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明交响:古代世界的多元之美与交流变奏测试题-【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 文明交响:古代世界的多元之美与交流变奏测试题-【高频考点】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0:3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文明交响:古代世界的多元之美与交流变奏
(试题分值:100分 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古代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约146.5米,基底每边长约230米,用了平均重2.5吨左右的大石块200多万块。金字塔建造过程中以10万人为一大群,每大群劳动3个月,用了30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古代农业经济发达 B.科学技术领先于世
C.政权组织力量强大 D.建筑材料非常丰富
2.学校准备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的起源》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在第一章第二节填上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篇 第一节 探寻金字塔之谜 第二节 ____? 第三节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第二章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源头 第二节 宏伟属于罗马
A.解密苏格拉底之死 B.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C.希腊时代的开启 D.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3.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至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42至243条对牛的租赁价格做了明确规定。这表明当时( )
A.市场交换较为混乱 B.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C.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D.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4.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域产生的,这些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图中的图片可以印证的文明是( )
A.古代欧洲文明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古代亚非文明 D.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5.“当他们分割普罗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与材料有关的制度产生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希腊
6.(雅典)“公职的取得有赖于公民权利的赋予,而非君王之类权势者的任命和恩赐,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材料中论述的“新模式”( )
A.激化了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 B.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
C.保证了奴隶参政议政的权利 D.有利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初步统一
7.雅典陪审法庭极有权威,据说首席大将军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审团审讯时,他曾亲自出庭竭力为其申辩,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罚款,并曾被革除了将军的职务。这反映出( )
A.雅典民主缺乏基础 B.雅典行政力量强大
C.雅典阶级矛盾尖锐 D.雅典注重法律公正
8.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与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 ( )
A.推动希腊民主制度的扩展 B.导致希腊罗马文明的消亡
C.加速亚非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9.以下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示意图。下列成就属于①时期的是( )
A.《荷马史诗》 B.《查士丁尼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汉谟拉比法典》
10.下列选项与下图人物有关的是( )
屋大维
A.颁布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B.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C.建立罗马帝国 D.奠定欧洲民法的基础
11.下面是小史同学在历史课上记录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希腊神话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2.《荷马史诗》是了解希腊早期社会的主要文献 3.《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 4.希腊建筑艺术的特色体现在雅典帕特农神庙上 5.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C.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D.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2.封君封臣制是在中世纪西欧普遍存在的封建制度。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有明确和规范的仪式,封臣必须宣誓效忠,行“臣服礼”;封君宣誓保护封臣,行“授职礼”。这体现了封君封臣制的( )
A.契约意义 B.集权思想 C.分权特点 D.共和理念
13.中世纪时期,不仅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的封建契约不一样,就连这些大国的不同地区也不一样,甚至找不到两份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西欧( )
A.封建地域性明显 B.民族独立国家出现
C.教权与王权并立 D.庄园经济普遍盛行
14.“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也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失去生命还是失去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这一观点认为庄园制度一定程度上( )
A.维护了西欧社会秩序 B.保障了领地自给自足
C.保护了农民生命安全 D.限制了领主经济剥削
15.14世纪中期,黑死病席卷整个西欧,约1/3的人口死亡,农业劳动力缺乏,开明的领主放弃了农奴制,改用土地出租以吸引劳动力。于是大量农奴获得解放成为租地农民,得不到解放的农奴则大量逃亡。这表明黑死病客观上( )
A.导致了俄国农奴制瓦解 B.强化了西欧庄园制度
C.加重了农奴所受的剥削 D.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
16.中世纪欧洲大学可以自己开设课程,决定聘用哪些教师,还能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甚至不用交税并有自己的法庭。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D.受到世俗权力支配
17.有学者在某著作中写道,西欧城市的“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市民无须服劳役,无须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
A.打击了国王的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
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
18.“1453年,这座受围困的首都被攻占,从而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这座首都是( )
A.君士坦丁堡 B.罗马 C.雅典 D.耶路撒冷
19.15、16世纪,西欧各国除英国外,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拿破仑法典》的部分条款也能从《罗马民法大全》中找到原始依据或详细规定。这说明《罗马民法大全》( )
A.使定罪量刑有文字依据
B.符合宪法的价值和精神
C.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0.至查士丁尼时期,法典中有许多规定已变得不合时宜。此外,法令的相互矛盾也阻碍了行政与司法事务的执行。渴望统一的查士丁尼厌恶这种法令的混乱。528年,他任命十个法律专家来整理、澄清、改良这些法令,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由此可见,该法典( )
A.体现了君主意志 B.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
C.改善了奴隶地位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21.下表是某学习小组梳理的日本纪年方式的演变情况,其年号从无到有的主要原因是( )
公元纪年 年号纪年 事件
614 无 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30 无 派出遣唐使。
645 大化元年 孝德天皇即位。首次定年号。
652 白雉三年 实施班田收授法。户籍清查。
A.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B.确立幕府统治的需要
C.安排农业生产的要求 D.唐朝对外联系的加强
22.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基督教在阿拉伯国家中广泛传播 B.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
C.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后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23.下图为阿拉伯帝国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阿拉伯国家兴起于两河流域
B.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扼守红海交通要冲
C.8世纪中期,地中海已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内湖
D.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便于沟通东西方文化
24.下边示意图强调阿拉伯人( )
A.复兴了欧洲古典文化 B.成了文明交流的使者
C.完全照搬了外来文化 D.浓缩了东方文明精华
25.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 B.
