,驿站四通八达,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统一道路和车轨的宽窄,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的道路
西汉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秦朝
线索3 商业发展
考点梳理
对外贸易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运往中亚、西亚、欧洲
海外贸易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郑和下西洋,带去了大量金银货币和中国特色货物,换回了许多珠宝、香料、药材等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由开放走向封闭
线索3 商业发展
考点梳理
城市
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汉
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合称“东西二京”
南朝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广州等大城市
线索3 商业发展
考点梳理
经济重心南移
①北方人的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力;(主要原因)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③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中后期
南宋
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莫定了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表现:农业“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出现很多商业城市,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线索3 商业发展
考点梳理
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 ;
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①首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 “重农抑商”政策。
②发展:自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强化:明清两代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统治者崇本抑末。另一方面,推行传统的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评价
消极: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③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④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线索4 经济政策
考点梳理
“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统治需要:防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或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防止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经济根源:自然经济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
明:防范倭患——禁止私人外贸——海禁。
清初:对付抗清力量——寸板不许下海、沿海居民内迁。
清中期: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只许广州“十三行”外贸。
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线索4 经济政策
考点梳理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汲水工具翻车
灌溉工具筒车
C
真题典例1
真题演练
(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D
真题典例2
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宋朝从越南引入
西汉从西域传入
真题演练
(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它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它”是( )
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B
真题典例3
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
战国时期秦国开凿的
秦朝为统一岭南地区而开凿
真题演练
(2023·甘肃陇南·中考真题)某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该著作应该是指(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B
农业著作
真题典例4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医学著作
真题演练
(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是清代纺织图。它直观的呈现了清代纺织业生产流程,图中能直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机器生产 B.分工细密 C.品种多样 D.产品优良
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清代的纺织业形成了纺、织、染等明确的分工,体现了分工细的特点
A
真题典例5
真题演练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商船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据考证,该船船体剖面里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一位西方学者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相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连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摘编自何国卫《中国木帆船》
对中国
真题典例6
(2024·湖北·中考真题节选)【船舶与中国制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世界
对中国,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对世界,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真题演练
商朝贝币、铜币 天然、铜铸 秦朝半两钱 铜铸 宋朝交子、钱引 纸制 今天数字货币
电子支付
材料三:下面是我市初二年级学生参加跨学科主题学习“小钱币,大历史”时,设计的“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新货币变化路线图”。
金属货币
真题典例7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联系所学,归纳货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谈谈你对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看法。
总体趋势:从实物形态向数字化、无实物化方向发展。
纸币
虚拟
看法: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具有安全性高、交易速度快、降低交易成本等显著优势;支付方便、快捷,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
真题演练
(2024·宁夏·中考真题)从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内街面,有行商、坐贾与摊贩,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沿街闹市,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 )
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B.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
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
早市夜市昼夜交替,打破时间限制
D
真题典例8
坊市界限打破,突破空间限制
真题演练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西汉江南未得到开发
A
真题典例9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开发
宋朝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沿海
真题演练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D
真题典例10
真题演练
命题预测
线索1 农业经济
生产工具、农作物、水利工程、《农业著作》(选择、材料☆☆☆☆)
线索2 手工业生产
纺织业(选择☆☆☆)、制瓷业(选择、材料☆☆☆☆)、造船业(选择、材料☆☆☆☆)
线索3 商业发展
货币、对外贸易、城市、经济重心南移(选择、材料☆☆☆☆)
线索4 经济政策
闭关锁国(选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