C. D.
二、材料题(本题4小题,共50分)
26.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明的融合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最早的文明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和埃及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年)。此后,南亚印度河流域(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约公元前2100年)和爱琴海克里特等地区(约公元前2000年),也出现各自文明,产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批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形成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表明人类财富积累已达到相当水平,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发展到一定程度。
——摘编自朱寰《世界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远古“文明”的相同之处(至少两点)(4分)
材料二
(2)从史料来源的角度而言,材料二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有哪些?(1分)(写出图片编号即可)请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2分)
材料三 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养蚕技术、铁器、造纸术等都陆续西传,中亚的特产如胡桃、石榴、芝麻、胡豆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等国贡献而来。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中“公元前4世纪”建立“帝国”的人是谁?(1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1分)分析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材料四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郑和船队先后拜访了亚洲和非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郑和船队…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将文教礼仪等中华文明、技能技术传播到海外,也将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
——摘编自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的高级形态》
(4)依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2分)
27.法制在不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8条倘彼损毁穆什钦努之眼或折断穆什钦努之骨,则应赔银一名那。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第2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1条倘自由民击落穆什钦努之齿,则应赔偿银三分之一名那。
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江平主编《汉穆拉比法典》
(注:《汉穆拉比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名那:古巴比伦的货币单位;穆什钦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1)依据材料一,由高到低写出古巴比伦社会的三个等级。(3分)
材料二
罗马法律发展演变过程 法律名称 地位
起源 ①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发展 万民法、经济法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完善 ②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请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中的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 (4分)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独立等。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进步主张 (写出两点即可)(4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感悟。(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汉蔡伦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布、破布、废渔网等做原料,制成质轻耐用的纸,这种纸就叫做“蔡侯纸”……造纸术从我国传播出去之前,欧洲用羊皮写字,据说当时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造纸术传播出去后,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范文澜等主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图A路线是 (人物)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逐渐形成的,这条路线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在 (朝代)时期开始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图B所示,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①处 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法学方面的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蔡侯纸”的优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2分)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文明发展观?(2分)
29.互通有无有利于发展。依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我国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品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我国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1)材料一中“丝国”的丝绸为什么能穿到欧洲人身上?(2分)
(2)材料二中的文字和图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的“改革”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四中的帝国打败了我国哪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2分)此帝国的人对世界文化独特的贡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C B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C D C D A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B B
26.(1)相同之处:都在大河流域和平原;生产力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出现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文字和早起国家。
(2)史料:图二、图四;史料价值:选择图四,《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法典,它见证了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法治建设和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3)建立者:亚历山大;奠基人:张骞;共同作用: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4)特点: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和平交往等;对待: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
27.(1)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①《十二铜表法》;②《罗马民法大全》。
(3)进步主张:主权在民;国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等。(写两点即可)
感悟:人类社会法制建设历史悠久;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等。
28.(1) 张骞 北宋 红海 十二铜表法。
(2)优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轻便耐用。
影响:给人们的书写活动带来极大便利,推动了文化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文明发展观:中外文明成就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人类文明;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明的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在文明传播中要自我革新,不断传承;要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9.(1)汉朝时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被运到欧洲。
(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唐朝;传播阿拉伯数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